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职院校“树形”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2023-11-12 22:17周苗苗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4期
关键词:树形双师名师

周苗苗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 临床医学系,安徽 六安 237005)

引言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是全国尤其是安徽省乡村医师、社区卫生人员和养老护理员的重要输出单位。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支撑健康产业发展,建设“健康中国”,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与保障,教师是关键力量[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改革、“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出了相关要求。

一、问题提出

在“健康中国”时代背景下,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人力保障。2016年初,我校起草并出台《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一)顶层设计散,缺少统筹规划,教师培养模式无法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先进性

我校教师来源有专职兼职区分,所处层次不同,个人发展诉求不同,在制订教师培养计划和标准时各部门之间缺乏交流沟通,顶层培养计划缺乏体系性和结构化,培养方案执行力不强,标准模糊,有些培养及考核流于形式,未能营造教师培养和职业教育发展“共同生长型”绿色生态。

(二)行企参与少,培养方式单一,教师培养过程无法对应专业发展的动态更新

传统教师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双师型”教师发展平台少,对新工艺、新技术掌握滞后于行业发展。专职教师在教学中未能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医药创新能力不足[2-3]。虽然对照国家提出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定了相关制度,但落实缺乏保障措施,医企在培养过程中缺乏组织、经济、资源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三)共享资源少,缺乏成果转换,教师培养方案落实不到位,评价标准缺乏量化

基于医学院校教师自身特点,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需要历练平台,需要阶段目标和发展标准,传统培养未能对教学能力的多维度目标对应的指标体系进行细化和梳理,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实践中缺乏理论和系统性指导。加之评价和激励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到位,造成教师的付出和成果有名无实,降低了教师对自身发展的积极性。

二、相应对策

针对如何从目标、路径、方法、制度等方面统筹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培训总体布局,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师培养体系。精准回应“健康中国”战略中“强基层、重预防、重康养”等对行业人才的需求,制定对策如下。

(一)聚焦核心能力,顶层设计、多方联动,解决了教师培养体系缺少统筹规划、不能与时俱进的问题

本成果从“健康中国”时代要求出发,结合职业教育对教师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文件引领,尊重教师自我成长与终身发展的内源性需求,做好顶层设计,进行系统规划,结合教师自身特点,构建由校企行共同制订培训方案、政策与管理制度、信息化教学环境和资源支持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可复制的实施路径,教师教学能力得以动态运转,精准培养出适应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双师素质创新人才。

(二)精细培养策略,配置资源、协同推进,解决了教师培养过程中缺少行企参与、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

“树形”教师培养体系彰显了附属医院和企业在教师培养中的职能作用,在成果实践过程中,健全“双师”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利用5G+VR远程教学平台,从附属医院采集手术、查房、护理操作等直播视频,校内智慧教室作为输出端,供广大教师学习和研讨。针对医院典型案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慕课平台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强化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促进校企双方人才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出台《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校外专业带头人选拔和管理办法》,遴选优秀专家名医作为专业双带头人,通过实际行动践行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改革和发展。

(三)夯实组织保障,立体运行、练战交替,解决了教师培养方案落实不到位、评价标准缺乏量化的问题

本成果聚力学校、医企,上下、内外联动,从学院、系部、教研室等层面健全管理机制,实现培养过程“导—育—管—督—评—改”一体化。为使方案落地落细,学校配套出台了《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教师教学能力测评及奖励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政策,在教研、科研项目中,多次细化梳理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和模型,将其应用在日常课堂教学改革、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能力大赛等活动中,检验和优化并行。三大项目是培养目标,四大平台是实施路径,五类评比实现了实时多维评测,这种行之有效的培训实践、公平公正的客观评价、有归属感的成果转化,对培养机制的实施有良好促进作用。

三、成果内涵

本成果聚焦“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对教师培养的要求,以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为目标,以教学能力大赛等赛事和项目化等教学改革测评为抓手,以“双师”工程、新秀名师、教学团队三大项目为载体,搭建校本培训、资源共享、工作坊实践和数据监控四个平台,围绕教师发展的核心能力,从德行、理论、技能、创新、协作五个层面开展评比,创建一个目标、两项抓手、三大项目、四个平台、五类评比的“树形”教师培养体系,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医学高职院校结构化、创新型教学团队提供了开创性思路。

(一)一个目标

围绕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立足我校教师结构,针对专兼职教师和不同年资、职称教师构建培养体系的雏形,形成理论对实践的引领后,学校统筹管理、医企深度融合进行制度顶层设计,跟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开展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在此目标指引下,研究团队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文件精神和学校实际,细化、完善、拓展相关培养路径和措施,不断探索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和迭代升级。

(二)两项抓手

我校从2016年以来,对接乡村医师、社区卫生人员、养老护理员等岗位,提出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项目化教学改革,在教务处牵头、多方协作下,印发《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教师教学能力测评及奖励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要求入校满3年的青年教师,对所授课程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课程单元设计,接受教学能力测评检验。依托教学能力校赛、省赛、国赛三级赛制,以及课程思政等各类教学大赛,深化教学改革,展示教学成果,体现团队力量和创新意识。

(三)三大项目

对应教师日常教学、教改、教研和比赛相关内容与要求,设定培养目标,提供“双师”工程、新秀名师、教学团队三大项目,其中,“双师”工程主要是针对青年教师在企业、临床实践中必备的核心实践技能进行锤炼。新秀名师项目包括教坛新秀和教学名师,进行校级和省级进阶式培养,在此项目中关注教师主体意识和阶段发展需求,有方向地进行培养。教学团队以教学名师为引领、老中青搭配、专兼职结合,服务课程组、专业(群)内涵建设,落实“三教”改革任务。

(四)四个平台

校本培训主要针对兼职教师和刚入校教师,通过常态化开展点对点研讨和大规模培训,拓展理论指导和政策引领。通过学习通、慕课平台、虚拟仿真实训、5G+VR远程教学搭建资源共享桥梁,校医企深度融合,发挥了附属医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优势。依托西山药库、人体生命科学馆、周苗苗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等平台,组织教师进行工作坊实践,专家名师进行一对一指导,生成教学能力培训资源包。通过数据平台收集教师在各项活动中的行为数据,进行监督和评价,形成培训闭环。

(五)五类评比

通过师德师风测评,强化师德标兵的引领带头作用;通过教学比赛打基础,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通过技能比武,检验校企合作成果;通过科创比赛,检验团队创新能力;通过基层建设评比,强化团队协作。同时,搭建教学能力成果落地转化的载体,使教师成长轨迹显性化。突出一线教师的教学贡献,加大对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激励力度,内化为教师对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应用推广

(一)与时俱进,精准输出,培养教学骨干、名师大师,在兄弟院校和省内外树立良好声誉

六年间,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3人、院级19人,省级教坛新秀21人、教学创新团队7个,省级优秀教师2人,江淮名医1人,周苗苗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思政名师工作室等平台3个,4人获“安徽省金牌职工”荣誉称号,双师比例从48%上升到67%。共126人通过教学能力测评,带动全校100多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构建了“岗课赛证融通”的项目驱动、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初期,教学团队彰显了出色的教学应变能力,教学、临床、战疫“一肩挑”,多名“双师型”教师荣获安徽省“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先进个人”表彰。

(二)“三教”改革,落实落细,教学品牌赛事出成绩,形成了名师引领下教师全面发展的绿色生态

发表高质量教学研究论文50余篇,校企合作开发教材近20本,建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精品开放课程等22门。开展省级智慧课堂、线上教学优秀课堂、教学示范课共计20项。2017年以来,在全国及省级教学类比赛中获奖50余项,其中信息化教学比赛和教学能力比赛国赛获奖3项。2022年荣获安徽省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案例比赛一等奖3项以及校企合作案例征文比赛全国一等奖、全国百名优秀科普微视频奖。重点课题《后疫情时代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模型构建与应用》在省内兄弟院校推广,形成论文等理论成果。

(三)立德树人,提质增效,践行医学高职责任使命,师生先进事迹被多家主流媒体多次报道

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和安徽省学科及技能竞赛,获奖60余项。2019年在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实现了安徽省同类院校本专业国赛金牌零的突破。德育效果显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派出志愿者数千名参与核酸检测等多项工作。2021年5月,裕安校区260名学生奔赴社区支援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她们在街头奔跑去工作地点的场景感动了看到视频的每一个人。有网友评论说:“这是青年人的青春担当。”获得了社会各界肯定,人民网、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优秀毕业生钱小雪先后荣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合肥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第一批驰援武汉的抗疫教师在省内高校做了“守望相助、共待春天——支援武汉工作”的专题报告,得到了《潇湘晨报》的转载报道。

五、创新之处

(一)通过“树形”教师培养体系有效解决了教师成长发展路径设计

成果围绕“三教”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这一主旨思想,紧跟“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对“强基层、重预防、重康养”的新要求,统筹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彰显职业特色和针对性。分类、分层为不同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分流教师进入“双师”工程、新秀名师、创新团队等不同类型培养,通过专业培养培训实践和全过程教学比赛比武,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教学能力,通过完成在不同教学情境下的教学任务,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促进了结构化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二)通过师德引领、品牌赛事和三大工程项目搭建了教师成长理实平台

通过江淮名医、教学名师、金牌职工等明星教师树立榜样,以教学能力大赛等品牌赛事作为引擎,孵化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成果——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依据,创设虚实平台,帮助有意愿、有想法的教师,进行切磋、交流和锤炼。通过基层、社区、养老院进修学习和5G+VR远程互动,身临真“战场”,历练真本领。项目化教学改革一直贯穿始终,经过不同的培养路径和培养周期,精准输出双师教师、教坛新秀、教学名师、创新型教学团队等骨干人才。实践体系立足教师初心和使命,聚焦真实教学环境、真实教学内容、真实教学过程、真实教学要求,教师将发展理论指导和实践练兵融为一体,营造了共同关心、广泛支持、积极参与的培养氛围。

(三)通过四大平台工作坊模拟和教学能力多维评比创建了教师成长质量管理体系

为了避免教师培养及考核流于形式,成果聚焦职业教育教师改革文件要求,培养教师的责任意识、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四大平台载体建构从理论到实操、从碎片到整体、从单一到体系,系统性提升教学能力的路径。依托西山药库、生命科学馆开展多期工作坊实践,慕课平台和虚拟仿真实训精准对接基层、社区等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师提供云端育训空间,双线并举,虚实结合。沙场练兵,教学相长。五类评比覆盖教学能力的多重维度,激励教师在复杂教学情境中运用多种教学动能和优势,发挥其工作胜任力和经验迁移力。对于不同职级的教师制定不同的标准和发展规划,通过多方监督和激励齐行,整改和反思并进,平台数据记录教师成长轨迹,帮助教师对标对表,寻求发展和突破。

猜你喜欢
树形双师名师
花光卉影
苹果高光效树形改造综合配套技术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猕猴桃树形培养和修剪技术
休眠季榆叶梅自然开心树形的整形修剪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