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军
信阳种茶历史悠久,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始于战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魏晋,兴于唐,盛于宋,衰于明清。1936年汉口洪兴印书馆出版的《重修信阳县志》记载:“大茶沟、中茶沟、小茶沟在五斗峰之北,皆明产茶地,尚有遗株。”这是史志中唯一的有关信阳明代产茶的记载,还散见于少量明代茶诗。《重修信阳县志》食货志三还给出了明代信阳茶衰落、仅存遗株的原因:“明末因茶税过重,又遭匪劫,遂斩伐殆尽。”
明清两代诗词中的信阳茶多与寺庙有关,仅供寺僧自用,产量自然十分有限。直至清末,受戊戌变法影响,信阳有识之士也开始实业救国,蔡竹贤、甘以敬、刘墨香、王子谟等便是其中代表。《重修信阳县志》中写道:“清季邑人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先后成立者有元贞、广益、裕申、宏济(今名车云)、博厚、森森(今名万寿)、龙潭、广生等八社。”这便是关于信阳“八大茶社”的最初记载。
信阳专区信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征集组整理的《信阳毛尖概述》讲述了“八大茶社”之首元贞茶社的创始经过。信阳县李家寨人甘以敬,字周原,清末秀才。青年时期,甘以敬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加入同盟会,并向绅商和知识分子鼓吹振兴实业,在信阳开办过银矿、铁矿和煤矿,又办印刷、兴学校、开书店、卖西药,但均未成功,几乎变卖所有家产。1902年,他开始从事荒山开发,种植茶树、油桐、油茶、桑、麻,尤其是对种茶非常上心。1909年前后,他找同为秀才的亲戚、信阳商会会长王子谟,同盟会会员刘墨香和地主彭清阁等商量开山种茶,决定召股集资,成立“元贞茶社”,选址震雷山北麓经营种植。元贞茶社成为信阳有史以来第一个生产茶叶的组织。刘墨香的后裔刘开造在20世纪80年代初也曾著文回忆信阳茶山、茶社初创情况——“甘以敬、刘墨香与双林寺住持廉泉,秀才王子谟,绅士虞紫鸾、周佩鱼、彭清阁(字包文)议定开山种茶,召股集资(一股五串铜钱、千文一串、八百文合银洋一元),首创信阳八大茶社之一的‘元贞茶社。”由于初次试办缺乏经验,加上茶叶销路没打开,虽然生产了几百斤茶叶,除分送各股东和亲朋外,其余都被积压。他们第一次办社尝试以失败告终。
刘开造对兴建茶社先辈们的事迹很感兴趣,比较了解元贞、广益、裕申等茶社的创建情况。最为难得的是,他记下了甘以敬、王子谟等人以“咏茶”为题的五首茶诗,从中可见茶社初创的时代背景和创业者的心路历程。这五首诗分别为:
一
甘以敬
民以食为天,茶与饭相关。
开彼南亩地,劈之东隅山。
请来湘楚师,富我豫申园。
知礼非饥人,立信岂赖天。
荷助暮色里,笑坏一群“仙”!
二
刘墨香
开门七事殿称茶,强国足信当务它。
身赢病由在何处?腹枵体裸尚绩麻。
三
王子谟
漫野童童树一科,富庶从来靠自革。
唐时著书传陆羽,宋人提名有东坡。
南山追溯到明代,北地移来自湘河。
吾豫丘岗皆垦种,遍地福音遍地歌。
四
周佩鱼
童童荒岭广种茶,三年有成遍地花。
金针银毫称上品,青蚨翩翩入吾家。
五
虞紫鸾
童山峻岭皆劈开,移来青茶精心栽。
饭后品评醇馨味,年年可招粉香来。
甘以敬的诗体现出他致力实业报国的决心。虽多次创业失败,但他并未丧失斗志,最终选定以开山种茶为奋斗方向。在他和刘墨香的影响和带动下,双林寺的住持廉泉、地主彭清阁、士绅周佩鱼、虞紫鸾等都加入股份制茶社。他们以“元贞”为茶社命名,意在创始和坚定,尤见早期信阳茶人创业的决心。他们在甘以敬的出生地甘家冲甘家大垮小孙家冲开山种茶,希望实现实业救国理想。刘开造还在文中解释了甘以敬最后两句诗的意思,“因甘周原先生种茶、开矿、栽桑卖了田地,时人讥他‘甘竹杆,他借解缙诗——跌倒解学士,笑坏一群‘牛而讥之”。甘以敬创建元贞茶社失利后并未气馁,于1910年又邀集陈一轩、王选青、陈相廷等人创办“宏济茶社”,选址车云山,由陈一轩担任社长,后更名“车云山茶社”。次年,又在甘家冲小孙家冲创办“裕申茶社”,到1919年,广益、万寿、龙潭、广生、博厚茶社相继建立,种植规模总计40万窝、390多亩,年产量达万斤以上。正如《重修信阳县志》中所说:
“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以下,将来成绩可立而待也。”王幼侨在《河南方舆人文志略》中说:“信阳所产绿茶,味含芳香,推销各地,颇受欢迎。”甘以敬饱读诗书,生前只留下一张照片,其子甘其伟在照片背后亲笔记录了他的死因:“十四祖庆绵公,因二次革命受累,避难上海苏州等地,在苏州大姐家受病,即登车至沪,遂入天津路红十字医院,月余于民国三年甲寅冬月初五日病逝,授青于数日后,由北京来同议,葬于上海沪宁车站长老会馆,铁路车站不远。”甘以敬病逝上海时年仅51岁。
刘墨香,生卒年不详,东双河人,与甘以敬等人一起创办元贞茶社,后又参与广益茶社的创办。他的咏茶诗同样表达了实业救国的思想,指出国家积贫积弱的原因所在,并鼓励有识之士走上实业救国强国的道路——比如种茶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作为信阳商会会长,王子谟受甘以敬的影响很深,他的咏茶诗点出信阳茶曾经的辉煌历史——唐代茶圣陸羽所著《茶经》中就有关于信阳茶的记载,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点评信阳茶“淮南茶,信阳第一”。诗中“南山”所指为《重修信阳县志》中所说的“大茶沟、中茶沟、小茶沟”。据《信阳毛尖概述》载,“至今在李家寨三条茶沟内尚存明末九十株茶树”。现仅鸡公山东侧大茶沟内有少量的茶树遗株。“北地”即震雷山,也说是从湖南引种的茶树。王子谟还在诗中乐观地展望,如果河南省内的丘岗都能种茶,必然前程似锦。
周佩鱼家住后来的平桥镇雷山村笔架山麓,位于元贞和广益茶社之间,他在春季采茶、秋季管理茶园忙碌之余,还不忘咏茶遣怀。他的咏茶诗中的“青蚨”指金钱。当年震雷山茶花满园,长势喜人。春季采摘的茶叶形似金针银亳,堪称上品,让他对茶社的发展前景充满自信。这也说明咏茶的时间是茶社创办后的第三年,即1906年。当时采茶曾流行过“戴花粉的青年妇女越采越发”,虞紫鸾的咏茶诗从这个侧面记录下当时采茶的情景和茶叶喜人的长势。
这五首咏茶诗都是古风体,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新中国成立前信阳茶诗中少有的以茶为题的旧体诗,也是研究信阳茶最为生动的史料。信阳八大茶社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份沉甸甸的金字招牌。随着“八大茶社”的建立,沉寂数百年的信阳茶文化快速复兴。时至今日,人们还念念不忘“八大茶社”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