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霞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蒸汽机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此同时英国有了“日不落”的荣光;电力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让欧洲继续引领生产力前行的方向;而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则开启美国全球领先的时代。历史证明,哪个国家或地区接到了下一轮工业革命的接力棒,其在未来全球竞争中就能获得领跑者的位置。
非教无以立国,非学无以立身。国家向民众输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教育资源,个人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实践终身教育是面对新技术、新形势推动的“工业4.0”迅猛变革中国家与个人的不二之选[1]。
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下的新一轮“工业4.0”的变革,加快了实体经济数字化进程,涉及生产、生活、服务几乎所有的行业和领域,重构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新规范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岗位。社会劳动力技能需求有了深刻变化,劳动密集型的单一技能性传统岗位正逐步消亡[2]。
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4]。2021年,教育部发文提出针对专升本扩招,计划增量向职教本科、应用型本科倾斜,中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发展的快车道[5]。“十四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已有27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基础上,继续稳步推进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向高素质创新型提升[6]。
大力发展职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外在需求和职业教育内在品质提升的共同作用,同时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具备高品质就业前途的社会需求[7]。
在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下,越来越多网格化、数字化的高品质智慧社区给居民的生活、教育和养老模式上带来不少变革和创新。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陈子季司长在年度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将优势职业教育资源赋能社区建设,以解决群众职业技能持续提升的迫切需求。
诸多城市在进行智慧社区改造和升级中的城市之“智”和社区之“慧”,不仅要体现在智能软硬件的社区基建升级改造,还需关注社区新兴技术的产品运行和维护,以及社区内居民不断提升的就业岗位技能培训需求。
智慧城市中一个个智慧社区所产生的智能环境促进人们学习新技术意愿的增强,在职人员的职业技能持续提高的培训也存在巨大市场。职业教育走出校园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满足社会需求显得尤为重要。群众不仅在子女求学阶段选择职业院校,个人职业技能的持续提升,跨越“银发”数字鸿沟,实践终身教育依靠社区中最便利可得的职教资源,职业教育赋能社区教育是迎合时代发展新需求,也是职业教育完成品质提升服务社会的机遇所在。
“智”理有道、“慧”及民生的智慧社区,是中国城市智能治理中的一个个细胞。智慧社区从技术角度上理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高效信息技术智能管理系统;从治理目标上理解,社区之“智”是使人们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安全,达成“慧”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目的。
智慧社区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还需要老旧社区居民对技术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社区居民跨越新兴技术应用的数字鸿沟,才能降低沟通成本缩短智慧社区建设周期。
新一轮工业革命对数字化、智能化技能的迫切需求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国内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越发突出。新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稀缺,正困扰我国产业智能化升级和企业良性发展[8]。依托地方优势职教资源中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力职业技能持续提升培养体系,落实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培训常态化,加快职业教育培训改革,赋能企业的技能培训需求,全面促进提高劳动者岗位适应能力,缓解企业“技工荒”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
城市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优质劳动力的供给,群众的学习力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以谋生存求发展来到城市的外来务工者,如果没有适应时代需求的一技之长,现在很难在城市立足。开展外来务工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其岗位技能的提升,使其在日新月异的城市中获得接纳,是一个双赢策略。
截至2020年的统计数据,我国老年人口已达到2.64亿,占总人口18.7%。与欧美发达国家“边富边老”或“先富后老”的状态不同,我国在老龄社会全面到来之际,按照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也难以达到“富有”水平,即处于“未富先老”状态[9],国内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这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智慧养老服务社区老年人是智慧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养老是以居家为主要形式,妥善安置社区中的居家老年人,就抓住了我国养老的重点。智慧社区建设中所涉及的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不同的系统需要不同的软件和运维平台,银发“数字鸿沟”在智慧养老实践中越发明显,这需要线下有温度、成规模、成体系的现场工程师提供社区帮扶措施。
“学分银行”是将学习者通过自由的学习模式所取得的认证学分像货币那样存储在学分银行内,借鉴银行零存整取的储蓄特点,在达到一定标准后,能兑换相应的学历证书或非学历证明。国家学分银行是根据个人所选学习内容、在自由弹性的时间内,打破学习地点束缚,为群众实践终身教育打造的一种学习模式。
国家学分银行的学习模式自由灵活,学习认证结果具有权威性,有国家制度的保障,但缺乏校内有组织、同学间互助协作的优势。国家学分银行和智慧社区结合不仅能提升智慧社区的文化内涵,更能发挥出智慧社区线下组织优势,借助智慧社区的智能化全面数字连接的软硬件优势更好地促进社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社区学习氛围。(如图1)
图1 国家学分银行架起智慧社区教育立交桥
上海以社区学院、学校、学习点的三级学习网络,线上远程教学与线下互动及实训的混合式学习,构建了学校教育加社会教育的学习型社会[10]。早在2012年建成的上海学分银行是全国各省区市中第一家投入运行的学分银行,目前已经良好运行10余年。2022年底上海学分银行已为120多万群众,认证超过了9364.8万次学习成果[11]。在沪的各大院校基本上都参与了该学分银行的学分兑换及认证,具体兑换过程如图2所示。上海各区县社区学院内的课程和学习活动,也能经学分银行认证,作为市民获取学历证书的一种途径。(如图2)
图2 上海学分银行学历教育学分转换流程图
上海经验首先强调“同城同待遇”,外来务工者与本地市民享有一样便利的社区教育资源和平等的就业机会。另外,针对社区特点开设专门的教学点,如针对集中外来务工者对他们开展相关的城市紧缺岗位的职业技能社区培训,考核合格后,立即上岗就业。以社区为单位增加人民群众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投入,强化社区居民职业教育培训终身教育的常态化,保障资金稳定持续投入来提升社会劳动力技能。
从各方形势分析,从机遇挑战出发,当下人们群众迫切需求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相关的职业技能的提升。中高职院校内经过多年的积累拥有丰富的先进的优质职教资源,让这部分资源走出校园赋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无疑也是职业教育提升自身形象、服务社会的绝好时机。
智慧社区中软硬件的改造及现场运维,需要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现场工程师。国家发布了面向重点数字化、智能化领域紧缺技术岗位,职业教育培育现场工程师的专项计划,累计到2025年,不少于五百所职业院校、千家企业参与该计划,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
智慧社区的良好运维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及现场工程师,将智慧社区的这部分人才需求及岗位需求与职业教育中的岗位实习相结合,以制定规章制度的形式确立必定可以达成社区、学校、学生、企业多方共赢的局面。企业少投入专业运维人员,学校获得了稳定可靠的实习岗位及服务社区的好口碑,学生不仅锻炼了专业技能,也能在帮扶老年群众跨越数字鸿沟的民生一线中获得更多就业、创业机会。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与青岛市李沧区教体局签订建立李沧区社区教育学院分院的合作协议,政府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学院利用自身优质资源及地理区域优势深度参与学院周边社区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和跨越银发数字鸿沟的智慧助老终身教育等社区教育工作。通过李沧区教体局、驻区高校、街道社区的通力合作,为李沧居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生活质量提供了丰富的先进的学习课程、便利的学习场所和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好地满足了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更好地推进李沧区学习型城区的建设。“种子教师+种子志愿者”的培训团队开展调查研究,摸排李沧辖区各社区老年人总数和对智能技术培训有需求意愿的老年人,掌握老年人迫切需要学习掌握使用的技术应用难点问题,探索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环境和习惯的老年人在教学、培训方式等方面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切实解决老年人在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
青岛海尔打造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是青岛致力于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的核心技术平台,青岛海尔集团联手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等驻青高职院校,借助学院的师资及实训基地等优质资源在学院内设置技能培训班以“专题讲座+实训基地实训+结业证书”的方式实施技能培训考核认证,积极推广工业互联网技术。
国家发展不仅需要科学家,同样也需要大国工匠,科技进步不仅需要科研工作者,同样离不开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具有吸引力的优质职教是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职教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升职教形象,具体措施必须是深化人才制度改革,破除妨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从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全过程综合施策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打破技能人才职业生涯的“天花板”和“隐形门槛”,提升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才能让群众乐意选择“高技能高收入”的职业教育,这是提升职教生源质量的关键保障措施,这样会直接激发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基于智慧社区的建设,构建一个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学习型社会,也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社会教育形式,职业教育赋能智慧社区教育是提升国内劳动者素质、应对新形势新岗位技能需求的有效方法,也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