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根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福建 福州 350002)
近年来,随着河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过程中各种疾病频发成为困扰河鲀养殖从业人员的难题,尤其是刺激隐核虫病,是养殖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寄生虫病。在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省份均有因刺激隐核虫病引起大规模养殖河鲀死亡的报道,当养殖水体水流不畅、水质差、养殖密度高、鱼的体质弱时容易感染,从而给河鲀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病原学、流行情况、临床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对养殖河鲀刺激隐核虫病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河鲀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又名海水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寡膜纤毛纲、膜口目、凹口科、隐核虫属,虫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大小在200~400 微米,全身具有纤毛,可做旋转运动,是一种广泛流行且严重危害鱼的致死性寄生虫。
刺激隐核虫的生活史经历4个发育阶段,分别为滋养体、包囊前体、包囊和幼虫。滋养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刺激隐核虫感染河鲀以后,寄生于河鲀的鳃、鳍和体表皮肤等组织中(图1),钻入上皮内形成滋养体,通过摄食河鲀的体液和组织碎片生长。滋养体成熟以后从河鲀上脱落,然后进入水体,形成包囊前体,遇到适宜的基质后停留,分泌包囊壁将虫体包裹起来形成包囊。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包囊内的原生质细胞发育形成幼体,幼虫成熟后从包囊内逸出进入水体。幼虫全身密布纤毛,具有感染能力,可在水中快速游动并寻找宿主感染,开始下一个生活史循环。
图1 患病河鲀鳃丝中的刺激隐核虫
刺激隐核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性的海水鱼寄生虫病,其致病性高、易暴发、宿主范围广且对宿主无明显的选择性,海水硬骨鱼几乎都可以被其感染。在我国,石斑鱼、大黄鱼、卵形鲳鲹、东方鲀、真鲷、金鲳、黄鳍鲷等均是刺激隐核虫的易感鱼。
刺激隐核虫在水温17~30℃条件下易感染河鲀等海水养殖品种,因此在每年5-6 月和10-11 月的季节交换时期是河鲀患刺激隐核虫病的高发期,在气候和水环境大幅度变化时病情更易暴发,且病情传染速度快,危害大,较短时间就可以引起养殖河鲀因病缺氧大量死亡。
刺激隐核虫一般寄生于河鲀的鳃、鳍、体表皮肤上,引起上皮细胞增生,使鳃、鳍和体表上出现白色小点,因此又被称为“海水白点病”。患病初期,河鲀主要表现为摄食量明显减少,鳍条、鳃和体表上出现少量“小白点”,游动异常,在池底、固体物上摩擦身体,呼吸频率加快。中期以后,病鱼身上的“小白点”会变得更加明显,体表分泌的黏液也会增多。严重时,病鱼体表可出现大量的“小白点”,体表覆盖一层白色浑浊状黏膜,眼角膜也会变得浑浊发白,肝、脾充血严重,腹腔内有大量白色黏液,肠道呈透明状,肠内充盈大量水状液体;病鱼离群于水面缓慢游动或沉底,丧失食欲,鱼体逐渐变得消瘦,因鳃片寄生大量虫体导致鱼体呼吸困难,最后因体质衰弱、呼吸不畅而死亡。
肉眼观察养殖的鱼体,如发现体表和鳃上可见许多肉眼可见的“小白点”,患病初期光照鳍条时能发现鳍条上有明显的“小白点”,喂食时病鱼摄食量明显减少,并且出现在水面漫游、游动异常等症状即可进行初步诊断(图2)。
图2 患刺激隐核虫病的双斑东方鲀
从病鱼鳃、体表皮肤刮取部分黏液,剪取部分鳍条和鳃丝,置于载玻片,加适量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制作水封片,显微镜观察是否有多个持续旋动、全身具有纤毛的圆形或椭圆形虫体,若发现即可确诊为刺激隐核虫病;也可采用PCR技术对体表黏液或水体进行检测,若检测到阳性目的条带,表明黏液或水体中有刺激隐核虫存在。
(1)改善养殖环境。在河鲀放养前对养殖池进行彻底清理和曝晒,用生石灰、高锰酸钾、含氯消毒剂等进行消毒;放养前3~5 天,养殖池应肥水繁殖浮游生物,并调节透明度至30~50 厘米。池塘及室内封闭式养殖,保持良好的换水量,进水口设置过滤装置,减少水源带入病原,定期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保证水质清洁。网箱养殖应设置在水流畅通区域,勤换洗网衣,不随意丢弃病死鱼,以免引起刺激隐核虫在水体中扩散,造成疾病传染。
(2)加强养殖管理。放养前选择健康、规格相近的河鲀,并保持适宜养殖密度。根据河鲀的数量和规格,科学规范饵料投喂量,避免因饵料过多造成养殖水体污染,或饵料过少造成河鲀因抢食而受伤。养殖生产操作需谨慎,减少应激,防止鱼体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受损伤,发现病死鱼要及时捞出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勤巡塘,及时查看河鲀吃料和活动情况,以便有异常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养殖设备和工具尽量做到专池专用,并定期进行消毒。
(3)提高鱼体免疫力。在刺激隐核虫病流行季节,避免投喂单一饵料,日常以新鲜、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为主,并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多糖、复合维生素等免疫添加剂,增强鱼的抗病能力,减少或防止该病发生。在饲料中添加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中链脂肪酸等也能有效降低刺激隐核虫的感染概率。
(1)药物治疗。具体有下列几种。
一是将病鱼置于含终浓度45~75 毫克/米3聚维酮碘溶液的淡水中,浸浴10 分钟。然后转移至经过消毒处理的养殖桶中,并在养殖桶内适量泼洒符合规定可以使用的抗生素,避免引起细菌继发感染。
二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养殖水体,使其终浓度为0.8~1.2毫克/升。由于滋养体从宿主中脱离和幼虫从包囊中释放一般发生在午夜到凌晨,且幼虫对硫酸铜等药物比较敏感,因此泼洒药物的时间适宜选择在夜间,同时要加强增氧;后期需投放EDTA对池塘水体解毒。
三是使用0.25~1.0 毫克/升硫酸铜全池泼洒,连续用药4~8 天,并在硫酸铜泼洒前和虫体脱落后及时换水。
四是用1.0 毫克/升硫酸铜或醋酸铜对病鱼药浴10~20 分钟,同时加强增氧,持续用药3~5天。
五是在用药处理的同时,应该注意减少甚至停止投喂饲料,对发过病的池塘应进行充分消毒处理,以杀灭刺激隐核虫的包囊。
(2)物理治疗。具体有下列几种。
一是刚开始发病时,有条件的养殖场可将网箱和鱼进行整体搬迁,从而改善养殖水环境,对治疗刺激隐核虫病有较好效果;后期,当鱼的体质较弱时,不能再采用上述方法,以免引起病鱼大量死亡。
二是采用低盐度(<5)、淡水处理、轮换饲养、使用紫外线和臭氧处理养殖水体等对防治刺激隐核虫病也有较好的效果。
三是停止投喂冰鲜杂鱼饵料,选择优质配合饵料进行投喂,对于发病严重、不能摄食的鱼可适当提高水温至28℃以上,虫会慢慢自然脱落。
四是保持水流畅通,通过在养殖水体中增设增氧机等方式提高水中的溶氧,可减少或避免河鲀的大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