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广西各级卫生机构、养老院及居家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求展开调查,得出老年人患病基数大、自我护理能力下降、照护刚性需求增加、护理服务需求多样化等结论,提出加强立法工作并出台有力的监管和保障政策、加强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稳定人力资源队伍、加强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弥补养老人力资源短缺、系统培养高素质老年护理人才等建议,以有效解决当前老年人护理领域困难的问题,充分满足老年人群体的护理需求。
【关键词】广西 老年护理 服务需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6-0004-05
“十四五”时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相继出现了一些新形势、新特点,比如,人口老龄化呈现基数大、增速快、未富先老、长寿不健康、地区差异大以及空巢化趋势明显等。与此同时,我国养老服务水平还相对不足,养老服务的社会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家庭的养老功能却逐渐衰弱,赡养老人的负担与日俱增。因此,2021年国家发布了《“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要不断扩大养老服务和老年健康服务资源的供给。同年,广西發布《广西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缓解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各种压力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解决路径。为了能向社会提供更安心、更简捷、高品质的养老护理服务,笔者通过开展调查,深入了解现阶段广西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的基本状况,以问题需求为导向,以期为后续优化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为了调查广西各级卫生机构、养老院及居家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求,笔者于2019年3—9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南宁、桂林、柳州、北海、玉林、防城港、贵港等7个设区市的17家卫生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及南宁市兴宁区常住老年人展开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面对面的方式,当场发放问卷并填写、回收,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48份,有效率为98.7%。调查对象的要求如下:①年龄大于等于60周岁;②在养老机构居住时间大于3个月或在调查地点居住半年以上;③能有效沟通交流;④知情并同意参与调查。排除了以下老年人群:①存在严重精神损害性疾病者,存在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语言及发音或严重听力损害者;②中途不配合者;③慢性病急性期者。
(二)问卷内容
问卷主要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老年护理服务需求调查表。一般资料调查表包含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受教育程度、人均家庭收入、生活自理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等内容。老年护理服务需求调查表参考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老年护理学理论,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国内现状、本次调查目的和意义编制,包含7个维度23个条目,分别为日常照护需求(3个条目)、心理护理需求(3个条目)、精神服务需求(3个条目)、安全防护需求(3个条目)、健康促进需求(4个条目)、疾病护理需求(4个条目)、经济保障需求(3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分为非常需要(4分)、需要(3分)、一般(2分)、不需要(1分),所有条目总分的平均值即为总需求的得分,得分越高表明老年护理服务的需求越高。因每个维度所含条目数不同,故取每个维度条目总分的平均值作为该方面的得分,以判断各维度的需求程度。通过问卷预调查和信效度评价后,该问卷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857,问卷效度为0.70。调查结束后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百分率(%)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描述。
二、调查结果
(一)老年人患病与自理能力调查情况
本次有效调查共148例老年人,平均年龄65.29±8.67岁;男性67例(占45.3%),女性81例(占54.7%)。其中患病人数为88例,占调查总人数的59.5%:高血压为27例,占30.7%;糖尿病为16例,占18.2%;高血脂14例,占15.9%;其他疾病12例,占13.6%;冠心病9例,占10.2%;脑梗死5例,占5.7%;关节炎3例,占3.4%;慢性支气管炎2例,占2.3%。能完全生活自理的病人为53例,占35.8%;生活自理需部分帮助的病人为90例,占60.8%;生活自理需完全依赖他人的病人为5例,占3.4%。(详见表1、表2)
(二)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广西老年护理需求处于较高水平,在经济支持、心理护理、安全防护、疾病护理、生活护理、健康促进、精神文化等七类服务需求中,医疗机构老年护理服务需求各条目分值由高至低排序依次是:经济支持(3.04)、心理护理(2.91)、安全防护(2.87)、疾病护理(2.77)、生活护理(2.62)、疾病促进(2.56)、精神文化(2.4);居家老年护理服务需求各条目分值由高至低排序依次是:经济支持(2.9)、心理护理(2.82)、安全防护(2.72)、疾病护理(2.68)、生活护理(2.6)、疾病促进(2.52)、精神文化(2.2)(详见图1)。由此可以看出,医疗机构和居家老年护理服务需求均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经济支持、心理护理、安全防护、疾病护理。
(三)老年群体对机构养老的满意度
本次调查除了对老年人护理需求展开调查,还就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分别从养老机构的膳食、居住环境、服务态度、服务水平等进行评估(如图2所示)。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服务整体满意度呈中度水平(2.68),老年人对机构的医疗和保健护理最满意(2.72),认为机构都能满足老年人的疾病基础护理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了良好的疗养环境,消除老年人因疾病而产生的顾虑。膳食满意度得分最低(2.38),数据显示养老机构未能给予老年人基本的营养支持,不能满足老年人基本的饮食需求。
三、分析讨论
(一)老年人患病基数大,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有59.5%的老年人患有1—2种及以上的慢性病。患病数量是影响老年人养老照护服务需求的因素,长期患病及患病种数多可导致老年人身体免疫力差,功能弱化,加上致残率高,故老年人对疾病康复护理有极大的需求。此外,有研究表明老年患疾病种数越多,其心理需求越高,且躯体疾病是老年人产生抑郁症状的主要诱因,可见疾病与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成正比。随着当前医疗产业、养老服务产业市场需求快速提升,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模式成为当前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为实现老年群体多元化的养老护理需求,保证老年群体有一个安全的生活场所顺利度过晚年,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们不仅要给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还要提供养老护理方面的服务,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压力。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照护人员以及老年人家属可以定期到老年人的房间,了解老年群体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和饮食情况,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
(二)老年人自我护理能力下降,照护刚性需求增加
老年群体最常见的问题是生理性衰退,在生活中常表现为缺乏自理能力,而生理需求是这个群体最广泛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需要被照料护理的老年人逐年增多。在本次调查中,大部分老年人对照料护理处于中度依赖水平,64.2%的老年人日常活动需他人辅助完成,尤其是进食、个人卫生等复杂性活动,这主要与其骨骼、关节等身体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衰退有关。因居家老年人大多无人照顾、社会养老机构普遍缺乏专业的护理人员、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照顾老年人,一些老年人不得不勉强自己独立完成;与此同时,部分老年人存在不愿意给他人添麻烦的心理,这无疑增加了老年人跌倒的风险。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失能老人比重将会持续增加,老年人的照护刚性需求随之增加。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 402万人,占18.7%,失能老年人数量将持续增加,急需构建医养结合的老年健康护理方式,以满足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在当前我国养老医疗服务保障体制尚不健全的背景下,能够提供医养服务的养老机构还不足五分之一,社会医养服务产业难以满足老年人日常照护、疾病康复等刚性需求;居家老年人的照护者缺乏专业护理知识,护士出诊服务尚未大力开展,这就需要基层社区与各部门多方联动,特别是要组建志愿者服务队,针对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为运动功能退化的老年人提供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促进老年人自我护理能力及其子女护理能力的提升。
(三)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多样化,经济支持和心理护理需求凸显
从本次调查来看,当前老年人群体的护理需求愈加多元化,需求度较高的包括经济支持和心理护理,这可能与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在不断提升有关。此外,老年人开始向健康、养生、积极、进取、乐观的思维转变。根据我国民政部门的预测数据,到2050年,国内老年护理需求将达到8 000亿元,当前仅能满足1 000亿元左右的护理需求。本次调查发现,参加调查的广西7个设区市17家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及南宁市兴宁区常住老年人的月消费大于3 000元,这可能与老年人患病及自理能力降低导致花费较多有关。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工资无法支撑其日常开销,仍需家里的经济支持,但目前多项养老护理服务尚未纳入医保范围。基于目前老年人的消费情况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笔者认为,养老护理需求将是未来老年人的主要消费需求,政府应建立起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为主、社区养老服务为辅、社会养老型服务机构作为兜底补充的新时期养老模式。因此,我国发展老年经济,一方面需要增加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还需要改善现有的老龄人口资产结构,通过建立保障能力突出、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金储备账户体系,提高社会购买力;另一方面需要增加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在产品总量、产品种类、服务层次各方面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条件的变化,他们不得不离开原有的社交圈,空巢家庭因此逐渐增多。空巢老人从子女处得到的情感支持十分有限,且与外界接触时间少,常常会感到无助和失落,其负面情绪日益凸显,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感到孤独。养老机构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增加,各种设施和服务项目也逐渐走向完善,但是,此次调研中的养老机构中仅有4家配有心理咨询师,对老年人的心理疏导成为目前养老机构服务的软肋。护士、护理员由于工作忙碌或者资历不足,并不能及时给予老年人专业的心理照护。而社区对老年人的精神情感及心理护理的关注度少之又少。为此,需要多方合力对老年人开展心理护理,进一步促进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其晚年生活保持心情愉悦。当前,心理护理已经成为老年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贯彻我国“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政策的体现。
(四)安全防护和生活护理仍是主要刚需
调查显示,不管是在养老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大部分老年人都担心自己会发生安全意外。即使是和子女居住的老年人,因白天子女上班或出去干活,老人更多时候还是处于独居状态。獨自居住的老人从事一些日常性的家庭劳动已相对吃力,又由于自己长期独居且难以得到年轻人的帮助,往往会产生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感受;养老机构中,大部分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并需长期服药,不少老年人因睡眠质量不高、助行器使用不当、夜晚光线暗等原因导致跌倒,再加上老年人生理机能退化,对自身安全更是缺乏信心,对独居表示担忧。通过调查得知,生活自理需要他人部分协助的老年人占此次参加调查老人的60.8%、需完全依赖他人照顾的占3.4%,由此可知,安全防护和生活护理仍是刚需。社区应加大支持,如邻里照顾、社区相关服务、志愿帮扶等。此外,生活自理能力还与老年人年龄、患病种数、神志状况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年龄越大、患慢性病种数越多、神志状况越差,意味着生活自理能力越低,其护理服务需求越高。养老机构应积极开展安全和生活护理服务需求评估,优化服务内容,重点解决老年护理的刚需问题。
(五)精神文化需求不容忽视
此次参与调查的机构中仅有1家养老机构设有老年大学。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与其文化程度、自理程度息息相关,而目前老年群体需求正发生四大趋势性变化,即从物质需求到精神文化需求、从普通需求到刚性需求、从大众需求到个性需求、从显性需求到潜在需求转变。唱歌、跳舞、下棋等简单的娱乐项目组成了当前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养老机构理应提供相应场所和设施,与社会共同努力,填补老年人文化需求的空缺,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制订个性化的文体娱乐活动方案。文化程度是影响老年人护理需求的独立因素,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护理服务需求就越多,尤其是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更多。
四、建议
综合以上调查和分析,笔者提出以下老龄化背景下提升老年护理供给能力的建议。
(一)加强立法工作并出台有力的监管和保障政策
依据本次对医疗机构满意度的调查结果,部分养老机构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主要存在护理员遴选标准不规范、针对护理员的培训与考核较少、护理员福利政策执行不力、未能有效兑现服务类型和质量、配置人员类型较为单一、缺乏相关部门的有力监管等问题。从护理员角度来看,大多数护理员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缺乏专业规范的护理技能、合法薪酬福利未能有效满足、长时间劳动、社会接受度较低等。这些问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养老产业正处于初步开发和快速上升的时期。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老年人患病基数日益增大,国家及地方对老年护理人力资源配置问题愈加重视。但目前支持养老院建设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政策调整也有待进一步落实,养老院建设缺乏完整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因此,急需在制定养老服务帮扶政策、相关处罚条例明细等方面努力,加快制定、修改和完善操作性强、责任分工明确、执行力强的法律法规,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强养老机构运营与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促进养老服务行业规范化、合理化、多样化发展。
(二)加强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稳定人力资源队伍
为提升老年护理队伍综合素质,防止人才流失,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当对设立老年护理专业及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课的院校予以适当的财政支持及嘉奖,以加强各院校对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视。在老年护理人员培训方面,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当加强财政扶持,鼓励养老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培训活动,对养老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培养所需的各项培训设备以及聘请专家培训所需的费用等进行补贴。此外,对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各类专业人员,国家及地方政府应该发放专门的岗位津贴、工作福利、继续教育学费补贴等,以提高老年护理工作岗位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有效促进传统卫生管理观念转变,给予老年护理工作一定的帮扶倾斜和支持,通过多样化方法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提高社会对该工作的认可度。不管是医院还是老年护理机构,可以适当提高从业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以稳定从业人才队伍。二是要有意识地加强队伍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有条件的还可以安排从业人员到相关专业机构进修,建立人才交流机制、考核机制、竞争机制等,有计划地培养专业护理人才队伍。三是养老服务职能部门还可制订定向培养计划,引导对口专业毕业生进入养老领域,符合要求的可依据人才引进政策引进。
(三)加强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弥补养老人力资源短缺
养老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借助高校、社区、养老机构等开展老年护理志愿者招募、培训工作,构建老年护理志愿者队伍,让社会中的各类主体可以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自愿加入老年人志愿服务队伍。各社区可建立时间银行。所谓“时间银行”又称“时间储蓄”,是指志愿者将志愿服务时间存入时间账户,将来在需要时可以支取他人服务时间的一种机制。在西方国家,政府规定每个年轻人要有做义工的社会经历,鼓励年轻人自愿参与老年群体护理服务,到自己年老时也可以获得由社会提供的免费志愿服务。本次对南宁社区开展的调查中,仅有一个社区开展了“时间银行”的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吸取国外成功经验,鼓励社会各方主体参与,加快组建老年人志愿者服务队,鼓励志愿者到养老机构开展心理辅导、生活照料等工作,有效减轻护理员的压力。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还不完善,积累也有限,一些老年人健康状况良好,也有意愿继续发光发热,因此可鼓励这部分老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弥补社会养老人力资源的缺口,强化老年护理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四)院校重视老年护理教育,系统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
为解决老年护理人才短缺、老年护理服务覆盖率不高以及现有老年护理人员质量不高等问题,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各院校可从以下方面提升社会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一是加大老年医疗与护理服务人员的培养力度。院校可根据教育部文件、政府相关行业发展纲要及自身学科实力,成立老年护理行业委员会,开设老年护理、老年照护管理、老年医学等专业,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老年医疗与护理服务人员。二是提高中医在养老健康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中西医各有所长,西医见效快、针对性强,侧重于“治病”,而中医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偏向于“治未病”。在老年照护课程中融入中医适宜技术、中医特色疗法等培训,培养医养结合人才,助力社区养老,并与社区合作定期开展社区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中医药膳食养生方、八段锦中医养生操锻炼等,在社区中形成维护自身健康的文化氛围,促进社区养老与中医药康养深度融合。三是加强国际国内的教育合作交流。将国外高校或社会在养老护理服务人才培养、养老照护体系构建等方面的优秀经验引入国内,以促进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四是优化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解决基层医护人员不足的问题,使养老服务普及乡村。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广西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老年人口增多和护理工作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老年人护理服务任重而道远,需充分调动和聚集社会力量。这不仅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还需要卫生类院校重视培养有资质的老年护理人员,社区也要建立规范的老年护理基地,增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认同感,使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得到全方位的保障,从而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潘多拉.老龄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J].中国卫生人才期刊,2022(4).
[2]张良文,方亚.2020—2050年我国城乡老年人失能规模及其照护成本的预测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21(1).
[3]董俊彤.《十四五”健康老齡化规划》印发[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5).
[4]周秀华,黄会英,程艮,等.北京市城乡结合地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居家护理服务需求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9).
[5]吴玉韶.从老龄政策看产业发展新趋势[J].中国社会工作,2020(1).
[6]肖辉.我国养老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法律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19(6).
[7]杨敏,刘珂,鲁林,等.养老机构接受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和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19(23).
[8]任素娟,张奇.中美互助养老“时间银行”模式对比研究[J].医学与哲学,2020(1).
注:本文系2019年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基于能力本位模式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以老年护理方向教育为例”(2019A07)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夏(1984— ),广西玉林人,医学硕士,主管护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护理管理。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