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明
(江苏省无锡市太湖实验小学,江苏 无锡 214000)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富有“目标性、整体性、活动性、层次性”的主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思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而且便于教师厘清课堂结构。然而,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教学内容琐碎、阅读教学过程缺少思辨、阅读行为缺乏关联性等问题,制约了学生自主建构,也造成阅读课堂难以走向深入。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的核心设计具有统摄性、引领性的主问题,构筑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思索,引领学生在主问题的思考和互动中,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它改变了传统阅读课堂问题的随意性和琐碎性。阅读课堂引入主问题能够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领学生把握文本逻辑,读懂文章结构密码,促进深度阅读的实现。
传统阅读课堂中,教师常常采用串讲教学的方法,阅读课堂成为教师的单向输出,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好奇心,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抑制,求知欲不显著。阅读教学中借助主问题的统摄性、引领性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学生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主问题驱动下转变为学生新知识、新经验生长的养分,主动沉入文本,感悟文本语言,理解文本大意,品析文本精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适切、深入,阅读学习品质逐步提升,阅读能力和阅读思维获得自然拔节的机会。
传统阅读课堂以知识点为中心,教师按照文本自然小节和段落安排进行逐段讲解,阅读教学不得要领,人为地将有机文本割裂开来。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文本形成整体性认识,也阻断了学生文学语言品读能力和形象感悟能力的培养。借助主问题统摄效应,在全面分析文本、信息整合基础上搭建起文本阅读的骨架,将文本内容按照思维逻辑进行有机整合,知识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形成一个有机的阅读教学整体,更加突出阅读教学的逻辑性,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提高学生阅读思维的严密性。
部编版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采用双线组元的方式,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将阅读文本进行有机整合。围绕语文要素又进行有机的分解,形成多个关联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有机地渗透在语文阅读教学、助读系统和其他教学板块中。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紧紧围绕语文要素展开,在问题驱动下落实语文要素。同时,借助主问题设计相匹配的学习任务,在结构化任务学习过程中聚焦语文要素,使阅读教学始终围绕语文要素展开。
主问题设计应立足于阅读文本,遵循文本核心价值,同时尊重学情实际,聚焦阅读文本节点,有效搭建阅读课堂基本框架,形成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
下面以五年级上册《松鼠》一课为例加以阐释。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载体,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应将立足点放在阅读文本,遵循文本核心价值,这样才能明确“教什么”的问题。核心价值的挖掘可以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文体特征、文本特点和表达这四个方面展开。
《松鼠》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教材对“阅读”训练要素进行这样的提示: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说明方法。
从语文要素分析,主问题设计应关注学生说明性文章阅读能力发展,引领学生了解说明性文章的特点,掌握基本的说明方法,初步体会说明方法的说明效果。同时,阅读要素应与习作训练要素有机关联,帮助学生确立读写结合的阅读思维。从文体特征分析,《松鼠》是一篇说明文,围绕说明文文体特征,主问题设计需要强化学生说明文文体阅读意识,从文体特点、阅读方法、说明方法等方面,引领学生掌握说明性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够进行举一反三的迁移性阅读。从文本特点分析,《松鼠》这篇说明文采用总分的结构,先总写松鼠“漂亮、乖巧、驯良”的总特点。主体部分再进行分写,通过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小面孔、尾巴、坐姿、吃相等说明松鼠“漂亮”的特点。接着,从活动范围树林(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主食种类果实(不伤害人畜)等方面说明松鼠驯良特点。最后,从松鼠的过水方法、警觉性强、跑跳敏捷、叫声特点和松鼠搭窝等方面说明其乖巧的特点。语言表达方面,文章大量地进行生动说明。
学生是阅读学习的主体,只有有效激发学生主体意愿,阅读教学才能提高实效性。因此主问题设计应基于学情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认知结构以及学习需求出发设计主问题,这样才能让问题与学生认知水平保持高度一致,为学生搭建阶梯,引导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进一步体验与探究,实现深度阅读。
《松鼠》一文是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学生已经通过说明文《太阳》的学习,初步建立起说明文阅读的知识、经验和方法。主问题设计应重视新旧知识关联,引导学生凭借《太阳》这篇说明文形成的阅读技能进一步提高说明文阅读能力。在找准学生阅读认知起点基础上,再深入分析《松鼠》一文的文本特点并提炼主问题,为学生阅读说明文搭建支架,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说明文阅读能力。
主问题设计应打破程式化做法,既要关注文本所在的知识体系,又应关注文本自身,聚焦文本的关键点和矛盾处,提炼主问题,让主问题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细处着眼,从细节中发现每篇文章的特别之处、矛盾之处,进而生成主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从而有效搭建阅读课堂的基本框架,形成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
根据《松鼠》一文的文本特点和文本逻辑,文章中具有节点价值的句子是文章首句“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这句话是总写,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说明对象松鼠的特点,文章主体部分形成对应关系。根据《松鼠》的文本核心价值、学生认知水平和文本中最具矛盾处、关节点的句子,本文的主问题设计如下:
主问题1:结合《太阳》这篇说明文阅读体验,说说说明文是一种怎样的文体,你认为应该怎样阅读?
主问题2:“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这句话揭示出松鼠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特点“说明白了”?
主问题3:结合课后习题2,说说这篇说明文语言在表达上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生活中你感兴趣的一种小动物,借鉴这种表达,把它的某一个特点写出来。
三个主问题设计环环相扣,注重不同文本之间的关联性。主问题1 引导学生对《太阳》一课的阅读学习进行总结与反思,调动学生学习经验,促进新旧知识关联,强化学生说明文阅读意识;主问题2 则围绕说明对象特点,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筛选信息,从文本写法探究说明方法和语言表达;主问题3 则借助课后习题聚焦说明文语言表达,引导学生感受“生动说明”在说明文中的作用,并将阅读和习作有机结合,在习作借鉴中以读促写、以写悟读。
在确定主问题基础上,教师需要围绕主问题进行延伸训练,设计连贯的“任务”,为学生的阅读理解进一步搭建脚手架,促进他们在深入思考和完成结构化任务过程中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开阔视野,促进高阶思维发展和阅读认知成长。
《松鼠》一文根据三个主问题,设计以下任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阅读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清晰的思考过程和阅读路径,从而促进阅读高阶思维的发展。
《松鼠》一文是建立在《太阳》这篇文本阅读学习基础上的,学生已经初步了解说明文文体特点,掌握说明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松鼠》一文围绕主问题1 构建第一个学习任务“经验畅谈”。“畅谈”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话题,分别是说明文是怎样的一种文体和说明文应该怎样阅读。
围绕第一个话题,可以结合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谈谈说明文这种文章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特点是什么,与学生已经学过的文体具有哪些区别。围绕话题,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你学过哪些说明文?结合你印象最深刻的一篇说明文,和大家说说说明文是怎样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主要特点有哪些?和你学过的其他文体相比,它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围绕第一个问题衍生的子问题,引导学生回归已学说明文,初步调动学生说明文学习积累。围绕文体特点,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说明文来阐述,让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建立在直观体验基础上,提高学生对说明文文体的认知水平。最后,基于比较视角,引导学生初步地将说明文和其他文体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说明文文体最本质的特点。在交流活动过程中,促使学生对说明文文体特征进行深度理解,为《松鼠》学习进行经验铺垫。
围绕第二个话题,可以结合《松鼠》一文的阅读,让学生进行阅读经验迁移,谈谈《松鼠》一文的阅读构想,以及采用这种阅读方法的想法。基于第二个话题,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活动:根据你的说明文阅读经验,你将怎样阅读《松鼠》这篇课文?请围绕阅读思路、阅读重点、阅读方法等方面展开交流。通过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前先进行思考,改变传统阅读的盲目性,强化学生有意阅读。学生在交流时,需要整合信息,把不同的阅读构想进行分享,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
通过“经验畅谈”学习任务和结构化子话题,促使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勾连,让旧知识成为学生新知识建构的动力,实现学生阅读力的自然生长。同时,强化学生阅读的方法和策略意识,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先设计阅读方案,形成清晰的阅读思路,课堂阅读才能更加有效。
阅读学习是一个信息输入和输出的交互性学习活动。目前,语文课堂交互性学习主要以课堂问答为主,这种形式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整合,也不利于学习活动留下痕迹,难以为学生系统化建构提供支持。表格是帮助学生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一种有效工具,因此可以借助“趣填表格”设计学习任务,给学生创造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
《松鼠》一文,学生在交流时主要结合《太阳》一文的阅读经验交流,既给学生创造一个思维热身的机会,也借此引出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经验交流结果,教师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阅读总结,形成以下基本结论:阅读一篇说明文,首先,要搞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其次,抓住说明对象特征,根据课文说明的具体内容捕捉说明对象有哪些特征;最后,体会如何说明的问题,包括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语言表达具有怎样的特点等。
具体到《松鼠》,可以围绕以上经验设计探究表格:《松鼠》这篇课文的题目已经告诉我们说明对象是松鼠,试着用“松鼠是一种()动物”说说它的特征有哪些。为了更好地把握《松鼠》是怎样“说明白了”,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完成下列表格。
《松鼠》合作探究单
结合表格提供的探究抓手,我又组织学生开展配套的探究学习和交流活动,活动设计如下:
活动一:我是小松鼠。根据“基本特征”探究结论,以“我是一只( )的松鼠”为基本句式,学生一边扮演小松鼠,一边运用关键词以小松鼠的角色进行自我介绍。探究活动成果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表达的热情,也强化了学生角色的沉浸感,对小松鼠的特征获得深刻的认识。
活动二:我是小作者。围绕松鼠的几个方面的特征,以作者的身份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我”是如何说明这些小动物的特点的。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将小松鼠的特征和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到说明文要做到内容具体,特征鲜明。
活动三:经验大家谈。通过这份表格,大家了解了松鼠的特征和文本主要内容,那么说明白一种事物还需要注意什么呢?重点围绕说明方法和语言表达谈谈你获得的经验。这个环节从写作视角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引领学生感受说明方法的作用和语言表达的特点与效果。
通过完成表格活动,引导学生抓住说明对象、基本特征、具体表现、说明方法和表达特点等开展探究学习。结合探究学习再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促进小组之间的学习交互,各个小组取长补短,互相补充。最后,根据表格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报告活动,以《松鼠》一文通过( )将松鼠这种小动物“说明白了”。在汇报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学生说明文阅读意识,不断积累阅读经验,实现阅读能力的发展。
阅读和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两者紧密相关,相辅相成。教学时教师可以基于读写结合的视角,引导学生根据文本阅读学习开展相匹配的练笔活动。练笔活动可以采用趣味化形式,练笔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以便于激活学生阅读内驱力。
《松鼠》一文,结合课后习题2,围绕“语言表达”这个比较点,先组织学生开展比较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松鼠》一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概念,体会两种语言表达的说明效果和应用的文本语境。
结合比较阅读活动,聚焦说明文语言表达特点,在学生理解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开展练笔活动。练笔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学情特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生活中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给这个小动物画一幅画,然后抓住这种小动物的某一个典型特征,学习借鉴“生动说明”的语言表达方式,合理地运用说明方法将这个特点“说明白了”。
练笔活动与绘画有机结合,借助绘画引起学生对动物特点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练笔活动形成一个微型习作生态,围绕某一个说明对象、抓住其特点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和语言表达形式,让阅读和习作做到水乳交融,从而有效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总之,基于问题导向既是阅读教学的途径,也是学生阅读的“支架”和“拐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始终贯穿问题导向,以主问题为中心来开展教学,能有效增强阅读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为学生搭建阅读与思考的支架,帮助学生达成深层次阅读,促进高阶思维发展和阅读认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