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志勇 黄臻 付彬
【摘要】本文基于新时代医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分析,论述医学类中职学校壮瑶医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以来宾市卫生学校为例,提出如下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引进模块化教学法,构建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探索层次分明的实训教学体系,优化学生能力结构;构建“互联网+壮瑶医药+X”三维教学生态系统,优化学生的专业能力结构。
【关键词】中职教育 壮瑶医药课程 培养方式 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6-0031-05
壮瑶医药是我国壮族、瑶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医药体系,是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医学理论和医药学技能体系,如壮医药的“三道、两路”理论,瑶医药的“盈亏平衡”理论、“风打”理论等。壮瑶医药课程是医学类中职学校中医药专业的重要课程,该课程的理论在人民群众的疾病治疗、养生保健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壮瑶医药传统的传承方式,以及现代医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少人愿意了解、学习壮瑶医药。另外,民族医药教育存在教育资源不完善、学校软硬件相对落后、师资力量不足、信息化教学难以推进、大众普及教育宣传力度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出现了少数民族医药专业人才匮乏、少数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后继乏人等现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民族医药技术和文化的创新传承,来宾市卫生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基于服务健康中国、传承中医药文化的背景,依据中职医学生的知识构架、认知特点及技能学习规律,同时对接岗位工作需求,以工作过程为中心开展民族医药教育教学,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配套教学资源的改革创新,致力培养壮瑶医药专业人才,进一步推动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
一、引进模块化教学法,构建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
过去,我校壮瑶医药课程教学主要是将相关知识点分散到中医药专业相关课程教学中,既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这不仅使得与壮瑶医药有关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分散、不集中,而且容易出现理论混淆、概念界定模糊的情况,不利于专业学生系统掌握相关医药理论和实操技能。同时,由于教学体系不规范、课程设置不合理,我校壮瑶医药课程教学还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脱节的问题。
采用模块化教学法,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模块化教学法是以技能培訓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方法主张将专业课程体系分割成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若干教学模块,再以教学模块为基础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然后对标工作岗位需求构建工作流程,以项目任务为驱动落实课程教学。在实施模块化教学过程中,通过各教学模块灵活、合理的搭配,可以让学生在有序完成各模块学习任务过程中,培养基础人文素质和基础从业能力,提升专业技术能力。
(一)模块化教学法的优势
实训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实操教学,也就是说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度参与实践操作。在实训教学中采取模块化教学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中职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培养中职生的实践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模块化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为目标,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为出发点,同时对接岗位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教学。可见,这种教学方法有很强的实践性,有助于中职生提高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二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采用模块化教学法时,教师主要根据教学模块的难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合理设计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实训任务,这样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较为集中的技能训练,攻克学习短板,从而提高实训教学效果。三是教学层次比较分明。模块化教学主要是通过对接真实岗位工作,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将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等有机串联起来,从而将相应的教学知识点设计成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按照各个教学模块逐步落实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确保了教学活动能够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展,又充分体现了各知识模块的层级性,有利于学生更加系统、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壮瑶医药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的构建
基于模块化教学方法,笔者积极整理壮瑶医药课程相关教学资料,挖掘本地壮族、瑶族医药的珍贵资料,按照岗位工作需求把相关资料进行有效整合,开发了一系列壮瑶医药课程校本教学资料。在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上,笔者根据教学需求、中职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等,将内容分为基础模块、技能模块、应用模块等三个模块,设定了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主题、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根据表1可知,基础模块包含壮医理论、瑶医理论两大教学主题,以壮医、瑶医的基础理论知识讲授为主,涉及壮医学基础理论、壮医诊断学基础、瑶医医理概论、瑶医生道、瑶医病道等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壮医、瑶医基本理论的内涵;技能模块主要讲授壮医、瑶医的常见技能操作技术,包含壮医技能、瑶医技能两大教学主题,涉及壮医的内治法、外治法,以及瑶医诊法、瑶医治法等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壮医、瑶医的适宜技术、操作流程及适应症;应用模块以临床应用技能讲授为主,该模块的教学主要依托我校仿真医院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开展,通过模拟真实病例引导学生进行临床实践,帮助学生提高临床操作能力、培养临床思维,整个模块主要包含壮医常见病、瑶医常见病两大教学主题,涉及壮医内科病、壮医儿科病、瑶医针刺、瑶医熏浴熨法、瑶医外敷药法等教学内容。这三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一方面三个模块均是为了完成课程整体教学目标,以课程一体化理念为指导,设定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另一方面三个模块间又各有区别,基础模块以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为主,技能模块以基础技能为主,应用模块以技术应用为主,各有侧重点,体现了进阶式、螺旋式推进教学的理念。
(三)基于模块化教学法改革课堂教学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模块化教学法的育人功能,我校壮医药相关课程的教学以技能模块为桥梁勾连起其他两个模块,并将三个模块有效融入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阶段,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3+3”课程教学方式。其中,前一个“3”表示基础、技能、应用三个教学模块,后一个“3”表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阶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三个教学阶段是整个课堂的教学主线、教学脉络,三个教学模块则是整个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三个教学模块并不是按照先基础后技能再应用的顺序融入教学,而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有机地融入三个教学阶段,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掌握三个教学模块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如,在开展“壮医药物竹罐治疗法”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模块的主题,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确定各教学阶段的具体教学目标,然后再实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教学。
一是课前阶段。此阶段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收集、处理目标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首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推送技能模块的预习内容及基础模块的相关知识要点,同时发布“模块工作任务单”,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自主预习。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自主探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预知相关学习内容和学习流程,为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做好铺垫。
二是课中阶段。此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应用模块的内容,教学目标是通过模拟真实的临床实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了解临床工作的全流程,掌握临床工作的相关技术技能。实施该阶段的教学,我校主要采用“基地教学+临床见习+虚拟仿真实训”的教学方式。首先由教师重点讲解壮医药物竹罐治疗的基础理论知识,集中演示实践操作技巧。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操作演示学习技能要领,然后自由组成若干个5—6人的学习小组,各小组根据学习任务单及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进入实训基地进行虚拟仿真临床实训,通过“实操、分析、总结,再实操、再分析、再总结”循环往复的方式,逐渐深化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其间,教师进行巡堂,发现、收集学生实操过程中出现的个性问题、共性问题,并通过集中答疑解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不断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
三是课后阶段。此阶段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有效的课堂评价、有序的课后训练,不断发展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的临床实操能力。在进行课堂评价时,我校采用“个人总结+团队总结+教师总结”的评价方式。首先由学生个人在组内分享课堂学习心得,然后由各小组对成员进行评价,并针对成员出现的具体问题尝试提出解决建议。在课后实训环节,我校主要通过“团队合作+线上训练+线上指导”的方式展开。首先由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各小组根据教师事前布置的实操任务,登录职教云平台等网络学习平台,进行线上模拟临床实训;教师通过网络平台的反馈功能对学生进行线上指导、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构建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是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基础,在设定模块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研究学情,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内容组成相关教学模块,并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各教学模块的占比。如,壮医药理论是比较晦涩难懂的知识,而且过去多用壮语记载,这对原本就没多大兴趣学习理论知识的中职生而言,学习难度就更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采用以基础模块为主、技能模块和应用模块穿插进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提高自身的实操技能和应用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各模块内容和教学顺序,如在教学计划内适当增加1—2个课时,针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短板进行强化训练。
二、探索层次分明的实训教学体系,优化学生能力结构
大力培养各种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就壮瑶医药课程而言,就是要培养能够从事各层级医疗机构职业工作的专业人才。要实现这一育人目标,实施有序、有效的实训教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开展实训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实操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壮瑶医药课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使用相关技术开展临床实践工作,能够有效地解决群众的健康问题,以更好地服务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实训教学相对薄弱,是我校壮瑶医药课程教学过去较为突出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该课程过去的实训教学注重对单一操作流程的机械式训练,而忽略学生临床思维、应用能力的培养。正因如此,我校相关专业学生在三年级进行临床实习时,存在明显的专业技能无法满足临床实操需求的问题,甚至有部分学生在实习时感到无所适从。二是在课程设置上,我校该课程的理论课与实训课的课时比例不均衡,理论课课时约占课程总课时的三分之二,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较少有机会进行临床实训。三是我校针对壮瑶医药课程的实训场地有限、实训设备陈旧,未能及时购进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先进设备,导致实训课开课率较低,实训教学也就比较粗放、低效。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我校围绕壮瑶医药课程特色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技能模块、应用模块中采取“实训教学+基地实践+临床实习”的实训教学方式(如下页表2所示),通过校内实训教学、校外基地见习、临床实习等三个教学阶段,层层深入,从而加强专业实训教学,强化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克服传统实训教学的种种弊端。运用该教学方式,第一教学阶段以校内实训为主,通过改变课程设置,逐步加大实训课课时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训机会;第二教学阶段在有序开展实训教学的同时,适当安排学生进行校外基地见习,使学生能够提前进行临床实操;第三教学阶段在学生有效完成实训课学习、校外基地见习后,安排学生进入各大医疗机构的相关临床科室进行脱产临床实习,让学生在岗位实习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
第一阶段:优化实训课教学生态,夯实学生专业基础
校内实训场地有限、实训设备较为陈旧,实训课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落后,是过去导致我校壮瑶医药课程教学效果较差的重要原因。为了充分发挥实训课的育人功能,在推进“实训教学+基地实践+临床实习”教学改革过程中,我校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逐步优化壮瑶医药课程实训教学生态。首先,我校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实际建成了校内“仿真医院”实训基地,壮瑶医药课程的相关实训教学均在校内基地开展。仿真医院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为学生开展实训提供了必要的场地,而且极大地优化了学生的实训条件,提高了实训教学的实效。其次,我校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要求各专业、各课程教师积极挖掘本学科的思政教育元素,寻找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点,从而将学科教学、技能实训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不断深化专业教学的内涵,促进学生道德素养、职业素养等全面发展。最后,我校要求壮瑶医药课程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深入推进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如,我校近年来引进了角色扮演法、真实病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等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解决了过去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提高了課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第二阶段:开展校外基地见习,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科研动态
近年来,我校先后与36家医疗机构、行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大力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技能实践平台。在学生进入二年级接触临床课程后,我校要求与壮瑶医药有关的每一门临床课程均安排3—5次的校外实践基地见习课。见习课以应用模块为主要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技能训练所需设定见习内容,选定本模块的经典案例,案例可以具体到某个有代表性的病症,然后由学生分小组合作对病例进行初步诊断,拟定诊疗方案,并给出操作流程及操作注意事项。接着,基地导师根据学生、“患者”(由学生扮演)双方反馈的结果进行总结,针对学生实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学生提交见习总结。在此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走出学校,进入医院、诊所等校外实践基地实训,从课本理论知识学习转到真实案例的临床实践,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最新的诊疗规范、医疗技术,以及先进医疗设备的操作技巧、操作规范、操作注意事项,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工作环境,加强学生的职业认知,为第三阶段的临床实习做好铺垫。
第三阶段:有序组织学生开展临床实习,持续优化学生的实操能力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走出书本进入真实临床实操的学习阶段,是培养医学生实践能力、岗位工作能力、职业素养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今后开展一线工作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进入三年级时,我校便开始组织学生进入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实习,实习周期为10个月,其间学生会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科室轮转,了解和学习各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治疗手段等内容,主要参与壮瑶医特色科室的临床实践工作,强化学生的壮瑶医药适宜技术。在此阶段,我校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前掌握相关基本业务知识、技能,能独立完成相关临床技术的操作、独立解决相关临床问题,并由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考核评价,由班主任定期跟进、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不仅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临床思维、实操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等。
实训教学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技能操作的必要环节,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手段。中职学校应该根据各专业课程教学需求,积极构建科学的实训教学体系,探索有效的实训课教学方法,搭建广阔的实训教学平台,不断提高实训课教学效果,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团队意识、职业素养等,为社会输送更多既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又具备较高职业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构建“互联网+壮瑶医药+X”三维教学生态系统,优化学生的专业能力结构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思维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融合程度越来越深,“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实现深度现代化的一条重要路径。“互联网+”即利用信息和互联网平台,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特点,促进传统行业的优化、升级、转型,不断激发传统行业新的发展活力。在教育领域,“互联网+课程”的有效尝试已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得到深入探索,这样的研究有助于革除传统教学领域中不符合新时代发展所需的弊端,促进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全面整合。然而,据笔者观察,目前中职教育领域进行“互联网+课程”的探索还比较少,尤其是医学类中职学校各专业教学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互联网技术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还不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壮瑶医药课程改革,我校近年来着力构建“互联网+壮瑶医药+X”三维教学生态系统。这一教学生态系统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教学资源等,结合壮瑶医药课程教学实际,研发多元化经典壮瑶医技术微课资源,打造多样化课程教学微课资源库,并在教学中使用QQ群、学习通、云班课等平台向学生发布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时线上监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打破专业、课程间的壁垒,拓宽壮瑶医药课程知识的适用面。如我校大力研发“互联网+壮瑶医药+康养”“互联网+壮瑶医药+智慧养老”“互联网+壮瑶医药+护理”“互联网+壮瑶医药+销售”等专业课程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了各专业教学资源的深度共建共享。
过去,我校康养、智慧养老、护理、销售、壮瑶医药等专业互相独立,各自发展,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效,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笔者发现这些专业在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具有进行专业融合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不进行相应的课程融合,就有可能会因课程教学的重复而导致课程教学资源的浪费。我校构建“互联网+壮瑶医药+X”三维教学生态系统,就是打破各专业的限制,将各个相关专业课程有机整合起来,实现专业课程的优势融合、联动发展。这样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各相关专业的教学领域、教学范畴,推动了专业教学的优化改革,而且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有利于培养具有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呈现出既有独特专业属性又有普遍社会属性的融合发展态势,各行业在深耕自身领域的同时,也不断向其他行业领域渗透、融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更多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各专业应着力探索专业教学改革新路径,不断推进专业教学的革新和发展。近年来,我校结合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部署,以及推进“三教”(教法、教师、教材)改革的具体要求,深入探索壮瑶医药课程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通过引进模块化教学法、探索层次分明的实训教学体系,以及构建“互联网+壮瑶医药+X”三维教学生态系统,不仅有效促进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了一批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壮瑶医药专业人才,还有效传承和发扬了广西本土的壮瑶医药优秀技术和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宁,吕晓虹,孙羽,等.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法应用的探索[J].医学研究与教育,2022(5).
[2]冯秋瑜,罗伟生,罗婷,等.广西多元化民族背景下壮瑶医药KAQ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时珍国医国药,2016(4).
[3]凌泽农,庞邦君,冷静.广西民族医药行业技术服务需求研究[J].科技风,2019(29).
[4]闫国跃,尤剑鹏,符标芳,等.《中医药法》实施背景下瑶医药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科教导刊,2022(7).
[5]尹萧,刘艳萍,唐晨美,等.江华县瑶医药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6(18).
[6]马芸,李智辉,廖建东.中医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3).
[7]李辉.浅议模块化教学的基本模式[J].现代经济信息,2016(15).
注:本文系2019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时代壮瑶医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GXZZJG2019A04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甘志勇(1965— ),广西武宣人,主管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医药教学、教学管理;黄臻(1971— ),广西来宾人,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教学科研;付彬(1991— ),湖南宁乡人,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医药教学、教学科研。
(責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