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民主政治发展规律,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并大力推进,民主价值和理念进一步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行总结,从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作出部署,中国的民主发展进入历史新时期。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在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一、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充分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安排和实践要求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促进人民广泛参与民主决策、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時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优势。
(一)政协协商是实现常态化的过程协商,而不是一次性的结果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这样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人民政协以实践协商民主为特征,以开展协商为主要工作,在长期的协商实践中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制度保障、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专业队伍,既有严格规范的会议协商体系,也有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和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灵活便捷的协商形式,有效保障了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同时,通过促进有序参与,把发扬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与汇聚共识、凝聚力量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寻求社会共识,全面体现了互动和共治的现代社会治理理念,生动诠释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人民民主真谛。
(二)政协协商是涵盖全方位的广泛协商,而不是少数人主导的精英民主
相对于代议制民主是由政治精英代替人民大众来作政治决策,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以广泛、多层、制度化为标志,真正涵盖了各领域、各界别、各层次、各方面。在参与主体上,具有联系面广、代表性强、包容性大的显著特点,能够通过各种协商议政活动广泛持久深入地推动维护和实现全体人民的利益。在协商内容上,政协协商是就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个方面的,能够广泛听取和反映各领域、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能够拓宽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渠道,能够有效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民主政治需求。
(三)政协协商是秉持相互尊重的平等协商,而不是阶层群体的利益博弈
政协民主协商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充分协商和互动讨论,能够在协商中寻求共同利益、找到最大公约数,有效避免党派政治对抗和社会长期内耗。在目标追求上,政协协商以“求同”和“成事”为导向,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能够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在协商过程中,政协协商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着力建立健全包容、平等的协商讨论机制,促进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为在广泛的社会层面上形成理性认知提供有效路径,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展,夯实国家治理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省域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着力重点
近年来,省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省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紧扣协商专责主业创建品牌、搭建平台、畅通渠道,聚焦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围绕省委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决策部署,持续深化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和协商民主省域实践,充分彰显人民政协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鲜明特色和制度优势。
(一)以构建多层级、常态化的协商议政平台为重点,扩大有序政治参与
协商形式是开展政协协商的依托和载体,来自于协商实践,服务于协商内容。丰富多样、灵活经常的协商形式,要跟得上新时代的步伐、跟得上履职的要求、跟得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省各级政协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打造了从会场到现场,从线下到线上,从集中到分散,从综合到专题,有特色、便操作、实效好的协商平台、议政载体,使协商更加广泛多层地开展、更为灵活经常地进行。一方面,坚持和完善已有协商形式。发挥政协全体会议这一协商履职最高形式的作用,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健全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对党委中心工作和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部署进行协商;规范专题协商会,对各方关注、比较宏观的问题进行协商;完善协商座谈会,对专业性、针对性强的问题进行协商;推进提案办理全程协商,在全省推行党委、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领办重点提案,带动了提案办理工作整体质量的提升。有序开展对口协商和界别协商,围绕相关领域、行业问题进行协商。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的协商形式。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适应信息化要求,开展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省政协近两年来的年度协商计划中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的占比近60%,社会反响良好。探索政协协商同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新形式,在全省县级政协建设“有事好商量”协商平台,一些市县政协创设了“鹰城协商”“政协遨你来商量”“相约星期三、民情大家谈”“协商议事室”等特色载体,拓展了基层群众参与政协协商渠道,把各方面人员有序参与纳入整个基层治理的架构之中。
(二)以做强省域政协协商民主制度支撑为重点,推动形成完整的民主参与实践
加强协商制度建设,是推动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必然要求,是抓好政协协商工作的“牛鼻子”。全省各级政协从协商的议题征集、程序设计、规则制定、氛围营造、成果运用等各个环节入手,努力探索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管用有效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政协协商的质量和水平。一是规范选题机制。建立规范的协商议题提出机制,由政协办公厅(室)在广泛征求政协参加单位、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年度协商计划草案,党委办公厅(室)会同政府办公厅(室)、政协办公厅(室)修改完善年度协商计划草案,经政协党组会议、主席会议审议后,报党委常委会会议确定。这一议题确定机制,在突出党委主导的同时,也体现了协商的互动性、意见的广泛性,使政协协商更加聚焦精准。二是健全协商程序。针对不同协商内容、协商主体,在协商形式、组织方式、成果使用等方面,区别设置运作程序,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操性。比如,省政协先后修订了主席会议工作规则、常委会工作规则、协商工作规则,制定了专题协商会和月协商座谈会实施办法、加强和改进调研视察考察工作办法、协商成果办理规程等,促进了政协协商工作的开展。指导省辖市政协建立“多方商研确定课题、邀请高层专家培训、领导带队调研考察、召开会议专题协商、协商成果报送党委政府、跟踪督导成果转化”六步工作法,构建了协商履职工作闭环。三是突出质量导向。制定《进一步提高协商议政质量的意见》和《协商议政质量评价工作办法》,通过设置具体、量化的评价标准和计分办法,逐步建立一套能评价、能考核的科学指标体系,将质量评价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发挥对协商活动组织、对委员议政建言的导向作用。
(三)以推动协商成果转化落实为重点,把政协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打通协商“最后一公里”,使协商议政成果有效转化运用,才能彰显政协协商的价值。全省各级政协组织以建议案、协商专报等形式将重要的意见建议报送黨委政府,将协商中发现的问题以提案、信息、视察调研报告等形式持续反映,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加强跟踪落实,积极推动协商成果转化运用,很好助推了党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助推了党政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助推了民生改善,以高质量协商推动高质量发展。比如,十二届省政协以来,围绕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乡村全面振兴、打造人才高地、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等全局性重点工作,以建议案、协商专报、视察调研报告等形式报送协商成果,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许多好的对策建议进入决策程序、得到转化落实,有效确保了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协商就跟进到哪里、智慧和共识就凝聚到哪里。
三、关于健全人民政协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参与实践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参与实践的法律保障
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职能效力目前还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协商职能和制度安排的效力发挥。要进一步明确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法律地位,提升政协活动的制度效力,推进全社会协商民主体系法治化的全面发展。
(二)完善参与实践的主体构成
在政协委员的构成上,适当增加基层群众、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网络意见人士比例。在考虑不同群体代表比例和同一群体内部政协委员的酝酿时,防止以学历、工作、职务等因素,把一些普通群众过滤掉,推动更多基层群众从被代言变成能发言。要及时跟进时代步伐,积极吸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新业态人员和网络意见人士加入委员队伍,保证政协委员队伍的广泛代表性。
(三)拓展参与实践的开放渠道
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开展协商工作既是收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过程,也是保障民意表达的有效渠道,要注重增强政协协商工作和载体平台的开放度。从理论上而言,政协所有的协商流程和履职活动都应该对民众开放。实际工作中,受条件因素制约,全面开放协商工作和履职的载体平台尚不能完全做到,但应考虑从制度细节上作出一些改进。比如,在遵守法制、有序参与的前提下,允许群众提出申请、列席协商会议的制度化安排,并在协商流程中设置专题环节,允许群众代表提出看法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