摘 要:“BIM技术基础”作为培养智能建造人才的课程,是近年来广大高职院校建设的热门课程之一。文章首先指出了“BIM技术基础”课程当前的教学现状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从课程建设、时代、社会等层面阐述了对本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最后重点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将思政元素和课程特点相结合,如何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祖国的发展建设联系起来,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思想素质,培养创新意识,于内心深植爱国基因,培育为祖国奉献的珍贵品质。
关键词:“BIM技术基础”;高职院校;思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0-0103-04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BIM技术是一种数据化管理工具,主要用于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中,它的主要作用是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参与工程的各方人员能准确掌握工程信息,并及时作出应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在建筑工程建设领域中,BIM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技术。为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智能建造人才的需求,广大高职院校开设了“BIM技术基础”课程(以下简称“BIM课程”)。
一、“BIM技术基础”课程概述
(一)BIM课程的目标
BIM课程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BIM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教会学生操作使用BIM技术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并能够通过实践应用BIM技术解决建筑领域的问题。课程注重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在技术学习和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为奉献国家和社会打下思想基础。
(二)BIM课程的课程设置
BIM课程是高职院校中某些工科类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如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建设监理等专业。BIM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二,主要以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筑CAD等课程为基础[1]。BIM课程内容包括BIM技术的基础理论、BIM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BIM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具体应用等。
(三)BIM课程对学生的要求
BIM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建筑领域基础知识,掌握常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重点培养学生对BIM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建筑项目中应用BIM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也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理解和掌握BIM技术在协同环境下的应用方式。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综合素质。
(四)BIM课程教学现状
BIM课程主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和建模能力,学生在课程授课结束后能独立根据建筑施工图纸进行建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较少对理论及概念进行讲解,一般先进行演示操作,而后学生对照老师的操作演示进行反复练习,老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并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课程结束后,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的建模能力。可见,普通的授课方式仅包含专业知识,缺乏思政元素。
二、BIM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时代和国家的要求
当前,我国已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当前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风云变幻,各种社会思潮观念激烈交锋,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极大考验[2]。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校期间,课程思政是学生培养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良好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阵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做好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途径,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国家的要求。
(二)课程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即BIM技术),BIM技术涵盖建设工程和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维护阶段全寿命周期,能够更好地与建设各方共享信息,从而达到节约材料和降低成本的目的[3]。当下,我国建筑业大力发展智能建造技术,要以智能建造人才为基础。
自“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以来,广大高职院校开展以“课证融通”为目标的BIM课程建设,将课程与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深度结合。在此要求下,授课教师势必会将证书考试内容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所选教材也与证书考试内容紧密相关,从而推动BIM课程与证书考试的深度融合。当授课的主要目的是考证时,学生会容易忽略课程包含的职业精神和时代精神,以致学生在学习时带有盲目性。这体现出在课程中进行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思政教育将国家社会发展、创新、爱国、奉献等思政元素融入BIM课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提高思想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养成为祖国和社会奉献的珍贵品质,主动思考自己在取得证书后,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和祖国的建设中。当在BIM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之后,课程的设计会更加灵活多变,知识点也会与众不同,更能体现出这门课程的真正价值。
(三)国之重器的体现
2018年10月24日,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令世界矚目。港珠澳大桥创造了400多项专利,其中7项名列世界之最,而这一国之重器的众多建设环节都应用了BIM技术,处处充满“BIM元素”。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武汉,万分危急之时,雷神山和火神山方舱医院在短时间内拔地而起,这也与BIM技术密不可分[4]。这些应用BIM技术的国之重器案例,将我国作为大国的科技实力体现得淋漓尽致,将此类案例与课程思政建设联系起来,能极大地引起学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家国情怀,领会工匠精神。
三、BIM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BIM课程的思政建设,需要结合多种策略来进行。除了思政教育与技术教育的融合和以案例实践为导向之外,多元化教学方法和德育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结合德育和技能训练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完备的教育体验。
(一)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能力
对于BIM课程,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素质、思政能力会对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5]。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社会形势之下,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认知误区;也有部分教师无法把握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平衡点,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这都会对课程思政建设造成阻碍。为了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能力,更好地服务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其一,专业课教师要采取有效手段强化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反复研读并用心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其二,辩证地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联系,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知识点有机结合,而不是将二者割裂开来分别强调;其三,学校应该丰富教师的思政能力培养形式,定期举办教研活动或座谈会,通过教师间的研讨和切磋,帮助教师挖掘课程中存在的思政元素。
(二)思政教育与技术教育的融合
思政教育与技术教育的融合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策略之一。在BIM课程中,思政教育和技术教育的融合体现在多方面:其一,BIM技术是建筑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时代的重要技术手段,涉及工程管理、协作机制等各个方面,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教师可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技术学习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发展进程,并将BIM技术的应用落实到实践中;其二,BIM技术的应用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思考,需要具备创新和创业意识,故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让学生通过对BIM技术的学习,了解到技术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如何实现产业化;其三,BIM技术的应用需要注重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以人为本、协作共赢的思想。在BIM课程中,思政教育和技术教育的融合应该贯穿始终,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发展进程,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德育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
在BIM课程思政建设中,德育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也是一个重要策略。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品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技能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两者结合,既能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文素养,又能够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使BIM技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支撑和手段。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德育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第一,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开展德育教育,让学生实践BIM技术,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例如,学生可以参与到设计和建造园林绿化的项目中,通过实践中的实际体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第二,可以通过建立BIM技术工作室来促进德育和技能训练的结合,学生可以在工作室中进行团队协作和相关技能的深度学习,不仅能够开展技术实践和科技创新,还能够培养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第三,可以采取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实践合作的方式,让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解决实际案例,帮助低年级学生更好地掌握BIM技术,低年级学生也可以通过技能训练学习高年级学生的实践精神和专业品德。
(四)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BIM课程思政建设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在该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进而提高其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互动式教学方法,如课堂小组讨论、研究项目等,通过组员间的相互讨论和交流,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提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提高其思考问题的能力;第二,案例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具体案例及问题中深刻理解BIM技术相关的概念和原理、思考BIM技术应用的意义;第三,数字化教学方法,BIM技术结合数字化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学会主动学习,同时也将教师从传统的、低效的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研究教与学,提升专业化水平。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在BIM课程的思政建设中非常重要,通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改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和能力。
(五)丰富BIM课程思政案例
案例教学是BIM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策略之一。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可以帮助学生将学到的技能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顺利展开,教师除挖掘教材章节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之外,也应该加入课外实际工程的案例。课程思政案例应主要满足以下几点:第一,案例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注重案例与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要能体现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成就、创新精神、法治精神等;第二,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相结合,正面案例起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目的,反面案例应体现出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按教材授课的过程中穿插课程思政案例教学,不仅强化了理论知识,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能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国家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伟大成就;第三,案例不仅包括技术操作部分,还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部分,以激发学生思考BIM技术的创新应用。通过思政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提高思想素质,还可为其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建立课程思政考核体系
探索不同形式的考核方式,将其有机结合形成完善的BIM课程思政考核体系,不仅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准确地体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改进意见。
BIM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有课堂考勤、布置作业、期末考试,以达到规范上课秩序和考核专业知识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在保留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可从以下几方面建立BIM课程思政考核体系:第一,除日常的课堂考勤和布置作业外,在期末考试中酌情适量增加相应的思政理论考试试题;第二,学生分组收集整理具有创新、爱国、奉献等思政色彩的案例,制作成PPT定期在课堂上汇报;第三,课程结束后,将学生分成若干讨论组,讨论组结合课堂所学及个人所想用1—2个课时进行研讨,最后提交一篇课程论文,论文包含思想体会及如何将所学付诸实践。在考核内容中增加学生自主发挥的部分,让其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真实检验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情况。
四、结语
文章探讨了“BIM技术基础”课程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思政方面的不足,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实施策略。随着“BIM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逐步深入,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思想素质,具有更加过硬的专业能力,更能适应当前国家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及工程建设监理等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不仅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体会到BIM技术与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关联,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为国家做贡献的珍贵品质。
参考文献:
[1] 任楚超.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BIM技术基础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 住宅与房地产,2020(15):252.
[2] 杨宫印,崔鵬艳,陈玉明. BIM技术应用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探索[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9(02):174-177.
[3] 严朝成,何文静. 浅谈BIM技术及应用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与方法[J]. 交通科技与管理,2021(16):1-2.
[4] 米琳琳. 课程思政视角下BIM基础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 世纪之星—交流版,2021(10):9-10.
[5] 邓可欣,刘石成. 高校课程思政目标实施的误区及原因分析[J].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2022(02):47-53.
(荐稿人:王伟,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2021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1+X(BIM)证书制度下BIM技术课程课证融通改革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GDJG2021240);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21—2022年度教材建设项目(重点教材)“BIM建模基础”(项目编号:GX0205JC048);2022年度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程思政项目“‘BIM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整体设计与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X0201KCSZKT202203)。
作者简介:蒋子润(1995—),男,硕士,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BIM技术、智能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