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华,刘晓丽
(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河北 石家庄 050035)
“抗病草鱼”是依托湖南师范大学的省部共建淡水鱼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少军院士团队利用雌核发育技术研制的具有多种优良性状的优质草鱼新品系,具有生长快、肉质好、蛋白质水平高、耐低氧、抗病力强、草食为主、饲料来源广、易养殖等优点。2022年5月,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石家庄综合试验站引进“抗病草鱼”水花进行鱼种培育试验,现总结如下。
1.池塘准备 试验池面积6.5 亩,池深3 米,呈东西走向,光照充足,周边无污染源。池底平坦,土质为沙壤土,水源为地下井水,水质清新,进排水方便。在鱼苗下塘前7天对试验池注水80厘米左右,每亩施用漂白粉20千克清塘消毒。
2.鱼苗放养 下塘前两天,施用肥水宝1 千克、浓缩EM 源露2 000 毫升、超浓缩复合藻种750克培育水体有益藻类和有益菌种,投放少量白鲢鱼苗测试池水余氯药性是否消失。“抗病草鱼”水花于5 月19 日抵达试验池,鱼苗从湖南岳麓山水产育种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共300万尾,放养密度46.2 万尾/亩。水花鱼苗用氧气袋运至池塘后,先放入池塘缓苗30分钟,放苗时每袋(5万尾水花)加入含20 亿个/毫升丁酸梭菌的液体30 毫升,混匀20 秒后再放入池塘。当晚放养花鲢水花10 万尾、白鲢水花15 万尾,平均放养密度分别为1.5万尾/亩和2.3万尾/亩。
3.饲养管理 “抗病草鱼”水花下塘10 天内,施用乳酸菌、肥水膏、肥水素肥水,培养轮虫等浮游动物供苗种食用。10 天后开始投喂饲料进行人工驯化,每亩投喂粉状饲料0.5千克,连续投喂10 天,然后用粒径0.8 毫米的破碎颗粒料饲喂,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投喂1次,驯化上浮抢食习惯。放养35 天后,投喂粒径1.5 毫米的小颗粒饲料,每天投喂4 次,以投喂后20~30 分钟吃完为宜。养殖期间,根据天气、鱼体生长和吃食情况及时调整饲料投喂量。
4.水质管理 试验池每10~15 天加注1 次新水,每次加水10~20 厘米,加注的地下井水经过充分曝气,透明度保持在30~40 厘米。夏季高温期间晴天中午开增氧机两小时,夜间早开机,阴雨天时时开机,保持池水溶氧大部分时间在5 毫克/升以上,夜间至凌晨不低于4毫克/升。视水质情况施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促进菌相与藻相的平衡,一般每10 天左右使用1次。
5.病害防治 每月全池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15 千克/亩,既可调节养殖水体的pH,改善水质,又可预防鱼病发生。进入高温季节,在饲料中添加Vc 或复合多维、免疫多糖,提高鱼体免疫抗病能力。养殖期间分别于2022 年6 月18 日和8 月26 日、2023 年5 月3 日使用“水轮安”125 毫升/亩全池泼洒,进行车轮虫治疗。
6.日常管理 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重点观察鱼体活动情况及水质情况,并根据情况做出适当调整。在巡塘过程中,及时清除池塘中的蛙卵、杂物、池边杂草。定期抽测鱼体生长数据,同时检查鱼体病害和饲料利用情况。
1.出池情况 2022年8月19日-10月18日陆续出池销售“抗病草鱼”鱼种5 348千克,2023年5月10日出池销售4 497千克,合计共出池9 845千克,平均规格14.8 克/尾,成活66.5 万尾,成活率22.2%;另出池花白鲢鱼种509.5 千克,全池产量10 354.5 千克,平均亩产量1 593 千克;投喂饲料14 275 千克,饵料系数1.45。试验结果说明,“抗病草鱼”能够适应河北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条件。通过对销售出去的鱼种养殖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均反映养殖效果良好。
2.养殖效益 本次试验养殖收益比较可观。草鱼鱼种产量9 845 千克,销售收入155 308 元;花白鲢鱼种产量509.5 千克,销售收入2 547 元;池塘的总产量10 354.5 千克,总收入157 855 元。饲料使用量14 275 千克、共计77 086 元,水电费约5 000 元,鱼苗24 986 元,鱼药及其他费用600 元,人工费14 400 元,塘租2 785 元,共投入124 857元。总利润32 998元,亩利润5 077元,投入与产出比1∶1.26。
上一年度该池塘培育普通草鱼鱼种,从产量上比较,“抗病草鱼”产量明显增加。原因之一是出池“抗病草鱼”鱼种数量和质量远远高于普通鱼种;二是“抗病草鱼”整个培育期间除发生车轮虫病外,没有发生草鱼出血病等疾病,高温季节可大胆投料,没有出现规模性死鱼,销售出去的鱼种在成鱼养殖中也表现出较强的抗病特性。
本试验培育的鱼种平均规格相对偏小,原因为放养密度较大,为降低养殖风险,2022年8月下旬开始卖出了当时载鱼量的一半,主动降低养殖密度,及时回笼资金,使养殖收益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