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教法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3-11-09 12:16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法院校教材

李 曼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称“新职教法”)正式发布施行,新职教法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高职院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主要供给方,必须主动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满足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称“职教20条”),要求职业教育通过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教20条发布以来,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教师发展、教材改革以及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积累了成功经验,同时也面临诸多具体困难。[2]新职教法的实施为“三教”改革扫清制度障碍、提供法律保障,助推高职院校将改革的实践探索持续推向深入。

一、背景:新职教法的实施为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提供制度支撑与法律保障

新职教法第三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类型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法律形式向全社会明确职业教育具有自身鲜明的类型特点,与普通教育一样是我国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低人一等。[3]依托新职教法的发布实施持续开展“三教”改革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将这个紧迫而又持久的教育议题不断推向深入,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重任,也是新职教法对职业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殷切期盼。

以教师、教材、教法为关键要素的“三教”改革,其主导因素是教师,在教师队伍改革过程中,教学团队创新是关键。通过构建教学创新共同体,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完善传帮带机制,协同实现教材与教法的改革。教师、教材与教法聚合于同一个育人场域形成课堂教学,“三教”改革是解决课堂问题、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教学是育人主渠道,是教师、教材、教法集中展现的平台,课堂教学效果是检验“三教”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要以提升职业素质、瞄准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为目的,坚持学生主体、行动导向、能力本位,通过产教融合培育工匠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职院校的生源具有多元性、学生诉求具有多样性,所以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性差异、扬长避短寻求差异化的职业发展。教师强化“双师”素质提升向教练转变;教材对接岗位需求向学材转变;[4]教法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翻转课堂。新职教法第一条开宗明义提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立法宗旨。高职院校应当以此为契机抢抓机遇,紧跟行业企业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巩固改革成效、丰富改革内涵、大胆尝试改革路径,通过“三教”改革切实践行崇尚技能、学习技能、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建设理念。

二、困境: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实践过程中经历的困难

在“三教”改革的实践探索中,高职院校经历了因产教融而不合造成的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因“学校热企业冷”造成的实践教学资源不充分、因重理论轻实践造成的学生缺少学习兴趣等问题。这些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困难逐步叠加积累,最终导致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脱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形成制约“三教”改革持续推进的难点堵点。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受到校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

近几年,高职院校日益重视技术技能培养,“双师”教师比例逐年提高,但是“双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尤其是技术技能的提升缺少有效支持,教师校内教学科研任务繁重造成没有足够的时间进企业实践,同时企业不能提供充足的工作岗位也造成教师无法进企业实践。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主要来自高校应届毕业生以及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受高校与企业双方人事制度、薪酬政策等影响,从企业招聘教师的数量有限、渠道不畅通,造成教师队伍结构单一,结构化教学团队尚未形成。

高职院校期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建设结构化教学团队,提升教师团队理论教学、实践指导和技术研发服务能力,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技术技能强的立体化师资队伍。高职院校也盼望与企业深度合作、共享资源来优化现有师资队伍结构,实现教师队伍多元化构成。但是,企业的参与热情与参与力度是影响结构化教学团队建设效果的关键因素。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企业在接受教师短期实习方面缺少热情,或者表现出虚假热情,教师即使有时间有兴趣到企业实践但也不能够实现。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工作范围局限于校园内课堂教学,教师的技术技能提升遇到障碍。缺少促进产教融合的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企业缺少动力消极旁观,院校无能为力被动等待。

(二)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的编写开发不足,推广使用受阻

目前高职院校教材的开发仍然以学校为主,教师是编写开发教材的主力军,企业技术人员缺少这方面的愿望。企业参与教材开发的积极性不足,校企“双元”开发教材的团队很难组合。缺少企业的参与,教材难以贴近企业生产实践,难以对接企业工作岗位需求,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难以融入院校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典型生产案例难以融入学生实习实训,教材内容滞后于企业生产实践,教学活动仍然以理论讲解为主,难以应对企业日新月异的技术变迁与产业升级。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以校内教学为主,工作经历单一,造成教材开发难以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与行业先进标准。

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在推广使用方面遭遇的困难主要来自于高职院校教材征订选用的条件限制,高职院校的教材原则上应该选用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而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是新型教材,往往还没有机会参评规划教材或者还没有获评。规划教材从编写、出版到评审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周期,这就导致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在选用的过程中面临被淘汰困境。另外,任课教师和学生接受并适应这种新型教材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开发应用目前尚不成熟,需要借助国家有关制度法律的支持、根植产教融合沃土才能真正成为“三教”改革的良好基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力工具。

(三)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技术技能提升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源于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目前,高职院校的课堂存在学习氛围不浓、学习效率不高、课堂教学被边缘化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课堂教学缺少特色、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教师墨守成规向学生灌输知识、传授技能,这种单向输出的教学关系由于缺少互动交流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设计简单,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诉求,最终影响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持续提升和未来职业发展。

在实践操作课堂,教师也会遇到诸多困难。例如传统的教室作为教学场地,与车间、经营管理一线差别很大,教师很难呈现教学场景。学生作为初学者接受起来有困难,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同,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指导。部分学生可能出现信心不足、信心受挫的问题,这时候需要任课教师从专业的角度给予更多的帮助。这样就会带来单个教师难以胜任复杂的、综合性技能教学任务的问题。高职院校希望聘请企业能工巧匠、一线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言传身教传授技能,但是企业能否派出师傅又要看不同企业的不同态度了,所以目前这种现身说法、言传身教的课堂教学方法难以普遍实现。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实践探索教法改革的过程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例如,课堂如何能贴近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如何将“车间搬进课堂”、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等,但是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尽管高职院校强调校企“双主体”育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的校企虚假合作、浅层合作等一系列现象,导致课堂教学很难与车间、田园、营业现场等工作场景对接,学生面临学用脱节、工学脱节的困境,难以胜任日益复杂的岗位工作任务,无法应对和解决岗位工作实际问题,适岗转岗所需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欠缺。造成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教学资源仍然局限于校园内部,仅凭高职院校自身力量无法广泛整合行业企业资源参与改革。

三、模式:新职教法助推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模式构建

“三教”之中,教师是核心、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能够将教师、教材、教法有机连接起来的是课程,因此对接产业需求、按照相同或相近的岗位群组建专业(专业群)课程体系,使得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经营过程,真正推动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提高人才输出的供需匹配度。

新职教法用9处“鼓励”、23处“应当”和4处“必须”,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产教融合的多项举措:鼓励企业设置“专兼职岗位”“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参与专业教材开发”等。[1]教师有机会获得更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教材内容更容易随技术进步动态更新,瞄准技术技能提升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能够得到更便捷有效的实践。新职教法从法律层面让企业参与不难、参与有利,高职院校应当以此为契机构建“三教”改革创新模式:深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条主线,开创校企互动的生动局面。实现“2”个对接:教材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对接。围绕“3”个维度寻求突破:“固定岗+流动岗”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开发应用工作手册式教材,瞄准技术技能提升的教法改革。(如图1)

图1 新职教法助推“三教”改革创新模式图

四、破局: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主体的“三教”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新职教法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与制度支撑,在强调高职院校应当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同时,提出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奖励、税费优惠等政策。长期以来,困扰高职院校的“企业缺少热情”“校企一头热一头冷”“校企浅层次融合”等难点堵点有望得到彻底疏通破解。“理念是不能通过立法的形式就变成现实的;它们必须由那些担负着实现理念的职责的人去理解,去珍视,去追求。”[5]高职院校应当理解、珍视新职教法的落地实施,深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资源,分别从教师、教材、教法三个不同维度探寻整体推进“三教”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培育专兼结合的结构化教学团队,提升校企协同育人质量

新职教法鼓励企业接纳教师实践,支持技术技能人才进校园。为高职院校探索“固定岗+流动岗”的人事管理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教师素质是发挥课堂主渠道的关键因素,组建兼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专业分布合理的结构化教学团队是支撑“三教”改革的队伍保障。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畅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兼职双向流动渠道,“走出去”,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走进大中型企业生产一线,依托产业优化和技术升级持续推进教学能力提升。走进高水平院校和学术团体开展研学活动,提升理论水平。“请进来”,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教师。聘请高技能人才参与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能传承等工作。结构化教师团队建设的着力点是分工协作,在专业群内实施专业教研协作,实施校内带头人与行业带头人并行的双带头人模式。校内带头人组织团队教师开展专业研究、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标准研制等,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带领团队向企业流动,确保教师每年都有机会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学习,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大国工匠等将前沿技术技能、企业资源融入专业(群)建设,有效促进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专业教学。新职教法能够有效保障院校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为教师去企业实习提供了法律保障。其中第四十五条规定:产教融合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的岗位,接纳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教师实践。高职院校必须主动寻求合作伙伴,创新性的将法律规定探索实践成为典范案例。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对教师进行分类分方向培养,鼓励教师主动适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教学当中。

(二)基于任务驱动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教材是实施教育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工具和载体,为实现教材随着产业进步、技术升级动态实时更新,新职教法要求采用活页式教材装订形式。[1]因此,新职教法的落地实施为高职院校开发职教特色的新型活页式教材提供了保障。教材内容的设计体现以学习者为核心,围绕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秉持育训一体的理念,将岗位能力要求分解为素质、知识、能力目标,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关键操作技能融入教材,转化为模块化的教材内容与项目化的学习任务,每个学习模块包含若干学习任务,体现一线岗位的操作规范、流程和标准。让课程紧扣岗位实际,帮助学生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

实现教材向学材的转变,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对应岗位能力,既体现教学的灵活组织,又体现教学内容的有效选取,实现教材的动态更新。加强区域教研机构、不同高职院校教学骨干的交流研讨,优势互补,实现教材与时俱进、协同育人的功能,教材质量持续提升,教材越来越适应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越来越有利于技能养成与提升,越来越贴近行业企业生产一线。[6]

(三)瞄准技术技能培养翻转课堂,融合多元教法提升课堂活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改革是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得以实施的途径,教法改革是授课主体、学习者、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课堂教学要素的系统重组。新职教法有利于凝聚职业教育发展合力,为翻转课堂的教法改革提供更充分的实践机会。

翻转课堂教学内容,从教师讲解传授理论知识变革为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基于典型工作岗位核心能力培养,按照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逐级提高的原则分解任务。以能力本位为主线构建完整的职业知识框架,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工作情境中体验工作任务,模拟不同企业的不同岗位角色,从中体会岗位职能、适应业务流程。问题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技巧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持续改进教学方法。企业师傅、同校或跨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综合运用案例展示、分组研讨、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7]

翻转课堂师生关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变革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教师发挥教学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教”与“学”的先后次序,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求学转变,教师向知识的构建者、学习的合作者转变,教师与学生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信念,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实施分层次教学可以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升级改善教学环境有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打破传统教室的场地局限,创设真实工作情境,将企业的生产线搬进校园、打造学校工坊,营造校企协同育人氛围。

翻转课堂教学形式,从“课堂讲解+课后作业”变更为“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借助信息技术重塑教学形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数字化的教材资源提前预习课堂学习任务,将课堂教学前置。运用动画视频、虚拟仿真技术以及远程教学平台,提升教师智慧教学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教法改革最终启发学法改革,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学生根据学习内容与同学、教师进行充分交互以实现知识的扩展和创造。翻转课堂要求教师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指导和矫正,教学过程是“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过程。

总之,新职教法实施为高职院校深化“三教”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和法律保障,有利于高职院校在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教材、教法创新方面做出新的实践探索,有利于高职院校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对接、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8]为全面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猜你喜欢
教法院校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