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州市惠阳区新圩镇中心小学 张雪紫
惠州市惠阳区淡水第九小学罗子芬
深度学习并非浅层次的记忆性学习,它是一种深层次的建构性学习。它是一种对知识载体本身的整体分析、深度探究。深度学习的结果并非简单的能够解决一个问题,而是能够解决一类问题,甚至是不同水平层次的问题。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其身体机能的发展、认知能力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已经不能在原有的学习风格上得到满足。因此,课堂教学应以深度、有效的探究性、建构性学习为主,这是新课标课程教学思想的要求,也是学生核心素养践行的内在要求。如何通过日常课堂教学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让学习更加深层次地建构具备核心素养的核心模型呢?笔者基于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语言(图样、图解、符号等)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再造想象的成分大大增强,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成分,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想象。以创造性成分为主的再造想象思维的发展促进空间观念的有效建构。学生通常借助量一量、看一看、拼一拼、摆一摆等直观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对几何图形的实物观察,以及关键词语的描绘,在头脑中进行再造想象,想象出图像的不同模型,以及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促进对知识本身的深度有效学习。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设计平行四边形转化前后示意图的创造。如:1.画一画: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标出底和高。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了基本的图样。2.想一想:让学生思考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习的图形?学生在头脑中回忆建立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3.展示示意图:学生在纸上画出图形拼补转化前后的示意图:
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画出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示意图,由此学生的转化思想也在对图形的再造想象的基础上形成。此环节有利于学生深度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一种深度学习,为后续推倒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提供逻辑思维基础。再造想象思维的发挥发展,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思考、深度理解,形成一种思维策略,思维模式。
概括性思维是指在大量的信息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的心理过程。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上概括简单而言就是“翻译”,就是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同时,将题目情境抽丝剥茧,去掉枝叶,留下主干,而这主干就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要素。这个主干可以是一个等量关系,可以是一个线段图,可以是一个符号短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运用“翻译”思维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分数、百分数等问题。
如在教学《分数混合运算(一)》中,问题情境:气象小组有12 人,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四航模小组有多少人?看似一道比较复杂的分数问题,实则可以组织学生对问题条件进行高度概括,发展概括思维,促进深度学习。如设计引导学生把未知的量用一个括号( )或方框来表示,已知量直接抽取出来,则根据数量关系形成:( )实则把一道复杂应用题高度概括成了一道填空题。学生对此类型的填空题,根据因数与乘积的关系,很轻松就能解决。学生感受到了新知识是如何转化成为旧知识的,同时也能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问题学习的深化。这种学习策略同时也在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学习任何新知识都是以旧知识为基础进行拓展的,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深化,抓住了问题的“根”,就能抓住问题的全部。这种高度的概括化思维策略,能够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度理解,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触类旁通地解决一类问题的能力,构建知识之“树”,盛开思维之“花”,从而实现数学素养的深度提升。
辐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指大脑在思考时呈现多维度、扩散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是发展学生辐射思维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生能否深度学习的重要体现。
如教学《尝试与猜测》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学生通过表格、图示、算式、方程等形式演示计算出结果,从而解决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则是辐射思维发挥的巨大作用。而在这种学生围绕一个点不断发散思维,不断寻求线索,突破局限的过程,就是深度有效学习的过程。运用多种方法,仍然能得出最终结果并保持结果的正确性的过程,是需要学生理解到方法与方法之间存在着共性,解题的方法虽不同,但其实质意义是一样的。
分享转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它是一种通过聆听、吸收以后再进行分享、转变角色教其他同伴的方式。学习吸收率金字塔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学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需求,分享传递是更高效、更有活力、更有深度的学习。
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认为可通过课中、课后两种途径开展分享转教学习。第一是利用好课堂常规教学,课堂中设计提供给学生分享转教时间和空间的环节,分享学生个人针对教学内容的想法思路、同时让已经率先学会的同学转而当“小老师”,学教同伴。第二是利用好课后作业提升展示功能。课后,教师可以针对某个问题布置学生录制讲解视频,并进行相关分享点评,同时于班内校内开展“题目讲解大师”“我是小小讲题王”等比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分享热情。通过分享、转教,学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更加具有主动性、通透性,对知识的吸收率也能大大提高,从而真正实现深度有效的学习,落实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
深度学习是学生能力形成,素养发展的关键,而发散思维、再造思维、概括思维、分享转教思维的发展,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因素。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程度,选择有效教学材料,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核心素养,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让我们不忘初心,一直行走在教育探讨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