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 聂欣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开创了新的思路。结合新农科教育的时代背景,文章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中的“实践育人”为视角,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通过实践育人的理论准备,方案具体实施和总结交流,结合文献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了搭建高校新型交流平台、开创实践育人新的形式、创造专家学生对话机会、引导青年学生向上发展,明确高校学子责任担当的新思路和新措施,实现育人功能的深化和拓展。
关键词:新形势;涉农高校;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9-0007-04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同年,教育部新农科建设全面启动,标志着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与传统定义中的农林学科相比,“新农科”是适应我国农科教育改革新要求、基于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需求而提出学科建设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涉农高校如何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强农兴农”总要求,如何把农科专业大学生培养成为“一懂两爱”的新型农业人才,是涉农高校的使命,也是要求,特别是涉及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乡村振兴及人类健康等领域,都强调前沿交叉学科融合,构建适应“三农”发展需求的“新农科”体系[1]。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重要的必修课程,是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载体。高校和学院肩负培养行业人才,促进行业事业发展以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使命。结合新形势下新农科教育要求,借助“寒假和暑假社会实践”等活动,以“云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跨省、跨市联合调研”等主题为视角,进行新形势下涉农高校实践育人功能的深化和拓展研究,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研究的课题和方向。
一、新形势下涉农高校实践育人功能的研究现状
(一)理论经验不足
在思想教育学视角下,高校教育人士对于实践育人活动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与透彻,研究形式与方法略显单一化,思考视角与实证逻辑缺乏创新点,研究结果多为总结性的经验理论,存在普遍同质化现象,整体研究水平与理论体系均需要改进与提升。目前高校实践育人活动普遍依托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实践育人功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源于专家讲座、基层干部群众,但因为地域、时间等客观限制,可接受的理论经验相对有限。“云端联合开展”的方式可以有效整合各大高校专家资源,让学生能更加深入了解并知晓“脱贫攻坚”成绩、了解“乡村振兴”政策,明确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为实践调研活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让实践育人活动能够在理论知识的逻辑指引与带领下,将理论的“学思”与实践的“践悟”相融合[2],实现“坐而论道”与“起而行之”的维系与联合。
(二)调研形式单一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形式应是丰富多样的,既需要存在能够锻炼大学生独立自主社会精神的学生自发性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也应该存在能够培养合作能力的团队与集体形式[3],且各方式之间应融会贯通,协同联动,完成恰当的有机耦合,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与均衡发展提供充分与有效的教育资源。
现有的实践调研活动往往都是单一的走访、调研、工作报告和听讲座形式,且基本在学校周边范围内。“云端”联合调研的方式可以丰富过往的调研方式,汲取不同高校实践调研方式的实践经验,在友好交流的基础上,搭建调研平台,创新实践形式。不仅能够实现跨时空信息合作,完成资源共享,优化实践活动的成果质量,也会吸引更多青年大学生来参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4]。
(三)调研地域受限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调研活动的实践开展需要下到地方、走入基层,但往往会因为地域问题和安全问题,局限于所在高校的周边地区,调研范围不够广泛,调研内容相对单一。“跨省、跨市联合调研”可以直接解决这一问题。“跨省、跨市联合调研”可以融合各省、各市的育人资源,扩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提高调研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与利用网络技术的角色,将线上与线下进行联通与融合,相互交换与沟通各地实践资料,扩大社会实践的育人空间与育人范围,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协同推进实践育人的成效[5]。
二、研究新形势下涉农高校实践育人功能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課题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理论准备、开展实践和总结交流,如图1所示。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文章依循研究的基本思路,聚焦以下几个方面,并展开相对应的细化研究:一是进行涉农高校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等实践育人活动本身及其育人功能的认知和参与性研究;二是不同地域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以及具体成效研究;三是“实践育人”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涉农高校大学生教育培养中的实际意义和重要作用以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可以带来的直接育人成果和具体功能研究;四是社会实践等育人活动本身能否有更深层次的拓展,更多形式、内容和可能性,以及能否取得更高层次的育人成效。
三、新形势下涉农高校实践育人功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期间,在有效做好特殊社会环境阻碍的前提下,结合新农科教育的背景,组织各团队社会实践育人项目可以真正深入基层,下到乡村,走进社区,获得第一手的调研数据。在与合作基地、地方农户交流中发现还有一些不足,表现为做得多、宣传少,学生对于高校实践育人重要性的意识淡薄,相关宣传活动较少,对参与实践调研同学的培训不足,对个人项目的把关和指导不够,学生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调研项目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在创新实践育人措施方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将想法逐项落实,措施如下:
(一)需要精心部署,做好实践顶层设计
在满足新农科教育背景的前提下,完成学生团队组建后,第一时间针对不同团队的实践内容和需求,从调研主题、调研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培训,加强学生的实践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避免调研工作的二次返工。部分企业因特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仍处于逐步恢复经营中,部分学生在实践中,实际操作机会还很有限,今后学院将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准备多种预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践育人的重要指示,推进落实“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联合体系,坚持以育人为总目标,不断探索更全面化、更深层次的实践机制与实施方案。
(二)引导学生主动,推动实践育人成效
在开展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够高,对开展实践育人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明确,实践项目质量参差不齐。学院将在校内举办多场以“实践育人”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激发学生对于实践育人项目的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于实践育人重要性的认识。学院将提前开展个人项目设计工作,创建与遴选高质量的实践项目,保障科学技术与创新活力在项目活动中充分迸发与发挥,组织与筹备实践指导能力精干与理论知识体系完备的导师团队指导项目设计,从而保障实践育人成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三)做到立体宣传,广泛传播实践成果
育人项目的宣传意识仍存在宣传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今后将进一步重点加强相关实践育人项目的宣传和新闻采写,建立长期且稳定的线上宣传交流平台,展出与分享往年实践项目的经验与成果,扩大实践的育人成效与育人范围,推动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不断完善[6],提高宣传质量,达到人人可宣传、事事都宣传的效果。
四、深化和拓展新形势下涉农高校实践育人功能的建议措施
(一)开展共建,搭建高校新型交流平台
通过搭建跨省、跨市涉农高校的友好交流合作平台,可以有效结合不同地域涉农高校多元化的学科背景,发挥不同地理位置特有的平台和优势,实现多地域高校资源共享、文化交流、互惠互利和友好合作,为日后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奠定基础。
通过搭建高校新型交流平台,学生可进行有效的信息资源收集与整合,做好实践项目的准备工作,提高实践项目成果的质量。也可通过高校交流平台,建立不同领域的专业导师团队,对不同项目的相关问题提供答疑解惑,提高实践育人的专业性与科学性。
(二)实施实践,开创实践育人新的形式
在搭建好跨地域涉农高校友好交流平台的基础上,继续联合不同地域跨地区、跨高校、跨院系的联合调研新形式。各高校还要共同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网,为大学生实践调研提供多样且丰富的调研渠道,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讨论活动,发挥地区优势,为其他兄弟高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三)实现对话,创造专家学生对话机会
专家学者是行业领域主流思想的先驱,基层干部是扎根乡村经验丰富者的代表。不同地域专家学者的讲授,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区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前沿信息,充分享受丰富的学术盛宴;让学生切身感受乡村,感受基层,激发投身乡村振兴服务与行动的兴趣和动力。
(四)达成携手,引导青年学生向上发展
现阶段因为特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日常出行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跨地域涉农高校“云端共建、联合调研”的方式可以实现学生在当地实践走访,“云端”交流实践成果。也可以引导青年学生利用实践机会,真正了解不同地域的乡村振兴政策,深入基层,树立培养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培养“强农兴农”责任担当。在实践中养成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以及培养团队意识、合作意识。
(五)完成实践,明确高校学子责任担当
联合实践调研活动是一次在人才培养中的尝试和探索,以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为使命,以实现不同涉农高校地域学子共融、共建、共享、共成长为主要目标。课题的成功开展和育人成果研究,对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涉农高校学生“努力成长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者、国家粮食安全的守护者、美丽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践行者”有重要意义。通过调研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远大志向,激励学生积极投身强国伟业。
五、结语
依托十大育人体系,聚焦“实践育人”功能深化拓展研究,满足学生“适应、探索、蓄能、收获”不同阶段能力需要、成长需要,塑造“全方位育人价值链”,培育强农兴农本领,对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良好品质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和行业领导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回信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N]. 人民日报,2019-09-07(01).
[2] 向云发,杜仕菊. 实践育人:大思政课的现实探索[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7-29(06).
[3] 王颖. 社会实践教育的育人功能与有效形式探讨——以艺术类院校为例[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31(12):97-99+108.
[4] 庞海云,刘卫财,沈丽巍.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问题与对策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05):228-230.
[5] 张雯怡,万婕,王鑫. 实践育人共同体视域下高校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研究[J]. 传承,2022(04):63-68.
[6] 陈新建. 农经类本科专业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设计[J]. 大学教育,2015(12):131-134.
(荐稿人:熊富强,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基金项目:南京农业大学2021年学生教育管理研究项目“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涉农高校实践育人功能的深化和拓展研究”(項目编号:X20210109)。
作者简介:徐刚(1991—),男,硕士,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学工办副主任(团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聂欣(1993—),女,硕士,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学工办副主任(团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