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焜 李家锋 鲍 强 卢 芳 吕中静 张 政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徐州市 221000
在口腔颌面部外科,颌骨囊肿是一种常见良性病变。颌骨囊肿病情初期症状不明显,囊肿呈无痛性持续增大,随疾病进展,将破坏周围骨质,可引起牙齿缺损或颌骨病理性骨折等继发病症,严重者可能引发局部感染和神经性症状[1]。临床上针对颌骨囊肿的治疗方式一般选用手术治疗,其中单纯刮治术应用最为广泛,但单纯刮治术存在刮治不彻底、颌骨邻近组织损伤较大等情况,所以可选择开窗减压术来减小囊腔内压力,也可选择在刮治术的基础上,行植骨术来修补颌骨囊肿术之后骨缺损的问题。但不同术式之间的疗效及预后效果仍缺乏对比研究数据支持。当前主要用Image J软件对曲面体层片中颌骨囊肿面积及密度等信息进行数据化分析,能精准评估颌骨囊肿术后疗效[2]。对此,本研究应用Image J软件回顾性分析单纯刮治术、颌骨囊肿刮治术+植骨修复骨缺损以及开窗减压术三种不同治疗手术方式的临床指标,比较三种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差异性。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022年10月1日我院本部收治的104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采用单纯诊刮术的A组(n=55)、采用诊刮术+植骨术的患者的B组(n=33),采用开窗减压术的患者的C组(n=16)。A组男35例,女20例;平均年龄(32.27±14.67)岁;平均囊肿直径(4.25±1.21)cm。B组男13例,女20例;平均年龄(33.88±17.54)岁;平均囊肿直径(4.32±1.07)cm。C组男12例,女4例;平均年龄(22.56±11.48)岁;平均囊肿直径(4.50±1.15)cm。三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根据临床病理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患者符合颌骨囊肿诊断标准(参考《口腔颌面外科学》[3]);(2)囊肿最小直径≥3.0cm,最大直径≤6.0cm;(3)患者意识清晰,依从性好,术前常规检查未见手术禁忌;(4)患者及家属了解具体情况,签署知情同意书;(5)具备手术适应证。排除标准:(1)患者伴发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等;(2)患者合并骨代谢异常系统疾病;(3)患者病理检查可能为恶性,后期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更改术式;(4)患者基础身体条件差或意识障碍等情况;(5)术前合并感染,术后可能继发感染。本研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3 方法
1.3.1 术前准备。完善术前检查,拍摄曲面体层片。对于囊肿范围的牙齿进行牙髓活力测试,对死髓牙和根尖处在囊腔范围内的牙齿均进行根管治疗处理。
1.3.2 手术方法。麻醉方式选取全身麻醉,并通过术前曲面体层片来确定囊肿大小及囊肿范围。
单纯刮治术:麻醉后调整患者姿势为仰卧位,消毒铺巾。在患者囊肿的唇侧骨质薄弱处齿龈边缘和前庭沟黏膜做一个梯形切口。充分显露囊肿区域,吸出囊液,将囊壁上的组织刮除。充分止血,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面,然后将一根碘仿凡士林纱条或皮片放置于骨腔内进行引流。对位缝合切口。手术后适当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每天都要注意用漱口水清洁口腔。将囊壁上刮除下来的病理组织送检。
刮治术+植骨术:前期的手术方式与单纯刮治术基本一致,在将囊腔刮除干净后根据囊腔体积大小植入适量骨粉(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人工骨),将适量的新鲜自体血与其充分混匀,然后植入,在缺损区域表面覆盖一层修剪好且大小合适的生物膜;复位周围组织,对创面进行无张力缝合。将术中刮除下来的组织进行病理学活检。
开窗减压术:全麻后将患者调整为仰卧位。消毒铺巾,并且进行口内消毒。术前利用曲面体层片对囊肿范围及薄弱处进行判断,选做相应切口。利用超声骨刀或骨凿开一个约1.5cm×1.5cm的骨窗,显露术区,吸取干净囊腔内容物,切取部分囊壁组织约1.0cm×1.5cm大小送去病理检查,其余囊壁无须刮除,以保证剩余囊壁功能。贯通口腔与囊腔,将其他囊壁与口腔囊壁对应缝合,取碘仿凡士林覆盖填塞于囊腔内窗口处引流。修整窗口骨缘,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术后每天使用漱口水清洁口腔,并适当使用一定剂量抗生素。术后1周后拆除窗口处的碘仿凡士林纱布,制作囊肿塞封闭窗口。
1.4 曲面体层片拍摄 专业医师指导,调整好相关的参数,然后开始拍摄曲面体层片。将其保存下来,并使用Image J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分析。
1.5 图像分析 囊肿面积改变值=囊肿术前面积-囊肿术后面积;囊肿面积变化率=囊肿面积改变值/术后至复诊时间。测量3次囊肿直径并取平均值。取与囊肿相近非病灶的同一区域灰度值为参考区灰度值,将其作为参考,并将其与患者拍摄的各时期颌骨囊肿曲面体层片灰度值来进行等比例矫正。
1.6 观察指标 术后进行随访6个月,记录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1个月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该量表得分为0~1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强烈。比较三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复发率差异。且通过Image J软件测量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曲面体层片资料,比较分析囊肿面积、囊肿面积变化率及灰度值的变化情况;测量3次术前及术后6个月颌骨囊肿直径,所有数据取平均值,记录并对比三组患者总临床有效率[5],囊腔直径缩小<50%(无效);囊腔直径缩小≥50%(有效);囊肿基本消失(显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1 疗效 术后6个月,三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χ2=6.231,P=0.044<0.05),其中A组低于B组、C组(P<0.05),B组与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疗效对比[n(%)]
2.2 手术指标 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1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手术时间比较,C组0.05);C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均低于A组、B组(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2.3 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 三组患者术后住院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复发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复发率比较[n(%)]
2.4 囊肿面积 术后1、3、6个月时,A组患者囊肿面积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B、C两组较术前均明显减小(P<0.05)。三组患者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3、6个月时囊肿面积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三组患者囊肿面积变化比较
术后1个月时,三组患者囊肿面积变化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3、6个月时三个组患者囊肿面积变化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A组患者囊肿面积变化率术后1、3、6个月时差异均不明显(P>0.05),B、C组患者囊肿面积变化率随术后时间增长而变大(P<0.05)。见表5。
表5 三组患者囊肿面积变化率比较月)
2.5 囊肿灰度值 三组患者术后1、3、6个月时囊肿灰度值与术前相比,B组均有所增高(P<0.05);A、C组差异变化不明显(P>0.05)。术前三组患者囊肿灰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时三组患者囊肿灰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三组患者囊肿灰度值变化比较
口腔颌面部是囊肿高发部位。早期无任何特殊临床表现,发展缓慢,可能发展为大面积占位性病变甚至使颌骨骨板变薄,甚至可能引发颌面部畸形[6]。
现临床使用较多的术式中,单纯诊刮术周期短,适合囊肿体积较小患者。而对于体积较大的颌骨囊肿患者,刮治后遗留的无效腔较大,腔内易积血,血凝块液化易感染,可通过植骨手术来处理缺损部位,以避免感染等问题[7]。而开窗减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适宜依从性较好的中大型囊肿患者。本研究三种手术均是在囊肿大小差距不明显的基础上进行的,以研究三种术式的疗效差异。据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开窗减压术的C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采用诊刮术+植骨术的B组和采用单纯诊刮术的A组。理论认为开窗减压术创口小,是一种微创的偏保守型治疗方案,对囊肿刺激小;且单纯诊刮术和诊刮术+植骨术都会造成较大切口,为了充分暴露术区需要进行翻瓣,且后续自体骨或人工骨的填充也需要一定时间,故认为C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复发率应低于A、B两组,但本研究结果未见其差异性,可能与样本数量较少有关。
Image J软件可以通过曲面体层片数据化定量分析颌骨囊肿面积和密度等信息,颌面外科中应用也较多[8]。据研究结果显示,B、C两组术后1、3、6个月随访时囊肿面积均较术前减小,而A组无显著变化;三组患者术后1个月时,C组囊肿面积小于B组和A组。术后3、6个月时,三组患者囊肿面积C组B组>A组。关于囊肿灰度值变化,B组术1、3、6个月时明显高于术前,且B组高于A组和C组。很可能是因为开窗减压术有利于囊肿周围成骨修复。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已成为大多数患者的首选,其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微小、能最大限度保留颌骨功能与外形等优势[9]。
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Image J软件,对颌骨囊肿病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手术方式对颌骨囊肿治疗均有一定效果,但相较于单纯诊刮术和诊刮术+植骨术,显然开窗减压术是一种微创、更安全、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更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