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下,高校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竞争重心也逐渐向人才培养方面偏移。虽然高校在优化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高校教学管理观念落后、高校教学方法较为單一、教学评价方式与内容不够全面等问题。为了构建高质量的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实施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充分考虑学生发展与成长需求的前提下,采取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如完善教学管理过程、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进而优化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积极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设,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
关键词:以生为本;教学质量管理;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9-0081-04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高等教育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引擎。要提高对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视,高校需积极构建符合时代发展、满足人才发展需求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坚持“以生为本”教育原则,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动高校的教学发展与质量提升。
一、“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以生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其最初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在于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即要将学生视为校园发展基础,将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作为高校工作改革的基本动力。高校基于“以生为本”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实现真正的教育——育人;二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三是时刻重视并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1]。教学理念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灵魂,不仅支配着高校管理者的行为,还对教职工、学生都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因此,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要以创新为导向,以“双一流”高校建设为目标,构建符合校园校情、满足发展需求的高质量教学管理保障体系,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积极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综合人才。
二、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新时代越来越重视高校在科技创新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推动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高校原有的教育管理体系存在的弊端逐渐凸显,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高校教学管理观念落后
高校管理活动一般包括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课堂的管理、教学实践课程的管理、科研与毕业论文(设计)等。高校教学管理观念对校规校纪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育时间与教学课程等工作是加强高校教育管理者行动力的基础条件,也是规范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随着国家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高校不断扩招,传统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管理方法、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发展需求,教育体系改革逐渐与时代相脱节。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一部分人总是将高校与学生的关系视为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这种观念下建立的教学质量管理体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管理者对教学课堂的设置不够合理,安排课程只参考了教师的意见,未了解学生的意见;只关注教师的科研能力,而不重视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尚未将“以生为本”观念渗入日常教学管理中,也并未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高校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以生为本”教育理念重点强调学生应处于教学环节中的主要地位,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时刻围绕“发挥学生自主性与能动性”进行。当前,教师通常运用“一言堂”“灌输式”方式进行授课,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也是由教师个人自主选择与决定,进而再将其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缺乏自主选择的机会[2]。教师是主要传播者,学生只能一味地接受教师的传授,学生缺少思考的机会,全权由教师代劳;教师为了教学管理的统一性,制订多种学习制度与要求,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师总是处于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地位”,而学生成了课堂中的被动者,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一言堂”式教学方法不利于“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实施与发展,严重背离了生本教育与多向性教学,降低了学生对新时代、新事物的探索欲望,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思考能力的发展,从而也不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教学评价方式与内容不够全面
当前部分高校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采用的方式是考试,重点考查学生的卷面成绩,这种使用一种试卷测试全体学生的考核方式不仅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还降低了评价效率。在评价内容方面,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略了培育学生生活能力、实践能力,导致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教材知识,虽然期末考试可以使学生在短暂时间内获得特定的知识,但是其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的发展。部分高校逐渐开始提高对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但仍缺乏全面的认知与了解,导致教学评价在实施过程中过于简单化,如未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与作业情况纳入评价内容;考题是由课程教师自主设计,教师并未接受过专门的指导,导致考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单一性、机械式的评价方式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与深层理解。
三、基于“以生为本”理念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构建策略
(一)坚持“以生为本”教育管理观念,完善教学管理过程
高质量人才培养是高校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高校管理者应将“以生为本”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到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一是要坚持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指的是承认并重视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高校要提高对学生自主意愿与需求的重视程度,充分尊重学生利益,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根本需求为主要着力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学服务进行制订与实施,积极推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3]。二是坚持可持续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教育理念愈发被重视,学生的学习场所不仅只局限于校园内,社会也成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体的努力,“以生为本”理念是实现素质教育、推动高校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因此,高校管理者与教师在开展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观念,牢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之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三是坚持个性化原则。个性化原则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基于“以生为本”教育理念,高校教师要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差异,深入了解学生的日常情况与心理状况,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要坚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综合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除此之外,高校还要结合当前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根据地理位置、学校特色、专业优势等制订高效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体系,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责,合理建立管理机制,始终将满足学生需求、提高教学效率视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发展目标,实现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二)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高校管理层与教师要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发展与时代特色的教学模式,将“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到院系以及各个组织部门,积极将其渗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建立教学管理机制等工作环节中,把握学生的发展规律,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为高校教学质量的发展融入新鲜血液。一是教师要积极树立“以生为本”教育原则。生本教育重点强调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展开,在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唤醒学生潜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要积极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化,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促使教学质量达到期望水平。二是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虽然传统性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此仍具有可取性,高校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并不是要完全摒弃“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对新型教学手段、教育方式进行探索与大胆尝试,推进教育事业与学生的全面发展[4]。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教师可以借助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以慕课、多媒体、微课等新时代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加强对网络学习平台的重视与应用,并且要结合情景教学、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教学,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入与落实。三是要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充分说明当前高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高校课堂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地调整。一方面,教师要基于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倾向筛选优质的学习资源与素材,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多方面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知识碰撞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升华[5]。教师还要挑选最具教育价值的教材与书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让学生在简短的课堂中获得最大的收获。另一方面,相关教师在设置教学课程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灵活调整公共课与专业课,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还要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积极构建第三课堂,加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促使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成果,真正实现生本教育。
(三)建立健全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标准关乎高校教学管理质量好坏,是教学质量评价的要素,也是评价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高校教学评价工作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来自教师、院系以及其他管理部门机构;对教师的评价主体也主要以学生、院系以及学校为主。但是由于评价主体较为复杂,容易出现投入大量精力后也未获得较好评价结果的现象。高校要基于“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制订多样性的教学评价方式,不断完善教学评价内容,为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的构建增添活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一,要制订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坚持主体性教学评价。主体性教学评价主要指的是学生评价中的“他评”,其不仅将学生看作主要的评价对象,还将其视为一个具有个性特征的能动主体。一方面,要制订科学的评价标准。“开放性”“多主体”是主体性评价的主要特点,要求评价标准必须要更改传统的重视理论知识掌握而忽略实践技能应用的局面,摒弃形式化、结果化、分数化等教育观念,构建多向的开放性教学评价体系,真正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另一方面,坚持并完善主体性评价。在开展主体性评价的教学中,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能够对教师进行评价,各个教师之间、生生之间能够互相评价,教师、学生也可以自评[6],或者学生家长、相关社会人员等都可以参与其中。由此表明主体性教学评价是一个多方面、全方位的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培养其自我评价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调节能力。主体性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重点关注學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这也体现出主体性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功能、推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与专业能力的重要评价方式。
其二,要运用多样性的教学评价方式。虽然当前高校建立多种教学评价方法,但是基于“以生为本”开展的教学评价方式相对较少。高校教师要不断完善原有的教学评价,积极运用总结性教学评价、过程性教学评价,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并创新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评价中。一方面,要将学生视为教学目标设置、课堂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等教学环节的主要参与者,正确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定位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断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提升教学管理质量,深入推进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实行的教学评价,不仅要包括课中表现、课后实践情况,还要融入其他评价方式,对学生实行个性化评价,丰富教学评价方式与评价手段,还要将经常性评价与定期评价进行有机结合,促使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客观、科学地发挥作用。
其三,要制订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内容。高校在开展教学评价的过程中,需要评价的内容较多,因此最为主要的特点是全面性。全面性教学评价主要指的是:整体提升高校教学管理质量,加强高校综合实力,在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多个角度对影响教学管理质量的要素进行分析。教学评价要积极落实理论联系实践观点,避免以课本理论知识为评价核心内容,虽然课本内容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但不应是唯一内容[7]。于此,高校教学评价还应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情况纳入评价内容中,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逻辑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评价,不断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必须要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探索适应学生发展、满足学生需求、保证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管理机制。
对教师而言,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积极树立个性化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等理念,按照“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开展教学、关爱学生的人格与精神世界,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对高校而言,要根据地区实际情况与学生实情探索独具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方式,构建完善的、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为高校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华. 高校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策略研究——评《高校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探索》[J]. 中国高校科技,2021(10):101.
[2] 闫贵壮. 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问题与保障体系的完善探析[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3):19-21.
[3] 朱建芳.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5):138-141.
[4] 许韵聪,刘德坤,卞晗. 分类管理下民办高校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2):40-41.
[5] 张晓云.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 中国成人教育,2020(01):53-56.
[6] 段秀兰. 高校实验实训中心管理模式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以文法实验实训中心为例[J]. 法制与社会,2019(36):161-162+165.
[7] 冯波,刘德坤. 分类管理背景下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 林区教学,2019(10):29-32.
(荐稿人:刘璐,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医学与护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作者简介:许榕(1975—),女,本科,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医学与护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基础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