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第二中学 林国胜
中山市华侨中学 杜凤仪
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学校要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学科教育要有机融合劳动教育内容。2022 年5 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劳动教育完全独立出来,制定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其中明确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融合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每个学段的劳动要求(高中阶段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仍在酝酿中)。因此,在高中地理教育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也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的必要举措。
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借鉴《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其主要内容的理解可以从劳动思想、劳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习惯与品质四个维度入手。下表是以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地表形态塑造》内容为例,对劳动教育四个维度的内容进行解读:
要点维度要义理解内容举例(以地表形态塑造为例)应用建议劳动思想劳动创造了物质,劳动创造了社会,劳动创造未来。 社会进步、国家富强都是劳动拼搏得来。1.引导学生认识古今建设成就;2.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建设成是劳动推动的。山区古今中外道路对比, 从之前盘山公路到现在高等级公路, 世界各地公路建设差别。 这些都是由劳动推动的。科技要进步、 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富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劳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感情。 1.引导学生认识劳动平凡但伟大,简单而崇高,树立劳动光荣观念。 2.引导学生认识劳动艰辛,珍惜劳动成果,厚植劳动感情。3.实践探索中感受劳动乐趣,获得愉快体验,从而热爱劳动。山区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 积极劳动,克服困难,精准脱贫,振兴乡村,山区越来越漂亮,山区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劳动改变落后面貌,劳动摘穷根。 只要我们爱惜劳动,未来就会越来越美好!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习惯与品质学生学科学习中掌握各类劳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完成劳动任务设计、操作、团队合作能力。1.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解决劳动实践问题;2. 用正确的生态观指导治理环境,改造环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1.地质构造中皱褶、断层在工农业生产、工程建设中应用;2.山地改造办法,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办法,引导学生明白生产劳动需要真本领。用一些资料、图片展示山区人民辛勤劳动, 改变面貌的事例,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用地理知识解决生产劳动实践问题。学生通过学习养成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和技能自觉自愿劳动、认真负责、开拓创新、精益求精、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吃耐劳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山区交通建设要不断完善, 山区交通建设还要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山地景观破坏和对耕地、林地的占用。提升运用所学生态知识与智慧, 开展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形成关注劳动, 自觉劳动,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好品质。
从劳动教育的四个维度可以明显看出高中地理课程和劳动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因此对于学校来说,除了设置劳动课程外,学科教育融合劳动教育要求也是必然的。
1.把握地理课堂教学,融合落实劳动教育。(1)学习地理学发展史,融合落实劳动教育。人类在长期进化发展中通过劳动,发明了许多劳动工具,积累了丰富的劳动智慧。如:古代天文中太阳黑子规律、气象气候知识、天文24 节气知识以及日晷、司南等工具,都是人类的劳动智慧,有些知识和工具至今仍在劳动生产中发挥作用。近现代人类劳动知识、技术和劳动工具更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我们地理课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术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劳动人民无数次观察、试验、总结得到的成果,劳动使人类不断进步。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古今中外的劳动智慧,还要融合落实劳动教育。(2)依托地理日常课堂进行劳动教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劳动人民长期劳动总结中产生的,没有劳动就没有地理学,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平衡原理、环境承载量原理等人地协调原理,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人类几千年的劳动总结。现在,它又成了劳动的终极意义,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选用地理学发展史来渗透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2.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融合落实劳动教育。(1)利用假期户外旅行研学融合落实劳动教育。寒暑假带领学生外出旅行研学,教师可以结合目的地区域的特点展开问题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旅行,在旅行中研学,提高地理实践力,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融合劳动教育。(2)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参观劳动场所融合落实劳动教育。教师或家长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前往工厂、农场、果园、花圃、林场、茶厂、养殖场、农科所、气象水文站、地震台等校外场所参观学习,这也是融合落实劳动教育的途径。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地理学科知识在农业、工业等生产劳动中的具体应用,从而兴趣大增,树立劳动观念,热爱劳动。
3.巧用生活生产情境,延伸劳动教育。 地理理论知识是枯燥的,但是如果将地理知识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情境结合起来,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同时落实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中,教师把大家熟悉的人民币20 元面值的背面图案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思考喀斯特地貌特征、分布、形成原因,再让学生注意观察植被特点,导出石漠化现象以及石漠化治理方法,学生对改造自然环境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一生动的情境不仅突破了刻板的知识点,还较好地体现了地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以及劳动教育。
4.运用试题导向,内化劳动教育成果。 一份优质测试题的命制要突出立德树人导向,既能体现落实核心素养,又能体现对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考查。地理学科的测试题也一样,既要考查核心素养,也要考查劳动教育的效果。
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学科教育落实劳动教育是当然途径,能有效实现智育和劳育相融合,达到劳智同育效果。在高中地理学科落实劳动教育不仅能激发地理学科更丰富的承载力,更能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为劳动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实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