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平平(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打拉池中心小学)
在当今的小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若是运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降低。若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其中,不仅能够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保障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完善性。
针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来说,最终的开展目的是为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打下基础,进而促使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基础。但是从目前的实践状况上来看,语文教育在实践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的欠缺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完善。小学生天性爱玩,因此,学生对任何新奇的事情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之中,如果教师采用一种新奇的教学方法,就能够让小学生有眼前一亮的感受。教师利用视频、照片、音乐能够给学生提供更为多姿多彩的教育资源,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是一个全新的教育辅助工具,其功能非常丰富,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创建一种很有特点的教学方式。通过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教学信息,将小学语文知识进行有效延伸,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的角度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专心学习,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和探究,从而推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给语文课堂带来全新的生命力,使期望中的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对语文教学课堂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新《课标》中,强调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通过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来加强教学的质量。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教师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不但能够带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还契合了新课程的发展要求,更能够促进小学教学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从多种感官角度去掌握所学知识点,进一步地巩固对已学习知识点的印象,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参与者和引导者,对课堂教学的正确开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并没有转变教育理念,在实际运用这一技能的过程中,往往将其看作是教学辅助工具,而并未真正把它当成是学生的学习工具。有部分教师完全不去运用此技能,并认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是相当枯燥的,甚至还会浪费不少的备课时间。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只是通过板书的方式来教学生,会使学生感到有些沉闷,或者不爱听讲,这样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听讲效率,还会降低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情况值得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并解决。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能够使原来乏味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但是不少教师的应用手段十分简单,无法从中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与价值。教师往往仅通过课堂视频罗列知识点,这就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也不利于小学语文课堂趣味性的提高。而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只存在于教师单纯地通过PPT课件来对课堂知识点进行简单介绍,并不能带给学生太多的视觉、听觉上的感觉冲击,这可能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课质量和语文学习效果。但是,这种信息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将重点放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以此来培养学生对小学语文知识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的全方位成长。
小学语文课文都是十分经典的文章,有的是中国传统经典名篇,有的是富有新时代气息的现代科学文章,有的介绍名人事迹,有的歌颂亲人朋友,有的给人启示,有的饱含教诲令人感动至深。这些优秀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将语文课文内容呈现出来。当然,高品质的媒体资料或影音资源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能够帮助小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多媒体以其巨大的技术优势展示了现实生活中所无法呈现的场景,使小学生增加了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但部分教师过分依靠多媒体教学,用课件代替板书,在课上只是简单出示教材,剥夺了学生反思、概括、总结的时间,这也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日益提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发展微课教学等创新教学方式。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丰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生活化学习是语文课堂服务实践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帮助学生端正纪律,改善课堂气氛和学生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将语文教育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多方面的角度对语文知识进行分析,从语文的角度解读生活。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活力,运用信息技术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教师希望学生们感受春天的特点和北京独特的民俗。为此,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课本中提到的资料,通过展示视频,呈现出鞭炮噼啪响、烟花满天飞的场景。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氛围。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互联网上找到图像和视频材料,提高学生理解文本和感受生活的能力。例如,在微课视频制作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上传各种各样的视频作为素材进行编辑,包括社会生活视频、当地节日习俗视频、动植物视频等。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诗文竞赛或带学生做“成语接龙”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激发学习积极性。此外,信息技术在准备PPT节目、组织小组阅读、收集宣传材料和开展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帮助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点,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更多地参与默写、朗读、背诵,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去体会创作的本质、感悟创作的内涵,不能让“画蛇添足”这一现象破坏了语文课堂教学。
若想要小学语文课程和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师必然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一般情况下,语文基础知识都是通过文本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更为直观地把内容展示出来,助力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为主动地投身教学之中。由此可见,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情境创设非常重要,语文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元课堂和教育资源,来开展完善的课程导入工作,让小学生在课堂体验的推动下,主动发现课程背后的文化知识点和思想内容,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丰富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时,学生都十分想感受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但对生活在乡村的儿童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品读文章来感受西沙群岛的海洋,以及各种各样的海底珊瑚是十分困难的事情。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解决这一教学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展示大量关于西沙群岛的图片,以及结合现代教材内容制作而成的教学视频,就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学生对西沙群岛的了解也会比较深入。由此可见,通过在课堂上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就能够全面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基础知识。如果通过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相结合,把生动有趣的图画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给学生,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的关注点迁移到学习上来,自然也就提高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丰富了语文课程内容。此外,教师还要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知识导入等环节,以此来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的落实,保证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人,使学生的思想、观点和见解都能受到教师的重视。
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进行融合在学生的学习方面也具有许多好处,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环节中也能够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及教学设备,尽可能地节省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使学生在学习阅读知识、进行全面复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语文教师也可以在复习环节中,把信息技术和思维导图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将教材中的丰富知识加以整理、归纳和分类来理清知识之间的脉络,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感受阅读方法及语文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同时,学生在跟着教师节奏掌握思维导图中知识点的过程中,也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逐渐熟悉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语文教师在对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进行单元复习时,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与本单元相关的古诗词、记叙文等内容的知识重点,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展示出来,并以此带领学生展开细致、全面的知识复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熟练掌握写人或者写物的方法,以及表达思乡之情和对田园喜爱之情时常用的写作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课文鉴赏能力,使学生学会从课文中的句段、字词当中理解作者的情感,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意义。再如,《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体会“那儿风景秀丽奇妙,尤其是一些怪石,好玩极了”的相关内容。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仙桃石、猴子观海、神仙指路等一些怪石的好玩之处,对小学生而言,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学生是很难将这种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变成具体的形象。但是如果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将这种黄山奇石用PPT课件呈现出来,绚丽的图片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视觉感受,使学生对“怪石的趣味”认识得更为深入,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无形中塑造学生的价值观。
作业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巩固,因此,在语文作业设计中,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小学生语文作业的完成速度和质量,让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升小学生的素质。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可以设置线上、线下联动的作业,可以通过线上指导、线下操作的形式辅助学生完成作业,提升学生的作业完成能力,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学科知识基础,凸显信息技术手段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学习《蝙蝠与雷达》这篇课文后,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堂作业设计时,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线上作业内容,让学生在线上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作业完成品质。比如: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让学生对本课的生字、生词内容进行学习,带领学生通过课堂作业,探索科学基础知识,了解“雷达”的产生原理;其次,教师在进行家庭作业设计时,在信息技术的可编辑、可保存、可查阅等功能的帮助下,可以让学生进行线上作业探索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将搜集到的关于“雷达”的特点与作用的知识分享出来,拓宽学生对“雷达”的认知,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知识交流、讨论、学习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综合能力。
总之,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过程当中,教师首先就要提高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并在课堂上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除了要避免“画蛇添足”的现象之外,还要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快速参与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当中。此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将其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保障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