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阳 孔德容 徐莹如
摘 要:“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应用”是许多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必修课,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为了适应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政策,服从学校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可以对有关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及应用方面的学科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发掘研究,对学科思政知识教育的基本思想、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进行梳理创新,旨在教育出专业素质高、思想觉悟好的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并为其他农林类高校该门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应用”;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9-013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随着“教书育人”与“立德树人”的紧密结合,课程思政建设成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如何建设思政教学体系,也成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点内容。“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应用”是一门讲授园林植物种质资源有关概念,研究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历史和发展现状,阐述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分析园林植物应用案例等的基础应用学科。课程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涵,而这些内涵与我国当前大力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服务“三农”、乡村振兴、文化自信、自主创新、劳动教育实践、生态文明建设、资源与环境保护等诸多重要理念密切相关。进行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及应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能帮助学习者在掌握观赏植物有关知识的同时,强化自身理想信念与人文信仰,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为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应用”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標略模糊,弱化思政育人功能
当前,大多高校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教育方式生硬而简单,不重视“思政育人”的功能,不注重“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大量复杂知识的学习过程容易让学习者出现繁杂乏味之感,又不能把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理论概念等有机地纳入教育过程,以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教学基本规范
课程教学大纲未及时更新,没有突出思政元素在教学大纲中的主体地位。授课教材或参考书籍匮乏,专业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跟不上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内容考查手段简单,过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忽略了对知识技能与素养的考查,考核形式与思政目标脱节,且未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不明。
(三)师资团队不完善,忽视思政素养提升
教师作为学生思政教学的基础,具有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其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水平也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思政的实际效果,目前该课程尚未重视高校授课团队的组建,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的个人思政修养不足,不能兼顾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亟待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培训。
(四)案例挖掘不充分,缺少思政元素融入
思政案例的探讨分析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前提,但在该课程的教学准备过程中,过于重视专业案例的挖掘,忽略了思政案例的提炼,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仅局限于文化自信、种质资源保护、植物育种创新等少数层面,与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热点问题联系不够,思政案例挖掘的广度与深度明显不足。
二、“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应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一)基于园林植物种质资源起源与传播的思政元素挖掘
被西方学者誉为“园林之母”的中国是世界园林植物种质资源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世界上观赏植物资源最丰富、品种最多的国家之一[2]。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历史,对园林植被的培育驯化、育种种植、杂交选育由来已久。例如梅花、牡丹、海棠花、兰科花卉、月月红、桂花、紫薇等观赏植物皆是起源于中国。除了中国起源中心,西亚和中南美也是两大园林植物种质资源起源中心。其中,郁金香、仙客来、秋水仙、风信子、海仙花、鸢尾等起源于西亚,孤挺花、大丽花、百日草、万寿菊起源于中南美。
随着历史的持续推移,全世界各种优秀的园林种质资源经由人类扩张、商贾交易、人类移民、现代引种等途径,传播至世界各个角落,繁荣至今。通过了解中国景观植物种质的来源和发展,引导学生把课程内容同“中国文化的起源”“改革开放”“和平与发展”“自主外交”等思政概念相融合,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世界园林之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积极弘扬中国的传统园林文化精神,还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基于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与管理的思政元素挖掘
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是指通过自然或人工提供的有利条件保护种质资源,让个体内所含有的遗传物质维持其基因完整性与生命力,并能透过培育将其基因特性传承下去[3]。习近平总书记曾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教育学生种质资源保存的重要性,可以培养学生“节省自然资源、环保”的习惯。当代中国青少年应当牢牢树立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敬畏自然、适应自然、保护大自然,将“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融入科学研究,推动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生态价值实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植物种质资源的管理达到了电子化、信息化的技术水平,这为科研人员调取资料、筛选种质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学习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的管理方法,强调邓小平“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推动学生学习专业内高精尖技术,同时鼓励学生将学科知识与计算机、物联网等学科相融合,多学科多元化发展,建立畅通全球的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库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三)基于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的思政元素挖掘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家们通过保护性开发、引种栽培、种质转育、基因工程等手段对园林植物种质资源进行创新和利用。在教学上,通过讲解学生对园林植物及其种质资源研究的基本知识,介绍优秀专家育成优良新品种的励志事迹,向学生传递“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魂魄,是一种祖国繁荣发展的精神竭尽所能之的力量”的崇高精神,教育学生向老一辈优秀的科学家们学习,依靠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攻克前沿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不断进步。开发新品种、创新使用种质资源的求是之路必然是充满波折和艰难的,而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教导学员将胸怀祖国、服务于民众的崇高爱国主义文化精神扎根于心中,淡泊名利、严谨治学、艰苦奋斗,让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成为青年研究生孜孜不倦的内在精神动力,从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将创新精神与自身发展和新时代发展相结合,助力我国园林产业蓬勃发展。
(四)基于園林植物种质资源应用案例的思政元素挖掘
1. 植物相生相克
在植物群落景观中,园林工作者常避开相克植物,将相生植物搭配种植,从而取得“1+1>2”的效果。因此,将葡萄与紫罗兰种植在一起除了可以促进彼此的生长发育,还能增加葡萄的产量并且使其果味更加香甜,将刺槐与小叶杨同时栽培,除了具有改善土质,提高植物生长速度的功效之外,刺槐的根状菌索还能够利用土壤固氟为其他树木供给能量肥料[4]。园林植物之间这种“互利互惠”的自然生长模式,其实和中国在国际社会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殊途同归。通过介绍园林植物相生相克的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精神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哲学素养。
2. 植物园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丰富多彩,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这样的例子更是闻名内外。松腊月常青,竹经冬不凋,梅迎寒傲放,兰幽谷而生,菊凌霜飘逸。从古至今,这些植物都深受文人墨客喜爱,其不媚世俗、自强不息的高风亮节也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行。中国园林讲究意境美,园林植物常常是打造园林意境美的主体,例如苏州的个园,就是因园内遍植竹子而得名。竹子是清高、有气节的象征,苏轼也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课堂上,将植物拟人化的高尚品质传达给学生,可以与古典园林和诗词文化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其中意境,陶冶情操,升华思想。
3. 园林植物的康养疗效
康养景观工程,是指通过景观塑造,以提高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互动,从而改善和提升目标群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景观[5]。园林植物作为康养景观中最具有生命力的要素,常被作为体现景观康养功能主要载体。例如,绿色植物可以阻止灰尘、降低噪音,芳香植物可以缓解情绪、消除疲劳等。党的二十大要求,在新时期,国家要主动适应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险体制和关爱服务制度体系。从老龄社会、残健融合等角度出发,学习和康养景观、园艺疗法相关的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应用案例,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设立的政策法规,提升学生对弱势群体身心健康的关注度,培养学生尊老爱幼、为人服务的思想意识。
三、“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应用”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路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应用”课程思政教学,应改变以往简单宽泛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教学方式,实施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理论+实验+思政+拓展”模块式教学,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选择合理的载体路径,以不同的切入点积极寻找思政元素融入点,以求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因此,该课程相应的建设总思路包括课前平台搭建、课中思政融入、课后反馈拓展三方面。
在课前平台搭建部分,通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组建特色师资团队、建设网络教学资源以及制订多元的课程考核方案,突出课程思政的主体地位,为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完善的配套资源。在课中思政融入部分,挖掘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政元素,基于思政元素设计思政案例,融入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在课后反馈拓展部分,多渠道收集学生的思政教学反馈意见,开展实施效果评价,及时发现并解决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的反馈拓展方案。
四、“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应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一)课前平台搭建,完善课程思政配套资源
根据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以思政育人为导向,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组建特色师资团队,为思政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员保障,助推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积极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联合教学。摒弃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制订多元的课程考核方案,强化课程思政的核心意识,并根据学生情况和社会发展及时调整考核方式。
(二)课中思政融入,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集合教学团队力量,开展集体备课和广泛研讨,将深入挖掘符合当今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国家战略等关键思政元素设计成课程思政案例,完成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在授课过程中将思政案例自然贯穿于课程知识体系,促进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在校内开设示范课堂,对授课过程录制视频保存备用。
(三)课后反馈拓展,强化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遵循教育规律,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反馈机制,课后拓展思政维度,通过学生的思政案例感想、自制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渠道,全面搜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反馈意见,综合评价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遵循“评价—反思—改进”的指导原则,及时发现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教学团队研讨问题解决方案,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建立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反馈拓展方案。
五、“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应用”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
(一)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经过总结梳理出的教学思政元素,本研究重新修编了“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应用”的课程教学大纲,把修订重心置于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思政的无缝衔接上,从课程目标、总体特点、教学内容、质量评估和提高水平等方面,突出课程思政重要理念,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对专业教育的隐性功能。
(二)组建特色师资团队
选择从事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相关研究与应用的科教人员若干,组建一支专业熟练、理论扎实、学风严谨、思政素养较高的授课团队,加强团队教师的思想文化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文化底蕴,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员保障,形成良好的团队教研机制。
(三)建设网络教学资源
依托计算机网络平台,建设对校内外师生开放的MOOC或SPOC在线课程资源,将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延伸至网络第二课堂,创建新型的線上教学方式,使其成为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并提升教学效果。
(四)制订课程考核方案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考评模型,在考评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权重等方面全面开展教学考评方案设计工作,把学生课内和课外进行合理连接,并通过开题和闭卷有机结合、口测和笔试有机结合、PPT汇报和结课作业互相融合、教学表现和学生日常行为相结合的管理方法,逐步建立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考评激励机制。
(五)融入课程教学过程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技术手段,把从总结中归纳出来的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教育中,以“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模式为主要手段,显性教育模式为辅,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结合,利用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自然贯穿于课程知识体系。
(六)实施教学反馈拓展
通过课后的学生案例感想、无记名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会、邀请专家听课等多种渠道[6],收集课程思政反馈意见,综合评价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思想状态和思政教育接收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反馈拓展方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 教育文化论坛,2016,8(06):144.
[2] 陈有民. 园林树木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3] 赵晓燕. 浅谈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J]. 种子,2005(24):53-55.
[4] 谢瑛,陈月华,廖飞勇. 相生相克原理在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2008(25):224+226.
[5] 唐令,郝培尧,董丽,等. 浅谈园林植物在康养景观中的应用与设计[J]. 景观设计,2022(04):102-105.
[6] 马艳萍,陈长友,李玲俐. “野生植物资源利用”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08):8-9.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应用》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Z1050222
002)。
作者简介:孙道阳(1987—)男,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园林专业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孔德容(1992—)女,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讲师,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徐莹如(1999—)女,硕士在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园林专业,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种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