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5T融合理论”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链多元培养模式研究

2023-11-09 12:16秦广久高永艳贾德芳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理论大学生能力

秦广久,高永艳,贾德芳,张 坡,岳 欣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1)

引言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好坏主要体现在就业创业能力的高低、创新创造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否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大学生作为就业重点群体,就业状况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关乎民族的未来。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留学归国学生增加等原因导致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23年更是突破1100万。但是,目前用人单位和学生“双选”的过程中,存在着“供不应需”“供不对需”甚至“供需不对等”的现象,用人单位招不到适合岗位的学生,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存在学生“所有”与用人单位“所需”不一致、不协调的结构性矛盾。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及高校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研究现状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学校和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主要从教育、实践、投入保障等三个途径进行了研究,其中教育途径提升主要包括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个方面。在教育途径提升方面,Ninggui(2022)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学的几个子系统进行教学改革,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融合了创业教育和专业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王雪飞(2020)认为高校应通过积极推进通识教育来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而健全大学生的个性品质[2]。从实践途径进行提升研究,Humei(2021)构想了实践、自学、自管的“三创”模式和“三维三层次”体系,积极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为应用型大学生提供了增强就业创业能力的思路[3];An Hengjie(2021)研究了高校创业人才培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受虚拟创业实践的影响,从改善就业创业外部环境、完善高校创业课程、完善师资队伍、开发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四个方面对高校虚拟创业实践教育提出建议[4];胡宝玲(2016)在提高创业能力的具体路径中,提出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长远规划,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5];谢芳(2017)指出要加强用人单位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在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又能为企业发掘有潜力的学生[6]。从投入保障进行提升研究,吕菊芳(2017)认为政府应从就业能力开发战略计划的实施、相关政策的制定、财政投入的增加这几个方面,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7]。

(二)高校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最终还是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创新创业、应用性人才培养两种模式进行了研究。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陈婧(2022)探讨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对传统教学提出的挑战和混合式教学条件下培养创新人才的策略[8];胡晓龙(2020)从胜任力视角出发,探究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在促进高校就业水平提高的同时,为高校学生提供促进自身创业发展的衡量依据并指明提升方向[9];王红艳(2017)提出地方高校应克服“双创”人才协同培养的困境,准确定位自身发展方向,积极利用“互联网+教育”等协同育人资源,深入探索协同培养“双创”人才的育人机制[10]。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面,赵静(2022)以浙江省特色原料药及制剂质量提升协同创新中心为例,探讨其资源整合、提升协同效应的做法,并提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11];吴凤彪(2018)以山西能源学院为例,针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出了“12445”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3344”实践教学体系,为国内同类院校快速发展应用型本科起到借鉴作用[12]。

关于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大多处于理论层面,在实践方面的研究还不够丰富,且多以单链条单维度去研究;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多将就业与创业二者分开,极少数学者通过“双创”协同理论概念性的去探究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但先前的研究也缺乏实践路径,没有形成完整且可操性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本文致力于探索出一种有效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链多元培养模式。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错位,缺乏系统性理论指导

就业创业能力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综合能力与核心能力,只有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体系才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明确的、可激发内在动力的成长理念。然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内容不够全面且课程方式亟待改进,这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不足,就业创业能力体系构建方面欠缺。大学生就业创业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创业是一种行为方式和职业选择,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更多选择就业的大学生立足就业岗位,发扬创业精神,与企业共同创业,实现理想抱负。大学生就业创业概念模糊、理念错位所导致“消极就业”与“盲目创业”。

(二)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聘难,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首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一般来说,高校在培养学生大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13],而用人单位需要的则是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佳、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其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应及时做出调整和完善,实际上高校很难及时地调整与跟进,存在一定的调整滞后现象。最后,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分布情况与社会对各专业毕业生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受时间跨度、个人选择、个人经历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在选择就读专业时,并不能完全以社会需求的岗位为导向。另外,随着社会发展,用人单位对各专业的需求不断产生新变化。这几重矛盾不断加深,导致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多元化需求之间存在错位,传统的就业创业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日渐增多的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多样化的用人需求。

(三)大学生个性化特征、多元化发展缺乏,内在发展动力不足

在相同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育资源的背景下,高校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统一生产的“标准件”,缺乏个性化的特征,缺乏多元化发展的能力,难以满足社会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在缺少有效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因缺乏奋斗目标与有效路径,内在发展动力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业、职业、事业的选择上多受困惑。

三、“1+5T融合理论”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聚焦青年、重视青年、培养青年,始终将青年和青年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对广大青年发表了一系列深情寄语,对新时代青年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1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做好青年工作,让青年更好地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和道路。“1+5T融合理论”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融合创新理论、创业理论、就业理论、竞赛理论和T型人才理论而形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激发自主创新潜能为目标。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5],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全国各高校重视创新人才的发掘与培养,整合基础设施,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平台,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高等学校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主战场[16],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依托新时代教学培养理念,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编制系统化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科技竞赛是搭建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桥梁,引导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在竞赛过程中,将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之间的团队沟通和协调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主动性。通过科技竞赛,将知识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T型人才。通过“1+5T融合理论”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四、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链多元培养路径

(一)构建一个体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PPD”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进行评估,按照一般性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导向,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PPD”评价体系(见图1)。该体系以学生的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过程性评价(Process assessment)和发展性评价(Development assessment)为一级指标。表现性评价通常是指学生运用在学校学习中掌握到的知识完成或者解决某些问题的外在表现,可以用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含组织与沟通能力表现、专业技术能力表现、写作与演讲能力表现、市场洞察能力表现四个二级指标。过程性评价是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价值进行构建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过程的重要性。主要包含项目选题过程、团队组建过程、产品研发过程、展示推广过程、商业转化过程等五个二级指标。发展性评价是指以发展性评价观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面对不同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方位、自主性发展。发展性评价主要包含创新创业意识、创新方法掌握、成长成才观念等多项二级指标。通过构建就业创业能力评价体系,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进行量化评价,能为类似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图1 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PPD”评价体系

(二)集成一种理论——“1+5T融合理论”

通过集成创新,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集成创新理论、创业理论、就业理论、竞赛理论和T型人才理论之精华,以竞赛活动为平台载体,将其互融互促,形成系统性的“1+5T融合理论”体系,克服了指导理论缺乏、分散、针对性差的缺点,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全链多元培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搭建一个平台——科学设计系列竞赛活动

选择一种载体、搭建一个平台,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贯穿、融合,实现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多元化培养,经过探索研究和实践证明,通过科学设计系列竞赛活动可以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竞赛活动涉及团队组建、工程选题、创新解题、计划组织、协调沟通、讲演展示和商业策划等全产业链的方方面面,不仅可以面向全产业链进行个性化、多元化“T型”人才培养,由于企业参与度非常高,此平台还是一个项目孵化、促进就业创业的双向交流平台。

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质量为目标,以各类竞赛为载体,搭建面向全产业链实战锻炼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高校师生与企业良性互动的桥梁,在人才培养的方法手段上有创新。从初步实践、认识提高、深入推广再实践、普及示范再认识,始终以竞赛为抓手,不断将竞赛的触角延伸,把学生、教师、工程师、企业家聚集在一起,把选题、研发、推广贯穿在一起,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交汇在一起,把就业渠道与创业平台整合在一起,把“政学研产用”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张立体网络,为学生搭建面向全产业链实战锻炼的平台,架起学校与企业在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全方位交流沟通的桥梁。

(四)设计九步流程——“9P”循环流程

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科技竞赛是一种以项目驱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的活动,在参加科技竞赛的过程中,通过指导教师的引导,以竞赛作品的形式展现实践成果,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通过科技竞赛,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成果转化,对新产品、新技术实施专利布局,进行专利保护,推动学生的创新热潮。科学的流程设计是研究成果有效实施的保障,形成以“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通过大赛平台(Platform)、在专家教师指导下(Proficient)、以项目运作的方式(Project)、进行产品孵化(Product)、注重专利战略(Patent)、发布展示成果(Publish)、带动更多团队推进大众创新、面向全产业链示范促进(Promote)”的“9P”流程。在理论体系、方法手段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实施“9P”流程(见图2),学生在见多识广、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潜力,专注于产业链的某一环,深入研究,从而发展成为“一专多能”的T型人才。

图2 “9P”循环流程

通过“构建一个体系、集成一种理论、搭建一个平台、实施九步流程”,使学生在相同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育资源的背景下,面向全产业链,实现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形成N条全产业链、多元化人才成长路径。这样能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缓解供需矛盾,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质量和创新创造水平。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看问题格局大,沟通协调能力好。

综上所述,以“1+5T融合理论”为指导,以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综合考量,根据社会需求,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PPD”评价体系;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通过“9P”循环流程,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多元化T型人才,构建了“1119N”(构建一个体系、集成一种理论、搭建一个平台、实施九步流程、形成N条全产业链多元化人才成长路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全链条、多元化”模式,探索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理论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