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视角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2023-11-12 22:17钱艳芬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4期
关键词:学段教学内容思政

钱艳芬,王 琳

(南通职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做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为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遵循。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科学内涵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含义

“一体化”常解释为“使各自独立运作的个体组成一个紧密衔接、相互配合的整体”,运用于政治、经济领域,是指为综合各方面的优势,把各个组成部分有机衔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达到预期目的。一体化运用于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即把大中小学的思政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及成长规律,总体设计,统筹安排,制定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各个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一体化的育人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等,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依据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从德育一体化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

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要求“科学构建各级各类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合理确定课程的设置及课程标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20方案”)中提出,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好大中小学思政课”[2];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3]。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状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上级文件要求,各地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响应,认真践行,各学段思政课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一体化的教育理念逐渐被推广。正如《意见》中所指出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些困境也亟待解决。

(一)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2020年12月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从咨询、研判、评估、培训、指导等方面加强对不同学段思政课建设的统筹指导。随后各地也相继成立了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统筹省、市、区域内各学段思政课建设。但调研发现,各地成立机构的多,常态化且全域推进工作的较少,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如统筹、管理、协同及培训机制等尚不健全。

(二)课程目标衔接不够

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由总体目标和各学段具体目标构成。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在《意见》及“20方案”等文件中都有要求,但由于缺乏一体化顶层设计,各学段具体目标的制定仍缺乏系统性和进阶性,各自为战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中、高考指挥棒下,师生和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课程目标的设置更多是基于应试的需求,对总体目标的呼应度不高,对前后学段的衔接度不够。

(三)课程内容简单重复

缺乏系统、进阶的阶段性目标,导致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设计缺乏整体规划与科学统筹。纵向而言,各学段教材编写专家之间尚未形成合力,存在内容交叉重复、弱化断层等现象。如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中的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大学阶段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第八章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两者在主题和内容上只是简单重复,未有进阶;横向而言,大学阶段“概论”课第一章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关于“实事求是”的阐述内容高度一致。教学内容的只“循”不“进”,无法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

(四)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教学方法影响教学效果,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能力不同,教学方法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层层递进、不断深入。近年来,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探索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但部分教师由于自身信息化水平不高,且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了解和研究不够,教学方法仍缺乏针对性、适合性和创新性。尤其是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使得教师更多仍采用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师资合力尚未形成

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总体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部分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及自身认知的偏差,一体化建设的意识不强;部分教师自身理论功底偏弱,业务素质不强、科研水平不高,一体化建设的能力不够,加之不同学段物理空间的阻隔,上下学段联系不密、沟通不畅、交流不勤,形成了教学壁垒,协同育人的合力尚未完全形成。

三、基于区域视角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一)基于区域特点,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具有规范、激励和导向作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各地应立足于自身区域特点,统筹推进区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的构建,形成“中央宏观指导,地方试点创新”的建设格局。一要做好顶层设计,制订区域内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多数省、市乃至下辖区都已设立了诸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类似的组织机构,要发挥好其作用,根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具体情况,健全完善实施方案,指导区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二要加强统筹协同,建立完善区域内一体化建设体制机制。立足总体实施方案,从课程的开设、课程目标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内容的选定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统筹,协同推进,构建一体化的教学管理、目标衔接、教材编写、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以及考核评价、监督体系等,保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落实、落地、落细。

(二)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规划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目标体系

一体化规划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前提。一要坚持总体目标的一以贯之。思政课建设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要坚持学段目标的有效衔接、依次递进。根据总体目标,遵循规律,科学设计大中小各学段有序衔接又整体贯通的思政课课程目标: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阶段引导学生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

(三)把握成长规律,设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容体系

一体化的教学内容设计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实现思政课内容一体化,就是要按照学生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及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整合优化各学段教学内容,形成纵向衔接、逐层递进的教学内容体系。一要加强一体化的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一体化建设的“牛鼻子”。基于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以思政课课程总目标为引领,分析、研判、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特点,科学设计教材内容及呈现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区域红色文化等写进教材,用学生习惯的语言和方式进行阐述,以色彩丰富、立体多元、能看能听能互动的形式呈现。二要科学设计一体化教学内容[5]。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释不同阶段学生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与思想困惑,让学生听得懂、听得进、能接受。一体化内容建设中,纵向看,要求教师在“守好自家渠”的同时,关注前后段,了解前段教师讲了什么、关注后段会讲什么,这样教学内容才能做到有序衔接、螺旋上升;横向看,要求教师在“守好自家门”的同时勤于去“串门”,了解自己所讲授的内容,与其他课程、其他学科中有没有重复,如何处理,唯此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与其他课程相互配合,同向同频,协同育人。

(四)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方法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借助新媒体创新方法手段,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一要深化教学改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要求,遵循学生成长、认知规律,结合本地实际、学校和师生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小学阶段加强启蒙教育,用好区域内红色资源,通过学生所见所闻,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和身边的故事,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认同;初高中阶段开展体验式教育[6],采用如情境教学、讨论辩论式等教学法,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晓为什么,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本专科阶段,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融通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研学、社会实践等方式,在探究学习中明晰自身的使命担当,努力将自己锻造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要创新方法手段。采用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方法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课堂等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一体化地推动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实现不同学段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和梯度上升,体现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性和高阶性。小学阶段的教学方法要引入问题意识,通过体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中学阶段的教学方法要注重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掌握思政课知识体系,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教学方法要重视心灵滋养,通过理论的力量与情感的碰撞,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耕读学段特点,创新方法手段,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统一性和梯度性的完美耦合[7]。

(五)搭建交流平台,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师资队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较强的一体化教学理念、了解一体化教学内容、掌握一体化教学方法的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一要提升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的意识。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确立思政课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理念,不仅要“守好自家渠”,更要“跑好接力赛”。为此,思政课教师要主动提升自身一体化建设的意识,加强学习,熟知党和国家提出的有关思政课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之内化为自觉认知,外化为积极行动,主动参与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二要提升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的能力。各地要充分发挥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组织机构的功能和作用,搭建跨学段交流沟通的平台,组织跨学段集体备课会。帮助教师了解其他学段的学情,厘清各学段思政课内在逻辑关系,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的阻点、难点,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把教学内容讲出层次性和进阶性;开展合作研究,跨学段思政课教师通过共同申报课题进行研究,尤其是要发挥好区域内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理论研究和理论宣讲方面的优势,与中小学结对,形成研修合力;开展实战演练,定期组织教学展示活动,同课异构,共同观摩学习借鉴,相互启发,共同提升;共建共享实践基地,充分运用区域内的红色资源,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公共资源,建设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大中小学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各自适宜的活动体验中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达到实践育人一体化的目的。

猜你喜欢
学段教学内容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