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常传奇》综艺节目中的表现和传承价值

2023-11-09 18:19汪家琪
百花 2023年8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汪家琪

摘 要:《非常传奇》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推出的一档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题材的大型文化传承体验类节目。节目第一季以舞台表演、明星体验、传承者诉说和名家解读四个环节,展示我国非遗文化的魅力,传播非遗传承精神,展现大国文化自信。节目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方面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价值,让观众切实感受非遗文化的精彩。

关键词:《非常传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价值

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愈突出,我们愈是能够感受到文化发展的必要性。近年来,在我国的各大传播媒介上,展现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基因的节目并不少见,“汉字”书写系列、“诗词”诵读系列、“书信”阅读系列、“戏曲”传唱系列等节目层出不穷。《非常传奇》作为一档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题材的文化体验类节目,成为我国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大力作。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在你亲手触摸的温度里生存绵延”为传达理念的《非常传奇》,邀请了文化学者于丹坐镇,为观众解读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符合中文国际频道“传承中华文明,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台湾地区媒体人寇乃馨参与提问和点评,彰显了节目沟通两岸以及海内外观众的情感目标导向;著名主持人鲁建作为嘉宾,参与非遗文化体验的过程,让观众身临其境;2017年春晚总策划甲丁的出席,让我们看到了非遗文化更多的传播可能。

一、非遗文化在节目中的表现

《非常传奇》节目以央视为依托,整合多方优势资源,从舞台呈现、明星参与体验、传承人亲身感悟和嘉宾的邀请等环节,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舞台呈现,彰显非遗魅力

非遗传承人带着非遗项目来到节目,愿望就是能够展示这些非遗文化,让观众看到它、关注它、喜爱它。节目组根据非遗项目的传播效果需要,会最大限度地提供舞美特效,以供观众欣赏。

没有特效,最简单的布景,一片瓦单便是中国古彩戏法的全部家当。在央视的舞台上,穆派古彩戏法第三代传人牟衍铭,携徒弟田学明为大家呈现了两段精彩的古彩戏法表演,在观众的惊呼和赞叹中尽显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杂技舞台剧《小桥流水人家》,讲述了郑和下西洋途中遭遇风浪袭击的故事,表现了大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旋转的紧张场面,在节目中适时利用舞台烟雾,配合灯光闪烁和屏幕上簌簌的雨水,更加突出建湖杂技的惊、奇、险,也让观众享受到了一场建湖杂技与音乐、舞蹈完美融合的视觉盛宴;传统四川戏剧与现代科技结合,让观众在一首歌的时间内大饱眼福,一次性观赏到变脸、顶灯、吐火、藏刀、褶子功等多种川剧绝活……此外,在节目中还涉及了达瓦孜、黄沙狮子、蹴鞠、漳州布袋木偶、彝族跳菜、八部合音、少林功夫、绛州古乐等八项表演。在表演过程中,节目组会根据表演者的服装、演出道具以及故事缘起、演变的时代等因素,做相应的布景和舞台设计,以达到非遗与表演融合的效果,营造一种和谐自然的氛围,给观众更强的代入感。

为了让观众全方位地理解非遗,了解每一项非遗的产生背景、历史,以及表演中的绝技、绝活,节目除了在屏幕的右方和下方注以相对应的文字解释,必要时,还会加以画外解说。节目以更加清晰明了的方法让观众融入其中,每一名观众就成为一个潜在的非遗传承者和传播者。

(二)明星体验,方知传承不易

我国每一项非遗文化都经过了上百甚至上千年的传承,外行人大多只是看热闹,感叹他们在舞台上的辉煌,殊不知这背后训练的艰辛。节目中的非遗文化体验环节,是让观众们和有一定身体条件和基础的名人明星共同参与,节目通过他们整个拜师学艺的过程,体现非遗传承的不易。

以传承450年之久的达瓦孜表演为例,这项非遗由吊环王子、奥运冠军陈一冰来体验和学习。对这项表演而言,学习者自身的天赋、平衡力和协调性都很重要,由此来看,吊环王子陈一冰是很好的体验人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除了每天练习在钢丝和软绳上行走,还需要强化自己的身体素质,做基本功练习,如跑步、踢腿、倒立、负重往返跑和俯卧撑。

名人体验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后,重新出现在观众面前,能够独立完成在舞台上的各种表演。这让我们感觉非遗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一个“门外汉”也可以学习的一项传统文化。虽然这是一个危险和艰辛的过程,但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一环节向那些对非遗项目感兴趣的观众揭开了神秘面纱,给那些不敢涉足的年轻人以信心,从而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

(三)传承者说,传达非遗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百年、千年之后还未消亡,需要我们去保护,从而让它们能够继续传承下去,重新“活起来”。

例如马头琴传承人、艺术大师齐·宝力高先生在本节目年度盛典上说到自己创作《万马奔腾》时的感悟,当他看到马把生命献给了主人,想到自己作为一个年轻力壮的中国人,说:“我一定要对得起我的国家,对得起我的民族,我一定要跟它一模一样。”当有人问他什么是艺术家时,他又说:“艺术家首先要有民族自尊,第二要有国家自尊,没有这两个自尊的话,不是艺术家。”这就是马头琴能够走出国门走到国际,马头琴文化在世界上占有至关重要地位的原因。“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我们对我们的民族,对我们的国家足够热爱、足够尊重时,别人才会高看我们的民族、国家和我们国家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就是带着这样的信念和精神不断向前发展的。

非遗精神是一种坚守。黄沙狮子传承人王曰友一生都在坚守中国自古以来的祥瑞气,守中国的阳气文化;布农族人明知“八部合音”是先人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创作的“祈祷小米丰收歌”,在如今的场景下已无用处,但是布农族人不论大人小孩,还是会一直坚持把祖先留下来的东西唱下去。

非遗精神也是一种创新。蹴鞠运动就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汉代时是军事训练的流行手段,到唐代逐渐趋向观赏,再到宋代形成组织,直到今天成为一种家喻户晓的足球运动;马头琴自成吉思汗时期以来,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中有些东西已经湮没于时代洪流,但是马头琴如今能有这般地位和成就,齐·宝力高先生對马头琴的改进功不可没,今天的马头琴艺术切实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四)名家解读,弘扬家国情怀

于丹教授坐镇解读,融会历史,贯通古今,深度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以传承人的情怀来弘扬非遗文化传承的家国情怀。台湾地区媒体人寇乃馨以一位普通观众的眼光,表达对这些非遗传承人表演的崇拜,感叹中华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从古彩戏法能看到中国人的情怀。古彩戏法中乐于向别人祝福的心理特点,自中国古代的戏曲舞台就已经开始了,热衷于为故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给悲怆的故事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古彩戏法也是这样,它在向所有人传递快乐的同时,也向人传递吉祥,就像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以红为吉,见鱼则吉,数双为吉,所有变幻莫测的后面都在给人传递幸福,这是中国人的情怀。一位从前脾气暴躁的非洲友人不远万里来中国学习武术,少林寺师父们耐心指导,教他和善。在少林寺里,他能学到“和”,学到“善”。文化学者于丹教授认为,中国少林寺的禅宗精神,是一种减法,将人的竞争之心和贪欲都减少。这种超脱的少林精神、中国精神,早已超越个人,超越小家,是一种更为浩荡辽阔的大国情怀。

二、节目对非遗传承价值的诠释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上早已携带着数不清的历史变迁痕迹,“在某一历史时期,在某一特定空间中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发现它们必定具有真的价值、善的价值、美的价值”[1]。

(一)历时性价值

从根源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集团或者个人的创造,面向该集团并世代流传,它反映了这个团体的期望,是代表这个团体文化和社会个性的恰当的表达形式”[2]。

布农族的八部合音、彝族的跳菜、绛州的鼓乐、川剧的变脸、黄沙的狮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最初时期都不是为了拿来表演的。比如布农族的八部合音,在最初是用来敬奉丰收之神的,取之于自然的山水虫鸣之声,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一步步成为一种表演艺术。它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认识这个民族宝贵的文化材料,与自然和谐发展,心中有神灵,胸中有敬仰,是这个民族通过八部合音向我们传达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这项八部合音非遗,是几代布农族人在长期生产经验中得来的,是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智慧。节目中,八部合音由八个布农族汉子共同合作演绎,这源于此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八部合音带动起来的。

黄沙狮子源于“小桥流水人家”的浙江,但无论是在师父的表演中,还是黄沙狮子“威风八面”旗帜的飘扬中,黄沙狮子向我们展示的都是狮子威武的一面,完全不似我们印象中的那般娇弱模样。正如节目中于丹教授向我们讲述的,舞狮最早生于北方,生于宫廷,只是在后来经由北方迁往南方,由宫廷流传至民间,来到浙江临海后成了“黄沙狮子”。非遗文化的每一次转向都必然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发生着紧密的关联。黄沙狮子爬上七层塔、九层塔甚至十三层塔,每个数字背后都是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反映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蕴。在节目中,在徒弟与师父关于五层塔和七层塔的争论中,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对表演的坚守,尽管这只是一场普通的表演,但师父认为一定要做到最好,完成最高水准的舞狮,这就是老一辈黄沙舞狮人的精神,也是黄沙狮子在今天仍能在舞台上生龙活虎、威风八面的灵魂和精髓所在。

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要经过时间的沉淀,经过多次重塑,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它身上所携带的历史痕迹、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是物质文化遗产所不能代替的。

(二)共时性价值

当我们从特定的时间、空间中看一件作品的价值时,“真善美”是一个必要的衡量标准。真善美可认定一件物品的科学性、和谐性和观赏性,从另一个意义上说真即是善、善即是美、美即是真,三者是相互融合的。

以中國古彩戏法为例,我们认为它是幻术,但是观看这项非遗表演之后,我们对它又是充满喜爱的,因为它用幻术或障眼法“变”出来的每一件物品都饱含着对观众的祝福。同时,这项表演又是质朴的,从舞台布景和道具上看它又很单调(只有一块瓦单),从传承者的口述上来讲,他是在与观众逗乐,并无实质性的价值。但是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这些传承人或者学徒们所做的表演是真实的,只是让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在揭密之后我们发现原来所有东西都是有道理的,这就是真;所有变出来的东西都饱含善意的祝福,这是他们的善;关于美,人各有异,人们可以不认同他呈现的舞台审美,但是从和谐的角度而言,它美得无可挑剔。

即便按照最普遍的对真善美的定义,也是真实、善意和可观赏性。达瓦孜表演者可以携带30公斤的铁棍在横跨大江大河的钢丝上行走1000多米,不虚妄、不自吹,都是扎实的训练让他如此有自信心。绛州鼓乐多种技法配合表演者舞动的身姿,是一场视听盛宴。八部合音向上天表达敬意,是一种大善。

三、结 语

《非常传奇》以真实可见、真实可感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一项项非遗,依托央视平台,面向海内外观众展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这些非遗艺术的出现,让我们见识了生命流淌过的艺术;传承人的述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人的传承之魂;透过体验员亲自触摸感受,让我们深刻明白了“诚心可鉴日月”。非遗文化传承千百年仍光辉依旧,上一代人已垂暮,下一代人需要继续书写传奇。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项目“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融合创新与实践研究”(SZUDHMS2022-1061);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数字化保护项目(0637-218102010786)。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 中芬民间文学联合考察及学术交流秘书处.中芬民间文学搜集保管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8.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