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其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回应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建设标准的期盼,是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衔接的重要桥梁,是遵循學生成长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但在融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应进一步优化融入的路径:提高认识,加强顶层设计;遵循特点,层层有序递进;统筹整合,增添时代要素;强化队伍,搭建交流平台;构建机制,保障多元互动。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思政课;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9-0033-04
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意蕴深厚,对人们有着激发爱国热情、培育民族精神、凝聚社会共识等积极作用,更是引导青少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的教育支撑。因此要遵循“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在2019年3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概念,强调了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具体要求。在此指引下,各学段学校对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逐步形成共识并积极付诸实践,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也进行了努力探索,使其日益成为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的生动素材与实践平台。但在现实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与解决。
一、必要诉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的表达
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特定时代内涵的精神文化和物质载体,主要表现在显性可感受的革命历史旧址、红色主题陈列馆、红色文献资料、革命英雄人物的故居等,还包括隐形可感受的红色文化内容,如红色精神、红色歌曲、人物传记、艺术电影等。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人民群众受益性、历史传承性、时代转化性等特征,为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和行之有效的实践载体,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教与学生更好地学。
(一)回应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建设的必然期盼
“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规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某一门学科的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2]。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建设标准中对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部分均强调了要充分运用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立德树人的功能。比如,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强调要从地区的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有效开发并利用合适的、有价值的相关课程资源,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红色教育基地如红色纪念馆、革命旧址等开展实践教学。《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鼓励思政课教师在尊重、保护与继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运用相匹配的教学资源,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积极创造条件”[3]。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中也强调要调动各种资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历史大课堂相结合,全面提升育人效果。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具有历史知识性、思想价值性和育人人文性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的教育资源。显然,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充分挖掘与灵活运用红色文化资源高度契合大中小阶段思政课程建设标准的要求。
(二)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教材衔接的重要桥梁
教材既承载着知识又蕴藏着价值,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做好大中小学各学段教材间的有效衔接,是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要求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统编教材的梳理与比较,会发现这些教材在统一性与层次性上逐步凸显,但在系统规划性、目标衔接性、内容递进性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如“教材部分内容的简单重复、碎片脱节、逻辑架构过渡性不强”等问题[4],这会影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步伐。红色文化资源所具备的历史性、时代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在对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衔接中所具备的桥梁作用。例如,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作为小学阶段思政课的拓展性教育资源,增强小学生的体验感;有的可以作为中学阶段的提升性教育资源,丰厚知识基础,并逐步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品质。因此,在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中,通过红色文化资源的科学有序地融入,可以优化教材内容,为大中小学思政教材的衔接架起一段桥梁。
(三)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从学生的思想及身心成长发展规律来看,小学是“播种育苗”阶段、中学是“拔节成长”阶段、大学是“孕穗”成熟阶段。每个阶段的认知理解提升、理想信念树立、情感过程丰富有着明显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平衡性、差异性、互补性等特征,这就需要教育者遵循规律,给予学生适当的引领、关爱与培育。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充足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符合国家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的要求与希望,比较契合思政课“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总目标。如小学阶段可以开展红色故事的生动宣讲与红色影视作品的榜样教育;中学阶段可以通过参观与走访红色实践基地,调研与模拟开展知识性与情感性的教育;大学阶段可以通过系列红色课程的思政理论宣讲、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教育。循序渐进地让不同学段的学生切实感受红色资源的历史意蕴与积极意义,实现思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二、问题审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困境
红色文化资源在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虽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仍面临一些困境。
(一)认识维度不全面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系统整体性、有机关联性与育人合力性等特点,是系统全面、扎实有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之维,契合存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等基本原理,也要坚持时代之维,紧跟时代步伐,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更要有实践之维,形成努力办好思政课的教育理念一体化跟进、课程内容一体化设计、教师对话一体化建设的共同体意识。但在现实的一体化建设中,这三重维度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认识与贯彻,各自为重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融入运用不深刻
红色文化资源的积极意义与精神价值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得到充分体现的前提是能够得到深刻的融入与全面的运用,但现状却不尽人意。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一些思政课教师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育教学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认识性不足,在实际的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多元拓展与二次开发程度不够,即使有也只是浅尝辄止,仅将一些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是什么”进行案例辅助教学,并未对“为什么”“如何做”等方面进行意义剖析与价值提升,学生也无法深刻体会红色文化资源的积极教育意义。
(三)效果呈现不明显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效果呈现主要表现为可以帮助学生由简单向复杂、由具体向抽象、有感性到理性、由内化到外化进行思想知识学习与政治素养提高,体现出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的统一。在实际融入与建设过程中,连续性与层次性并未得到有效体现,且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对红色文化資源融入各学段教育教学依然停留在单向度的层面开展,彼此之间缺乏有效交流与对话,无法较好地实现教学的渐进性与上升性的衔接,进而影响红色文化资源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
三、路径优化:进一步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强顶层设计
加强顶层设计是长期扎实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首要举措。第一,要提高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求自觉纳入职责范围和工作过程中,并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从空间上突破大中小各学段之间相互割裂、互不隶属的现状,避免出现各个学校组织和职能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相互扯皮。第二,要逐步成立教学、科研等系列推进小组,比如研究中心、指导小组、监督评价小组、备课中心小组等,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可靠和有形的组织体。第三,要明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宏观目标规划与落实,加强制度建设。就当前而言,应始终围绕个体层面的“立德树人”目标和社会层面的“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推进,并对已经形成的科学认识、成功经验与做法可以进一步优化规章制度并加以推广,从而确保在融入过程中的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遵循特点,层层有序递进
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成长特点不同,培养目标也具有一定层次性,且有所侧重。因此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这些特点,有序推进。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品质,红色教育可以听故事、讲故事为主,在故事中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并将红色文化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强化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中学阶段主要以引导学生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为中心,教师可以组建学习小组,突破原来单一的参观感悟模式,创新开展“沉浸式”实践教学与情景式教学,通过表演红色短剧、朗诵红色诗文、开展红色远足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与感受力。大学阶段则要促成学生理论思维的提升并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可以通过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强化学习“四史”的重要意义,将学理阐释与实践感悟紧密结合,明确时代责任,勇于主动担负时代使命。
(三)统筹整合,增添时代要素
新时代背景下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实现递进式融合与有机性衔接并增添新时代要素以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首先,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应加强交流与沟通,进行精确性、侧重性与差异性的目标制订,做好思政课程资源的选择与使用,建立教学案例库,循序渐进地有机融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其次,主动增添时代要素,大部分红色文化资源虽形成于革命时期,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继承与发扬仍需坚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发展新要求、新特征,用活新媒体,注入新要素,为红色文化赋予新意义,让红色文化更加贴近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生活,触动学生的内心,使学生感受红色文化资源的可接受性、可亲近性与可学以致用性的力量。
(四)强化队伍,搭建交流平台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因此,红色文化资源在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发挥出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与突破创造性。首先是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5]基本素质要求,还要拥有丰厚的红色历史文化知识、内心充满深厚的红色文化情怀,立足教学阵地,深度挖掘, 主动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讲授者与践行者。其次是加强教师合作,搭建交流平台。比如可以搭建教研一体化平台,遵循“共建共享共治”原则,创建协同创新中心、理论研究中心以及建设集体备课制度等。
实现平台共建、问题共治、成果共享。还可以通过观摩课堂教学、开办学术讲座论坛等形式搭建起不同学段教师经验交流、合作教学的桥梁,分享共同性的经验,加深对彼此教学状况的了解,从而彼此启发,彼此借鉴。最后,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教育平台的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在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可以逐步搭建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平台进行资源案例库的收集与共享,并组织学生在不同网络平台将自己对地方红色文化的所学、所思、所想进行记录和展现,相互学习与交流,增强趣味性、提升获得感。
(五)构建机制,保障多元互动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良好的组织机制来进行保障,促进课程共建、师资共培、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的实现。比如,在课程共建方面,坚持理念一致、课程共进的目标,通过经验分享,互动研讨,重点落实于“课程”,通过科学架构课程内容,助推大中小红色教育一体化;在资源共享方面,坚持优势互补、资源联动的目标,在各校个性培育基础上形成共性经验,推动联盟校际间资源互补、资源共享,发挥原有的优势,呼应时代需求;在师资共培方面,坚持底蕴相通、合力育人的目标,在相通的底蕴传承中,依托各自的红色基因,通过跨地域、跨学段交流,形成一支特色鲜明、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围绕共同话题沟通协商,使联盟校成为红色教育合力育人的有效载体;在活动共办方面,坚持行稳致远、活动丰富的目标,在实现课程内容由“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螺旋上升的基础上,依托各类活动,为不同学段学生搭建同一个展示平台,助推教育成效由浅入深,创新教育形式,提高红色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优化教育成效。
总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不断发掘、整合、利用,也需要直面融入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在遵循规律与阶段性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明确目标、创新方式、有机整合、加强贯通、协同联动,真正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讲好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以实现“初心薪火永相传,历史使命主动担”的教育目标,有效助力学生们逐步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的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 求是,2021(19):4-9.
[2] 张焕庭. 教育辞典[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726.
[3] 李亚宏.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红色资源运用研究[D]. 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21.
[4] 许瑞芳.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83.
[5]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责任编辑:莫唯然)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四五”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常州三杰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1-s-06)。
作者简介:常素梅(1977—),女,硕士,常州开放大学文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