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举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 山东 滨州 256699)
急性肺动脉栓塞属于肺动脉血栓栓塞,是指患者周围静脉系统肺血栓脱落进入患者肺动脉,进而使得患者出现急性栓塞以及呼吸循环紊乱为主要表现的病症。非动脉栓塞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其临床表现更为复杂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使其自身不存在明显的临床特征,同时虽然肺动脉栓塞患者的D-二聚体指标会出现明显的提升,但是其特异性相对较差(会存在多种类型的因素使得患者出现D-二聚体提升的情况,如:肿瘤、手术以及炎症等)使其不存在特异的实验室生化指标[1-2]。在对此类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以往多采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方式,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此类方式缺乏特异性,使得出现误诊以及漏诊的概率相对较高,进而延误患者的治疗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而肺动脉造影属于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金标准,但是该诊断方式具有有创性的局限性,加上由于设备以及相关医护人员综合能力的限制,使得部分医院难以落实该检查项目,且肺动脉造影检查的费用更高,使得其应用频率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3-4]。而肺动脉CT 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则具有优良的特异度以及灵敏度,且具有无创的优势,使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同时多层螺旋CT 现阶段已经普遍的应用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之中,其中256 排CT 能够有效地缩短扫描时间,完成全肺扫描仅需2~2.5 s 左右[5-6]。本文选取2020 年1 月—2022 年12 月院内收治的急性肺动脉栓塞且需接受CT 肺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共200 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究分析RevolutionCT 能谱扫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采用CTP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选取2020 年1 月—2022 年12 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200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 例。对照组中男60 例,女40 例,平均年龄(66.37±3.76)岁;观察组中男63 例,女37 例,平均年龄(67.69±4.01)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①患者临床资料完整;②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不存在严重心肺基础疾病史;④PTE 前不存在肺动脉高压史。排除标准:①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类型的患者;②存在对含碘造影剂过敏类型的患者;③处于哺乳期以及孕期的患者;④存在精神异常类型的患者。
对照组采用16 排螺旋CT 进行CTPA 检查。仪器采用西门子双源炫速CT,设置参数:管电压110~130 kV,管电流180~200 mA,体位取仰卧位。开展检查前,告知患者正确的吸气与屏气方式。扫描患者肺尖水平至后缘角,层厚5.0 mm,层间距5.0 mm,重建层厚0.625 mm,增强:予以患者造影剂注射,团注跟踪技术触发扫描,触发位置:肺大动脉上100 Hz 临界达到值后开始扫描。完成后将所得数据传送至西门子工作站,采用密度投影、容积在线、多平面重建对肺动脉进行三维显示。
观察组采用256 排RevolutionCT 能谱扫描技术进行CTPA 检查。检查前明确患者病史,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以及禁忌事项,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设定注射量以及速度。仪器采用美国GE 256 排Revolution 螺旋CT,协助患者取仰卧位,脚部先进入,双手抱头。在开始扫描前,试推25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定位扫描胸部冠状位,落实胸部平扫,扫描范围为肺尖端-膈肌,层厚5 mm,从胸部平扫中选取肺动脉干层面作为监测层进行阈值触发,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患者肘静脉。对扫描参数进行设置:在患者自由呼吸状态下,设置层厚为5 mm,重建层厚1.25 mm,管电压100 kV,矩阵512×512,扫描时间1.5 s,尺寸0.991:1。探测器覆盖率80 mm,旋转时间0.35 s。完成后将所得数据传送至PACS 系统以及GE 后处理专用工作站,落实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头肩、容积重建等工作进行处理,由具备丰富经验的医师进行图像的分析,并落实汇总工作。
对比两组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参数以及图像质量符合率。图像质量采用评分的方式进行评定,1 分:血管边缘毛糙,主干以及分支显示差,难以判断;2 分:血管边缘毛糙,分支以及远端显示差,诊断困难;3 分:血管主干显示良好,主要分支显示状态良好,远端显示状态差,能够进行诊断;5 分:血管边缘平滑,分支以及远端显示状态优良,能够有效地进行诊断。1~2 分为图像质量不符合诊断要求,3~5 分为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辐射剂量参数包括:信噪比、图像背景噪声、对比噪声比、剂量长度乘积、CT 剂量指数以及有效辐射剂量。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肺动脉主干、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左右上叶肺动脉、左右基底段肺动脉亚段、左右基底段肺动脉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1 (续)
表1 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CT 剂量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信噪比、图像背景噪声、对比噪声比、剂量长度乘积以及有效辐射剂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辐射剂量参数比较()
表2 两组辐射剂量参数比较()
观察组图像质量符合率81.00% 高于对照组的78.00%,但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图像质量符合率比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我国人路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同时肥胖人群的占比同样出现了明显的提升,使得现阶段肺动脉栓塞的发病率出现了明显的提升。在实际对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相关医护人员逐步开始重视对于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诊断工作,随着多排螺旋CT 的普及,由于其自身具有操作便捷、不受时间以及技术限制的优势,使得绝大多数医院均能够开展肺动脉CT 血管成像检查[7-8]。CTPA 又被称为肺动脉CT 血管造影,其对于强化推迟事件的确认具有重要的意义,CTPA 检查属于现阶段相关医师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主要方式,能够协助相关医师及时明确患者肺动脉内的栓子,且能够进一步地发现深静脉的栓子。CTPA 检查属于现阶段相关医师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主要方式,将CTPA 检查应用于肺动脉栓塞疾病的诊断之中不仅具有可观的诊断效能,同时可帮助医生准确有效地评估患者的栓塞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空间以及时间分辨率同样得到了显著的提升,CTPA 检查已经能够显示患者肺动脉的6 级分支。由于肺动脉栓塞不存在具有特异性的实验室生化指标,因而相关医师多借助CTPA 检查实施行囊排除,诊断肺动脉栓塞。现阶段接受CTPA 检查的患者出现了明显的提升[9]。加上肺动脉栓塞的复发率相对较高,而CTPA 检查具有便捷的优势,使其应用频率出现了显著的提升[10]。
在实际落实检查工作的过程中,能谱呈现属于新兴的检查技术,其主要是通过进行高低能量(80 kVp 以及1 400 kVp)的瞬时切换进行成像,能够在同一时间、同一角度确定体素在40~1 400 keV 区间范围内的衰减系数,进而获得在此范围内连续不断的101 个单能量图像。由于能谱CT 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理化性质以及能量分辨率,其区别于常规的CT,其所设计的参数包括40~140 keV 范围内101 个连续的CT 值及由此产生的能谱曲线,多种物质定量与分离及有效原子序数,每个参数所反映的性质不同。单能影像是指能量谱CT 仪器,与现有CT 相比,具有更好的图像质量、更高的信噪比和噪音对比度,能够有效地消除硬化伪影[11-12]。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肺动脉主干、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左右上叶肺动脉、左右基底段肺动脉亚段、左右基底段肺动脉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 剂量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信噪比、图像背景噪声、对比噪声比、剂量长度乘积以及有效辐射剂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图像质量符合率81.00%高于对照组的78.00%,但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能谱CT 具有物质的定量和分离效果,它可以将物质的衰变转换为两个密度,导致同样的衰变,从而初步分析物质的成分和分离,选择不同衰变水平的两种物质形成一对基本物质,最常用的基本对是水和碘,碘作为CT 对比的主要成分,可以反映研究组织中碘水平的上升,这间接地影响了组织的血液供应,反映受影响的血容量和血管通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体现在能量分散CT 碘含量的定量变化上,以普通CT 为基础,结合光谱CT 的多参数成像功能,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受检组织的特征和功能,使医生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受检组织的功能,帮助诊断[13-14]。
综上所述,对急性肺动脉栓塞且需接受CTPA 检查的患者,采用RevolutionCT 能谱扫描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参数以及图像质量符合率,值得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