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薇薇,马 靖,斯萍萍
(绍兴市中医院·浙江 绍兴 312000)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一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亦是导致成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意外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发病后常遗留肢体偏瘫,导致一侧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与工作,甚至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2]。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为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现代医学常采用物理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等康复技术,虽能获得一定的疗效,但存在操作烦琐、耐受性差等缺点[3]。相关研究显示,穴位揿针、八段锦训练等传统中医疗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合并症,减少脑卒中后遗症,疗效突出且无明显不良反应[4-5]。笔者采用揿针疗法联合八段锦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收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21年2月—2022年10月绍兴市中医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采用Excel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36 例)和观察组(36 例)。对照组男性17 例,女性19 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66.31±7.79)岁;病程21~87 d,平均病程(47.22±18.47)d;偏瘫部位:左侧19 例,右侧17 例。观察组男性16 例,女性20 例;年龄42~76 岁,平均年龄(67.33±7.74)岁;病程23~89 d,平均病程(45.72±19.42)d;偏瘫部位:左侧21 例,右侧15 例。2 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6]中“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初次发病,单侧上下肢同时瘫痪,且处于卒中恢复期;3)Brunnstrom分期[7]为Ⅲ~Ⅴ 期,且NIHSS评分[8]>5分;4)患侧上肢和下肢肌力≥3 级,站立平衡≥2 级;5)认知理解能力正常,能配合完成量表测定;6)依从性良好,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脑出血引起偏瘫者;2)发病后曾行溶栓或取栓治疗者;3)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活动性癫痫者;4)先天肢体缺陷或畸形者;5)伴有肩周炎、腰突症或骨折等可引起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其他疾病者;6)存在视力或沟通障碍者;7)卒中病程超过6个月者;8)拟参加其他研究者。
2.1 治疗方法 2 组患者均予调脂稳斑、营养脑细胞、改善脑循环和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减重步态训练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等,均在康复师指导下完成;八段锦训练[9],包括:左右开弓似射雕、五劳七伤往后瞧和两手攀足固肾腰等动作,干预前先让患者观看八段锦教学视频,掌握八段锦功法特点和动作要领以及训练过程中注意事项,然后由八段锦培训人员,一对一指导患者,及时纠正患者错误的动作,训练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1 次/日,30 min/次,6 次/周,持续训练4 周。观察组加用揿针疗法,上肢取穴:曲池、内关、合谷、手三里,下肢取穴:足三里、丰隆、三阴交、阳陵泉;每次训练结束后,消毒局部皮肤,将一次性使用揿针埋于上述穴位,次日训练前取出,6次/周,共治疗4周。
2.2 疗效标准 参考相关文献[10],结合NIHSS评分变化,制定疗效评价标准。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0%;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少>45%,但<90%;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但≤45%;无变化:NIHSS评分减少或增加<18%;恶化:NIHSS评分增加≥18%。
2.3 观察指标 1)运动功能评分: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11]进行评估,分上肢(0~66分)和下肢(0~34分)两大部分,得分越高,则肢体运动功能越佳。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NIHSS评分量表[8]进行判定,分值范围0~42分,得分越高,则神经受损越严重。3)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12]进行评价,包括穿衣、进食等10个项目,分值范围0~100 分,得分越高,则日常生活能力越佳。4)平衡能力评分: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3]进行判定,包括从坐到站、转身向后看等14 个条目,分值范围0~56 分,分数越高,则平衡能力越好。5)姿势控制能力评分:采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14]进行评估,共有12 个项目,包括姿势维持和姿势变换两大部分,每个项目为0分(无法完成)~3分(无需协助完成),满分36分,得分越高,姿势控制能力越好。
3.1 2 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分)
3.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和MBI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和MBI评分比较分)
3.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BBS和PASS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BBS和PASS评分比较分)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该病死亡率、致残率高,以及并发症、后遗症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如何改善卒中后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使患者回归正常生活,是目前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缺血性脑卒中幸存者中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以肢体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偏瘫是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的后遗症,因脑卒中后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受损,锥体束传导到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通路被阻断,且患肢仍存在异常的电生理反馈通路,造成患肢骨骼肌力量下降,紧张性收缩功能缺失,机体姿势控制和运动协调能力下降[15]。缺血性脑卒中症状逐渐平稳之后,需根据脑功能丧失情况,制定规范的康复项目,以促进肢体、语言和吞咽等功能的恢复。
祖国医学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风”范畴,而偏瘫属于“偏枯”“筋病”等范畴。患者平素恣食肥甘,或纵欲过度,或起居不慎等,造成肝、肾亏虚,并产生风、痰、火、瘀等内生之邪,若内生之邪上犯头目,闭阻神窍,脑络不通,则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若内生之邪结聚于肢体经络,脉络痹阻,气血不畅,筋脉失养,则见肢体废用,半身不遂。治当调节脏腑功能,养血舒筋活络为主。本研究2组患者均采用八段锦功能锻炼。八段锦作为中国传统功法,通过调身、调息和调心的有氧运动模式,可增强神经兴奋性,促进本体感觉恢复,提高患者肢体肌力,恢复人体平衡功能,有助于重新建立运动模式[16]。中医学认为,八段锦练习可舒展全身筋骨,调理气血脏腑功能,促使经络气血通畅,通过“筋骨皮”与“精气神”有机结合,实现人体阴阳平衡和防病治病的目的。
揿针疗法属“浮针”范畴,是一种常用的中医外治法,因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等优点,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17]。本研究观察组加用穴位揿针,取穴曲池、合谷和手三里均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具有调和气血、通经利节和活络止痛等作用,常用治中风上肢不遂;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可调理阴阳,疏通气血;足三里为补益虚损之要穴,长于补益气血,亦可通经活络;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穴,长于健脾祛痰,可祛经络痰湿,与足三里合用,常用治下肢痿痹;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具有健脾理血、调肝补肾的作用;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长于舒筋活络,配曲池穴,常用治半身不遂。诸穴配伍,共奏舒筋活络、调和气血和通经利节之功。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FMA、MBI、BBS和PA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揿针疗法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平衡功能恢复,增强姿势控制能力,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