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云南广播电视台 昆明 650500)
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是树立民族自信的最基本要求和保障。实际作业环节,电影、电视、动画等艺术形式无疑是最佳渠道。因此,在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动画作品的呼声日渐升高;从现实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将成为文化传承与动画产业持续发展的“双赢”之举。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深的研究与传承价值,其包含内容多、范围广,在传承与发扬中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现代生活所服务。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扬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多领域、多角度的传播,不断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动画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更因其具有较强的优势作用,以别样的视听感受和表现形式,使得复杂、多样的传统文化以灵活多变,富有特色的形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织布工艺为例,从始至终,中国织布工艺的艺术价值与工艺价值较高,服饰也都真实存在。但在现有环境下,静态图像与书本记载的形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的研究需求。除此之外,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艺术鉴赏价值毋庸置疑,在悠久的历史中,大量的优质中国画为人所惊叹。同时,中国画种类多、绘画手法多样,但当前的保护方式主要以图像保护为主。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传承人,也正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为此,动画传媒能够发挥其积极的意义,达到广泛宣传、扩大接收人群的目的,进一步增强现代信息的传播效果。与此同时,动画由于表现手法的多样,形式丰富、题材多样,因而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与创造性。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二次创作,在此过程中以扬弃的方式使得历史文化能够以现代化手法表现,为人们所接受。借助大众传媒与动画的影响力与创新力,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使得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动画质量与动画水平的提高,绘画与虚拟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得动画在虚拟场景构造方面与现实更加贴近,满足人们日常娱乐的同时,展现出强大的文化传播功能。
动画创作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应用方向主要体现在角色设计、动作设计以及场景设计等方面。其中,角色设计是指在动画中融入传统文化,例如京剧文化的融入,60 年前的中国动画《大闹天宫》中,人物形象的设计运用了京剧脸谱,使得观众对传统与动画的结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充分运用音乐、服装等形式的基础上,对生旦净末丑进行解构和分析,使得动画效果更加富有童趣。对于角色设计来说,则主要体现在人物的穿着,以“生”为例,需要角色具有挺拔的身材,人物俊朗,具有一定的英武气势。动作设计方面,则主要以戏曲、皮影以及中国功夫为主。中国功夫享誉世界,既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在动画创作中融入中国功夫,通过对中国功夫的动作技巧的深入发掘,并将其整合在动画设计中,能够有效提升动画的观感效果。太极作为道家文化的核心,深入挖掘其内涵的同时将其应用在动画创作中,展现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场景作为动画设计与创作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是吸引观众的必要手段。因此,在进行动画创作过程中,需要对古代建筑、古代园林设计进行学习和了解,从而提高审美能力[2]。例如,当一个动画开篇以明艳、丰富的色调作为开场时,向观众传达的也是轻松、愉快的感受。房屋与民俗风格也是场景设计的重要内容,例如动画电影《花木兰》通过对特色符号的描绘,以四合院、石狮子以及年画等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拉近了观众与动画影片的距离,提高了观众的兴趣。特色的地域场景,红墙白瓦、吊顶以蓝绿为主,展现了四合院独具特色的美感。
传统文化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价值是多方面的,以皮影戏为例,作为最早的艺术表现形式,皮影能够通过光影原理在白色幕布上进行动作的展现,再配以优美唱腔与灵活动作,以丰富的故事情节和题材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对于皮影艺术来说,其包容性较强,能够与其他艺术文化进行充分的融合。作为多元化艺术,在动画创作方面能够提供更多的灵感与创造动力,为中国动画的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方面,皮影具有独特的地域审美;另一方面则承载着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1 年制作的皮影动画片《人参娃娃》,至今在新媒体播放平台上仍然保有很高的播放量,将皮影应用于动画创作过程中,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整合,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关注。
新媒体动画的时代性特征极为突出,此类动画作品的创作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它拥有题材广泛、风格多变的特征,还具有全方位综合效应优势。因此,新媒体动画对故事情节的渲染力并不逊色于传统动画,但它在生理、心理影响力方面却远超后者,所以新媒体动画在文化传播方面展现出了更大优势。从现实角度来看,新媒体动画最为主要的文化传播优势在于它的媒体力量,利用新媒体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快速、大范围传播。这种区别于真实影像和平面解读的艺术形式,可达到全年龄覆盖效果。当前,新媒体动画备受年轻人追捧,动画受众的年龄限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成为观众,为文化传播奠定了极为宽泛的群众基础。
虽然,新媒体动画也属于动画艺术,但其商业性质更强,在发展中兼顾商业性和艺术性一直是工作重点,这样就导致此类动画的艺术走向并不完全与市场审美有关。从现实角度来看,新媒体动画的艺术走向一直深受制作技术和审美取向的影响。当前,电脑三维动画制作成为主流,各类动画制作软件和插件不断丰富为提高二维和三维动画制作可靠性提供了技术支持,而技术上的革新也带动了动画风格以及形式的变化,让动画作品的逼真度大幅提升,受众也普遍乐于接受这种“真实感”。当然,新媒体动画的艺术走向还深受受众审美取向的影响,无论是从题材选取还是人物造型设计方面来看,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审美取向的革新都会引发动画艺术形式变化。当下,新媒体动画的人物形象、场景布置越来越接近现实,为提升观众的代入感提供了极大帮助。
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这就意味着基于传统文化的新媒体动画创作拥有海量素材支持。不过,许多传统文化内容都具有时代性色彩,并不适用于现代也无法与动画艺术形式相融,所以在新媒体动画创作阶段必须做好素材选用,将适用于当代的文化元素融入动画,通过实现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完成动画创作的创新。当前,新媒体动画创作中最为常用的传统文化元素就是传统艺术元素,它们与动画之间有着天然的相容性,这就使得二者融合极为顺利和合理。比如,在新媒体动画创作中融入皮影元素,基于皮影的造型、轮廓特征打造动画人物与场景,让动画成为“荧屏中的皮影戏”。融入皮影元素,能直接改变新媒体动画的艺术风格,这种表现手法以及艺术形式会增加新媒体动画的新颖性、艺术性和整体质感,在传统文化元素的支撑下动画的艺术表现力将会大幅提升。除了皮影以外,戏曲元素以及古典文学也是动画创作中的常用素材。为实现创新,新媒体动画创作者可以开发更加多元化的文化资源。比如,将传统音乐引入新媒体动画,将中国古典音乐或传统乐器的音色、外形引入动画创作;在新媒体动画创作中融入地方戏曲元素,改变戏曲元素选用中京剧一家独大的局面从而实现创新。当然,新媒体动画创作环节也可以在茶文化、陶瓷文化、节日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礼仪文化、棋类文化当中抽取文化元素,基于多样化传统文化元素装点门面,让新媒体动画创作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3]。
正如前文所言,动画设计中的人物形象越来越接近真人,这固然可以提升代入感容易唤起观众共鸣,但不能否认的是,过于接近现实的人物形象设计也限制了创作者的发挥空间,使得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的路径变少。为此,新媒体动画创作者应该转换思想,在人物角色的形象设计方面强调多元文化融入,在保留人物外形“真实感”的基础上合理应用传统文化元素。比如,按照传统审美设计人物,基于“面如冠玉”“杏眼桃腮”等用于描写美人的词汇捏脸。但为保证人物外形符合现代人审美,创作者也需要适当地融入现代审美,使二者和谐统一,打造出具有古典特色但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人物外形。
当然,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还应该表现在新媒体动画人物的服饰、造型、动作设计上。在造型服饰设计方面,新媒体动画创作者可利用色彩、纹饰、图案或配饰等元素突出人物特征,也可以将脸谱、建筑、思想等层面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在动作设计方面,新媒体动画创作者必须保证动作灵活性和美观性。通常来说,动画人物动作设计主要从中国功夫、戏曲中取材,皮影也是常用的素材。为实现创新,创作者可改变思路,从五禽戏、舞蹈、神话甚至动植物身上取材。
新媒体动画中,场景也同样需要拥有吸引力。在这一方面,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应该从增强场景的写实性、艺术性和独特性方面着手。比如,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场景设计,在二次元的世界中展示三次元内容,实现现实与作品的有效串联。在创作中,可通过拱桥、门前石狮子、门神、影壁、四合院等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建筑元素填充场景,增添画面质感和场景的历史感。在现代场景设计中,也同样可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4]。比如,使用灯笼、旗帜元素,在建筑设计中加入雕龙画凤、镂空门窗、穹顶彩绘等古代建筑设计元素,基于古今融合打造极具美学价值的动画场景。实践中,新媒体动画创作者也应该极具抽取古代服饰、节日、民俗等文化元素,将其巧妙地融入场景布置中,使场景拥有传统内核和现代化外壳,既保证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应用又能避免喧宾夺主。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何种传统文化元素,都必须强调这一元素与场景的高度契合性。为提高场景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新媒体动画创作者也可以在真实场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设计。比如,将长城、故宫、天坛、白马寺等真实场景放入动画作品中,将现实地标植入到新媒体动画里为动画增色。对于新媒体动画创作者来说,传统文化元素既是灵感源泉,也是创新素材,从古今融合的角度出发合理利用这些文化元素必然可推进场景设计水平的进一步升级。
我国动画事业发展一波三折,曾有过辉煌时期也遭遇了外来文化的重创;时至今日,我国动画创作依然深受日本和欧美动画风格影响,这就导致许多作品在风格以及画面呈现上都展现出极强的不协调感。对于新媒体动画创作者来说,利用传统文化元素探索出适用于国漫发展道路才是正途。所以,新媒体动画创作环节,创作者需要合理选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重塑动画风格。此时,可借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传统动画风格,将中国特色以新媒体动画形式重新展现;也可结合时代需求和特征,探索新的中国动画风格,赋予新媒体动画民族性、文化性特质[5]。比如,利用水墨画风格创作新媒体动画,利用传统水墨画绘制人物和场景,基于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展现现代故事。实际作业环节,新媒体动画创作者应该强调写意风格的塑造,将传统文化元素中蕴藏的诗情画意融入作品,以独特的中国风骨震撼世人。不仅如此,新媒体动画创作者需要通过重塑作品的精神内核来转变作品风格。比如,将传统精神融入新媒体动画,找到传统思想精神与现代思想精神的契合点,使其成为增强作品感染力、塑造作品独特风格的特殊素材。此时,可将“仁”“礼”思想融入新媒体动画,也可以将诚信、爱国、敬业等传统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后应用到新媒体动画创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创新新媒体动画风格时,也可以适当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但这种借鉴决不能动摇主题。
综上所述,从新媒体动画创作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可以丰富动画创作素材,更能激发设计创意和灵感,将会进一步增强动画产业的生命力和创新力。在实践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方向和路径十分多样,在其支持之下我国新媒体动画将走上个性化发展道路,可逐步找到自己的风格和定位,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