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远生的新闻实践探析新媒体时代记者的采访之道

2023-11-12 02:25姜雅楠
新闻传播 2023年18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

姜雅楠

(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13)

一、黄远生:身份选择,远大志向——奔赴新闻事业

(一)读书立志,仕途困顿

黄远生,原名黄为基,字远庸,光绪十年生人,少年时期的黄远生天资聪颖,广读诗书,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远生是其笔名。在浙江吴兴南得公学读书时他便积极参加学潮运动,立志报国。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岁还不满20 的黄远生便考取秀才,身中官名但心存抱负,黄远生不愿接受官职,决定远赴日本中央大学攻读法律。留学期间,黄远生高度关注时事,经常就社会时政发表言论,编撰、翻译各类文章,在日本的报纸、杂志上表达自己的见解或看法,表现出极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学成归国后,步入官场担任邮传部员外郎兼参议厅行走,利用业余时间为报纸撰稿。辛亥革命爆发后,国家、民族危难存亡之际,广大知识分子以笔为枪,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投入到言论报国的洪流之中。时任参政院参政的李盛铎赴西欧考察宪政归国后对黄远生说“西洋方面那些熟悉近代史和国际情况的,大都是报馆撰述人员,你如果干这一行,将来一定是位名记者。”[1]李盛铎的话直击心灵,给恰逢仕途困顿、壮志难酬的黄远生带来了新的希望,转身投入到新闻界之中。

(二)投身报业,创办报刊

黄远生十分善于交际,通过广泛的社会活动,结识蓝公武、张君劢等好友,并共同创办了《少年中国周刊》,广发时事言论。黄远生目之所及之中华皆是满目疮痍,心中早已种下言论报国的种子,正如他在《少年中国之自白》中所说“:举国言论趋于暮气,趋于权势,趋于无聊之意识,不足以表现国民真正之精神。”[2]开始新闻事业的黄远生以其卓越的写作能力,文章处处真知灼见、字字珠玑,所言直指社会弊病,广受读者好评,被誉为“报界之奇才”,新闻报道数量丰富,社会影响广泛,后人为他收集、出版的《远生遗著》中共收录文章237 篇,其中时评、论说和杂著三类文章69篇,通讯168篇且大部分刊登于《时报》,被誉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将动荡的时代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受世人所追捧。

(三)坚定理想,新闻先驱

黄远生进入报界之前,各大政党报刊占据舆论主流,尤以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言论斗争最为激烈,双方纷纷创立报刊,相互攻击,党同伐异,字里行间充斥煽动之意,毫无为民思忧之意,“乃觉今日必有超然不党之人,主持清议,以附于忠告之列,其言无所偏倚,或有益于滔滔之横流于万一。记者诚非其人,特有志焉而已。”[3],他认为记者不应受制于任何政党发言,要以客观、中立的立场报道新闻。由此,黄远生以其独立的新闻思想超脱于世俗,深深影响至今。黄远生目睹报业状况,从清末进士到职业记者,一直伴随他的是忧国忧民的儒士精神,这点从未改变。不同的是,受到西学影响的黄远生身上多了一份现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独立的新时代品格。投身于报界,他立志不受政党操控,常发民生疾苦之声。在新闻实践中,黄远生明辨是非,用犀利、尖锐的文笔主持公理正义,阔谈政治、经济、外交、民生等问题。作为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批记者,黄远生以其超前的民主意识、新闻思想及丰富的新闻实践,成为新闻运动的革命先驱。

二、黄远生:个人素养,功成名就——成为“报界奇才”

(一)忠于事实,为民发言

黄远生的新闻生涯虽然短暂,仅有四年左右的光景,却自始至终秉持着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的报道观念,践行于新闻实践。他高度重视新闻事实,多次发表言论强调要根据事实报道新闻,在主办《庸言》报刊期间,他发表《本报之新生命》一文中提出:“夫理论之根据,在于事实”“演绎的理论,决不如归纳的事实”“综合事实而后下一判断之主张,较之凭恃所发挥之空论,尤为可贵”;主办《少年中国》周刊时谈到:“脱离偏倚,主持正论公理,以廓清腐秽,而养国之元气。”[4];在《忏悔录》中自省:“盖一人杜撰,万报誊写,社会心理薄弱,最易欺蒙也。至于凭臆造论,吠影吠声,败坏国家大事、更易为矣。”[5]黄远生不仅追求每一篇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更重视新闻采访过程的真实,他告诫记者不可凭空诬陷,肆意营造舆论。他认为“社会公器之媒体”,在任何时候都应居于民众的立场,给予民众平等发表意见的机会,“余念新闻记者之于新闻,当据所见闻以客观的公平的之态度出之,非敢有私于熊氏也。吾后此若能采得别种可以证凭之材料,即不利于熊氏者,余固将一一表而出之。”[6]他将事实视为新闻的生命,于国家危难之际积极为民发声,以己之力坚守着新闻真实的初衷和本心。

(二)远见卓识,文采斐然

从小饱读诗书的黄远生有着天赋异禀的写作才能,1912 年正式进入报界之后曾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庸言》等报刊,作为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为多家报纸长期撰稿。他的文章观点犀利,见解独道,以他人之不可及之深度著称,自创“远生通讯”更是掀起层层浪,对袁内阁两次倒台、“二十一条”、宋教仁案等多个重要事件真实报道,发表客观评论。短短四五载,他留下了大量的新闻作品,其新闻通讯、时政评论广为流传,吴贯因称赞说:“一寻常人耳,而一经远生之描写,则须眉毕现;一寻常事耳,而一经远生之纪述,则逸趣横生;笔锋所及,愈谐愈妙。写生妙技,余于远生叹观止矣。”[7]黄远生之长不仅长于新闻事业,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他所提出的‘近世文体’极大影响了白话文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新闻学的发展。他将文学手法引入新闻写作,“以浅近文艺,普通四周”,字里行间揭露社会现象,指明社会问题,妙语天成,其通讯作品更是被收录、编撰为《远生遗著》,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成为后世研究民初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珍贵的史料。

(三)胜友如云,资源众多

进入新闻界的黄远生恰逢清末民初之时,游走于政治、新闻、财政与教育各界,为官之时,黄为基扬名于世,纵横官场不屑于同流合污;为记者之时,黄远生屹立于世,行走街巷立志于为民发声。黄远生充分利用不同身份的转化,为其新闻报道提供独家便利。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通达人情世故,凭借甲辰科翰林和东洋留学生的社会背景,频频穿梭各行各业之内,时常往来旧友同仁之间,在北京政界、学界建立起广泛的人脉网络,想尽一切办法接近达官显贵和社会名流获取重要消息,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信息资源,每每采访如鱼得水。民国教育界元老汤尔和称赞说:“远生之探新闻,几乎无孔不入。常人所不能到之地,远生无往勿届;寻常所不能见之人,见亦不得其要领者,远生必有术焉,使之不能拒绝。非啻不拒绝而已,且使之不能敷衍,而又乐与为缘。”[8]正因如此,《申报》的“远生通讯”紧扣社会动态,常常发表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和时事通讯,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社会影响力在当时超过《时报》。

(四)不畏艰苦,身体力行

对待新闻事业,黄远生身体力行,不断完善自己的新闻认知,提升实践经验,提出著名的新闻记者“四能”说,对现今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记者的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1912 年8 月15 日,武昌起义革命党人、前湖北军务副司长张振武被逮捕杀害,黄远生深觉事件重大,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他立刻奔赴现场,详细勘察事发地点,一笔一画记录逮捕张振武的地点图示,询问、采访被误捕的江西协统冯嗣鸿和同行的时君等人,历经半个月的努力,对此事件进行了细致全面的新闻报道,将案件真相巧妙寓于文字之中,真实记录被捕前后的清晰过程,形成了《张振武案始末记》《张振武案一礼拜之经过》《张振武案之研究》三篇通讯。黄远生常常深入实际,不惧艰苦在新闻调查中力求严谨细致、面面俱到,坚持以真实客观的态度报道新闻,坚决反对记者道听途说,“一人杜撰,万报誉写”的现象,因此对于所有事件黄远生都亲自跟踪采访、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在实践中不断践行着新闻真实。

三、新闻记者:薪火相传,采访之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真实客观,勿忘初心

对于新闻采访黄远生事必躬行,以确保“眼见为实”,他曾说:“吾人皆自述其思想,且以最诚实单纯之感想为限,而决不假于造作与劝化的口吻。以吾人今日之思想界,乃最重写实与内照之精神,虽甚粗糙而无伤也。”[9]他认为在下笔之时还未明晰事实真相,草率写出的报道本身是不客观的,“吾人与其妄发主张,贻后日忏悔,不如仅仅提出事实,以供吾曹及社会异日之参考资料。”[10]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成为新闻界建构合法性的重要理论来源,“用事实说话”重新定义了新闻工作者在新时代中国语境下的使命与责任。新闻报道真实的前提是新闻材料的真实,新闻材料真实的前提是新闻采访的真实,这就需要记者深入到采访之中,与被采访者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从而获得真实的情感与信息回报,并在采访后期及时核实与反馈,以此提升新闻采访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保证新闻采访的顺利进行,创作出更生动翔实的新闻报道。

(二)武装才能,精进业务

黄远生将“四能说”解释为:“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是谓能想;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在,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闻一知十,闻此及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风度,是谓能写。”[11]以上对于新闻记者素养要求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借鉴和学习的价值。凭借着敏锐的新闻嗅觉抓住采访时机、捕捉事件细节,在明暗寻觅中探察新闻真相,始终怀抱对于新闻事业的无限追求和对于新闻业务的精益求精,促成了黄远生巨大的成功。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深刻改变了信息的采集和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受众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对于记者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做“杂家”,更要做“专家”,新闻工作者要自觉承担媒体责任,在饱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精进业务能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讲述伟大中国的精彩故事,顺应国家新闻舆论和宣传思想工作的需要。

(三)广结善缘,拓展资源

黄远生以其独家的新闻采访,创作出众多见解独到、记载翔实的新闻报道,而这背后都来自于采访获取的一手材料。邹韬奋在《经历》中回忆黄远生:“每逢有重要事故,他总能千方百计从最重要的来源,用最迅速的手段,探得最重要的新闻材料,写成有声有色亦庄亦谐的通讯供给读者,当时他在探采新闻的活动力方面,是最足令人兴奋的一件事。”[12]记者在采访时除了本身的新闻敏感之外,还要结交广泛,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游刃于不同场景之中,轻松应对各种人物及所处环境,了解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深入事件内部,提升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重要信息的能力,采访到独家新闻和事实真相。同时,新闻记者要强化智能思维,培养互联网思维,积极拓宽媒体资源和信息资源,合理使用公众赋予的权利,充分整合线上、线下传播渠道,借助公众议程影响力,获取全面、详细的新闻材料,及时反映社会的最新情况和动态,时刻关注民众的生产生活,创作出更多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闻精品。

(四)深入实际,贴近民生

不同于政论时代的“凡记者须有学问”的笼统观点,黄远生更强调新闻记者的素养应转向于广泛接触社会、深入调查采访和真实客观的报道写作等专业能力。重视实际并将其寓于新闻报道,积极为民众发声,充分体现在他的新闻实践之中。黄远生认为记者应该“为民生社会请命”,反映民生疾苦。他在为《亚细亚报》创刊一周年写的纪念文章《祝之欤诅之欤》说:“天地之至人,我辈之走狗……余辈既已游食四方......我将为社会之耳目也之喉舌也。”[13]处于新媒体时代的记者必须时刻牢记社会责任,积极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将中央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闻采访要深入百姓生活,密切联系群众,在采访过程中人民关注、反馈的社会问题要及时传达、帮助解决,通达群众心声,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真正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14]

结语

清末,在清政府苟延残喘之时,黄远生奋勇奔向报界,以独立报人的身份广发言论,尽己所能破除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他的新闻通讯写作实践,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黄远生以他之所学、他之所知,针砭时弊、指斥权贵,以其奔放的热情与忧国忧民的胸怀开辟了言论报国的新时代,其新闻思想深刻启发后世,影响至今。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将黄远生的新闻思想薪火相传,时刻怀有对新闻事业的满腔热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采访技巧、采访艺术和采访表达,使之更高效地服务于新闻报道,服务于人民群众,以更高水平的新闻报道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论广播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
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