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悔——追忆我的三年援疆工作

2023-11-08 19:34徐慧前
协商论坛 2023年3期
关键词:援疆兵团新疆

烽燧、古道,山高路长,

雪莲、红柳,瓜果飘香,

戈壁、胡杨,风雨脊梁,

连队、毡房,心驰神往……

三年天山水,一生援疆情。2016年12月至2020年1月,根据省委统一安排,我在河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任副总指挥,新疆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党委常委、副书记、副师长。

三年多时间,我肩负着省委的信任和一亿多中原人民的重托,面对新疆和兵团人民的期待,身体力行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这块辽阔的土地洒下了汗水、收获了成果。

新疆,成为我人生历程中激情燃烧、难以忘却的记忆。

赴任——走进新疆

2016年12月的一天,飞机降落在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云停、风止,我走进了一个天空静蓝、银装素裹的静美世界。

转乘开往哈密的动车,近6个小时的车程,却不是那静美的模样,云层压得很低,四望戈壁茫茫。我的心情也从最初的兴奋、激动,慢慢变得压抑、迷茫。全新的世界、全新的工作,我能干什么,我要怎么干,才能不枉这背井离乡、才能不负这使命荣光?

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近新疆、走进新疆——

新疆,是个美丽的地方。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绚烂的民族风情,大漠风光、雪域高原、日新月异的垦区新貌。

新疆,是个苦寒的地方。“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昼夜温差大,季节温差更大,气候恶劣、水质粗硬、空气干燥、紫外线强,食宿等生活条件与内地有很大反差,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每天排队吃饭,自己洗碗、洗衣、整理内务……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面对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环境和迥然不同的生活习惯,孤独、苍凉,无奈、无助。我住的援疆公寓就在兰新铁路不远处,是幢27层的楼房。我常常站在28楼平台上边看、边想,远处是常年不化的天山积雪,眼下是呼啸而过的列车,一远一近、一静一动,那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潮澎湃亦五味杂陈。每当冒着白烟的列车从东而来,心想,这可能是来自郑州的中欧班列吧,满心满眼都是对家乡的想念和牵挂。

新疆,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在新时代治疆方略指引下,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书写时代篇章。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新疆以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资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古丝绸之路变成了通途大道,汽笛长鸣取代了驼铃声声,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绽放出生机勃发、活力四射的崭新姿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感受不一样人生风景的同时,我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新疆是我国地域面积最大的省份、西北边陲的天然屏障,也是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主战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我所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地处新疆东部,是个具有光荣历史的部队,前身是随王震将军进疆的六军十六师、延安时期的教导队,“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扎根东天山”是其真实写照。作为援疆干部,参与建设这片热土的生动实践,我深感使命光荣。

肩负责任使命,我想到了左宗棠。来到哈密,我就去左公祠拜谒左公。然而循着地图的指示,出现在眼前的却是一片废墟,我心里陡然生出空落落的遗憾。这个为新疆作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我们铭记追忆的民族英雄的历史遗存,怎么能消失了呢?!自那一刻,建議重修左公祠的想法也烙在我的心上。可由于诸多原因,直至离疆,仍未有实质性推进,这也成了一个未了的心愿。

只是,左公永远未曾离开我的心上。十九世纪下半叶,左公在经历了激烈的海防塞防之争后来到西北,面对千里赤土、满目疮痍,命湖湘子弟广种榆柳,改善生态、造福后人,人们将这些柳树称为“左公柳”。自古河西种树最为艰难,可在左公倡导督促下,竟然形成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

柳树是一种易活好栽的树种,但又不像松柏那样耐年头。于是对左公柳的保护、补栽,成了官民共同的责任,一半是为了保护生态,一半是为了延续左公精神。左公本只有平乱之命,并无建设之责,但儒家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让他不仅抬棺西进、收复失地,更能整振颓政、抚恤民生,更推动了新疆建省。

在当年的平叛大军中,以河南人为主的“嵩武军”是其主力之一。他们原是镇压捻军的军队,剿灭捻军之后,追随左公出兵,为收复新疆立下了汗马功劳。

受左公和“嵩武军”的影响,我得到了启示、看到了方向,更感到了援疆干部沉甸甸的责任。

我戴上乡亲们赠送的奇曼花帽,走进铺满斯尔马克彩毯的毡房,与边疆人民共饮一壶茶、同吃一块馕:我穿梭在硕果累累的红枣林,站在“八月新疆见雪原”的万亩棉田,与当地干部凝心谋发展、携手话桑麻……

结亲——融入新疆

结亲,是援疆干部深入群众、融入新疆的重要举措。

我的结亲户是天山以北红山农场八连的哈萨克族贫困职工毛提汉·大白扫堂,距离哈密150公里。毛提汉·大白扫堂一家五口,夫妻两人和三个女儿。他们没有产业,也没有牧场,平时靠一辆大货车维持生计,经营状况不好,生活常常难以为继。

过一两个月,我就翻越天山去他们家住上几天。每次去,一家人都很高兴。可是每次去,几乎都是新的地方。因为没钱买房,他们租房居住,经常搬家。两口子汉语很差,交流困难,最初见到他们时我能听懂的内容,就是感谢党的政策好、现在的生活好,几乎感受不到他们的贫困与窘迫。大概是因为思想认识、生活习惯或者标准不同,看到他们的状况,总感觉对于脱贫致富我比他们还要迫切、还要上心。

每次过去,我都会带一些生活用品,买一些他们喜欢喝的砖茶,一起商量增加收入的办法,并为他们申请廉租房,帮助孩子们升学就业。毛提汉·大白扫堂的大女儿在县城打零工;二女儿由我介绍到红山小学餐厅上班,孩子很珍惜也很上进,后来考取了连队干部;三女儿考上了伊犁师范学院,我经常会力所能及地给予她经济上的帮助,希望她以后能够让更多新疆的孩子们沐浴知识的甘霖。

结亲真的是融入当地的好方式。援疆干部们常常三五结伴,到各自结亲户家里去,彼此间也互相串门、互相帮助,这里已然是援疆干部的第二故乡。

时隔多日,那一幕幕动人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巴郎子上次考试成绩不错,喜欢足球,这次专程送来足球,鼓励他好好锻炼,长大了为祖国增光添彩。

淳朴善良的塞依提汗·哈里老人,在我们饭后付伙食费时急眼了,说“你们抛家舍业来援助我们,收钱我就没脸了,我不要钱,我要脸!”

老党员肯机巴依,每一次都拉着我们,深情地感谢党的恩情,告诉我们:想不到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也住进了楼房。

最让人难忘的,是苏海图之行。

苏海图,蒙古语“一片汪洋”的意思,是位于巴里坤境内中蒙边境线的一处冬季牧场,隶属红山农场,面积100多平方公里。

一次,我和几位参加“民族团结结亲周”活动的同志决定用一整天的时间,前往苏海图牧场了解冬季戍边情况。

对于这一边境牧场,我有一种神秘感,也有一丝恐惧感。事先听当地人说,那里路途不远,但路况极差,极易爆胎,条件艰苦,信号全無。如果运气好,可看到成群的北山羊、盘羊。

在新疆,有“吐鲁番的热、巴里坤的冷”之说。早上九点左右离开县城时,天边才刚有一丝亮光。我们一行三辆车从红山农场出发时是-19℃,翻过一座山到三塘湖盆地时,车外温度已降到-29℃,尽管车内空调开到32qC,大家仍感觉寒冷。一路小心翼翼,基本保持在50码左右的速度,我们的心也始终绷着,几乎没有一刻放松。

途中,我看到了杨虎城的女儿一杨拯陆的塑像,心灵又一次被震撼。塑像肩挎地质包,手握图纸和地质锤,是一个昂首阔步的地质工作者形象。杨拯陆毕业于西北大学石油地质系,作为将门之后,她毅然放弃留在西安的优越条件,来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1958年9月,原本打算举行婚礼的她为完成三塘湖地区普查任务,推迟婚期带队勘测,不幸遭遇强寒流风暴,年轻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22岁。1982年,中国地质学会把她勘察的三塘湖盆地的一个含油地质构造命名为“拯陆背斜”。她的故事在新疆和石油地质系统广为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越往前行,路况越差。在一片贫瘠的群山之间,除了偶见红柳和骆驼草,其他什么都没有,只有看到小鸟飞过,才感觉到生命的存在。难怪有人说,苏海图是一个来过一次不愿来第二次的地方。

经过近一天的颠簸,一座三层小楼出现在面前,一旁是座毡房,苏海图牧场到了。哨所是才建的,可住十几位民兵,旁边的毡房住着牧民毛尔班·埃思普根一家。

在这里,我听到宝汗老汉一家默默坚守,无私无怨地书写军垦人赤诚爱国情怀的故事。宝汗·埃恩赛根一家三十年如一日在荒无人烟的山沟里放牧巡边,这段边防线是中蒙边防线中最艰苦最险要的地段之一,很多地方远离界碑,极易造成人畜越境,他们就堆起石头当作“界碑”,宝汗老汉没文化,每堆起一座界碑,就在上面刻个“中”字。

宝汗老人退休后,他的儿子又在父亲刻的“中”字后面补上“国”字。“中国”,刻在每一个军垦人的心里,那一个个刻着“中国”的界碑,续写着军垦人厚重的爱国情怀。

毛尔班的毡房是一个典型的哈萨克族毡房,不到20平方米,是他们一家三代居住的地方。和宝汗老人一样,他们每天一早出去放羊、傍晚回来,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守护着边防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放牧就是巡逻,种地就是站岗”。在内地,我们感受不到和平环境的来之不易,到这里才切身感受到,这么多战士和农牧民为我们站岗放哨,才有内地和平稳定的环境。

冬日的阳光明媚耀眼,边界的山峦起伏有致。微风里,我们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升起了国旗。在毛尔班的毡房里吃了一顿地地道道的手抓肉,配上烤得金黄的馕、扎不拉克条,虽然条件简陋,但大家都感到味道鲜美,享受了一顿十分难忘的边界午餐。

履责——建设新疆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辽阔;不参与援疆,体会不到党治疆方略的英明。

从2010年至今,中央先后召开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2020年9月,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系统提出了“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新时代治疆方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援疆省市要加强同新疆协调配合,长期坚持对口援疆,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三年援疆工作,我和广大援疆干部、当地干部群众一道,为新疆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

稳定是治疆之基,着力干好打基础的活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只有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才无可乘之机。我们把提升维稳能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援疆工作的基础工程,积极参与维稳值班与维稳演习。我经常不打招呼前去所联系的重点连队火箭农场一连,调研维稳和社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与当地同志一道研究并提出对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从“住村里”到“住家里”再到“住进群众心里”,一座座“连心桥”如彩虹般飞架天山南北,激发出携手并进的强大正能量,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生是建疆之本,着力干好惠民生的活儿。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从群众最期盼、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人手,加快发展各项民生事业,创新实施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套档案、一抓到底的“六个一”跟踪服务机制,将80%以上的援疆资金投入民生领域,大力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旅游等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创新开展上海河南商会、新疆河南商会等社会组织援疆活动,帮助解决医疗、就业、廉租房等实际问题,努力把“短板”补起来,把“底线”兜起来。在完成计划内项目基础上,时任省委书记王国生、省长陈润儿分别率团专程前往,新增3亿多元资金支持哈密市和十三师计划外项目,占河南省“十三五”援疆资金总量的近12%,是19个援疆省份中增加最多的省份之一。

发展是兴疆之要,着力干好促发展的活儿。我大学学的是经济专业,对经济工作比较熟悉。援疆工作中,紧紧抓住产业援疆这个重点,积极搭建产业合作平台,组织协助十三师各团场赴内地推介产业、参加投洽会,促进河南省11个省辖市和8个团场开展产业合作,与郑州陆港、河南能化、河南镁业等成功签署一批合作协议。抓住兵团深化改革和向南发展两大重点,牵头组织中国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厅与十三师合作,就兵团农业取消“五统一”后,在保持现代农业优势与组织结构有效结合上,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协调组织援疆干部和河南企业家到南疆考察、投资,助推向南发展工作,做法在《兵团日报》刊发推广。

有一件事令我记忆尤为深刻。2018年5月,在一次调研时,我发现投资数十亿的兵团重点项目中两台60万千瓦机组工程已经停工,而兵团层面领导认为是正常推进状态。如此精密的设备,整天风吹日晒,夏天将至,戈壁滩上的温度将近50度,几经寒暑设备就报废了。面对这种状况,我心里都是疼的。停工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可大家都不愿捅破这层窗户紙。我也很矛盾,如实向上汇报,肯定会得罪人;听之任之,可自己心里这个坎怎么也过不去。这已经不是责任心的问题,经受的是良心的拷问。几经考虑,我写信给兵团的孙金龙政委反映情况并提出建议,很快得到了批示,避免了国家损失,取得了良好效果。

文化是固疆之魂,务必着力干好兴文化的活儿。利用河南文化大省优势,积极落实“文化润疆”方略,在文化研究、合作、传播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实施军垦博物馆二期项目建设,30集电视剧《花开的季节》在中央台播出,豫剧《焦裕禄》《村官李天成》、话剧《红旗渠》等一大批经典剧目相继亮相哈密和十三师,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

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单位宣讲新疆形势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组织大批志愿者进疆,协调河南城建学院、安阳幼师等学校组团帮扶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创设幼教、汽车维修、电梯维护等市场急需专业,协调引进湘疆云公司等六家企业入驻学校实施校企共建,在校生由原来的几百人提高到2000多人,走出了一条产业援疆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成为兵团先进、援疆品牌,受到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充分肯定。

要说我最难忘的场景,还是《兵团颂》开演。2019年11月30日,兵团文艺精品工程项目——大型情景交响合唱在十三师成功试演。这是由兵团党委宣传部、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兵团十三师和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历时4年,共同打造的一部大型文艺作品。曾几何时,这个被列入豫新合作的重点文化项目,因为资金、制作等原因一度被搁置。重新启动项目面临大量工作,更意味着责任和风险。但就是因为责任使然,加之对文化的情有独钟,我顶着多方压力和困难,深入研判、多方协调,并担任总策划做好场内外统筹工作,最终促成了《兵团颂》华丽亮相。演出现场,观众时而情绪高涨、掌声阵阵,时而心潮澎湃、热泪盈眶。那一刻,我感受到艺术穿透人心的力量。这次汇报演出,距离离开新疆仅剩一个月时间,当时,我正在紧锣密鼓地总结、交接工作。我常想,《兵团颂》就算是我向援疆工作交出的最后一份履职答卷吧。

牵挂——难忘新疆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磨的是意志;在寂寞的履职中修行,修的是初心。

记得刚刚接到援疆的消息,身边的朋友关心地问我:“你犯错误了?”在他们眼里,援疆也许就是“发配”吧;也有人羡慕,觉得这是积累“政治资本”。对此,我未置可否。在我的观念里,只要工作需要,在哪里都一样;无论前路如何,服从组织安排是最基本的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胡杨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与如刀的沙漠风和如火的骄阳抗争、拼搏,领尽大漠瀚海风骚,援疆干部扎根边疆、克难攻坚续写胡杨精神,那是生命的顽强与战天斗地的坚韧。

情谊至深处,他乡亦故乡。三年多的援疆时光,说短也短,短得来不及播种更多的梦想;说长也长,长得足以让我用一生去怀念守望。援疆岁月,是我工作历程中丰富而厚重的一笔,我们从中原大地上走来的援疆干部,舍儿女情长、取家国大义,把自己交付给火热的事业和受援的一方水土,用如火热情绽放民族团结之花,用胡杨精神铸就时代丰碑,用兵团精神诠释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在第三届感动十三师人物评选活动中,我省援疆干部作为唯一集体荣获“感动十三师人物”称号。

捧起黄河水,难忘关山月。援疆时间虽然很短暂,但胡杨精神、兵团精神已然融入我的血脉,予我激情、让我怀念,给我不忘初心、奋力耕耘、生生不息的力量。

我十分珍惜这一短暂的历程,它将我的人生画卷涂抹得多姿靓丽,让我的人生轨迹有声有色。每逢哈密瓜飘香、雪莲花盛开的季节,每当《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旋律响起的时候,援疆期间的点点滴滴,都会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我仿佛再一次扬鞭策马,从黄河岸边,奔赴塞外关山,去探访喀什古城的庄重、楼兰古国的神秘、红其拉甫的威严、星星峡的苍凉和帕米尔的高旷,更有哈萨克马肉的恣意、十二木卡姆的灿烂、奶茶的醇厚和巴郎子的笑声在风里荡漾……

(作者徐慧前,历任安阳县县长、县委书记,濮阳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新疆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党委常委、副书记、副师长等,现任濮阳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猜你喜欢
援疆兵团新疆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援疆动态
援疆动态
兵团在
新疆多怪
用兵团精神凝聚兵团人的梦
援疆动态
援疆动态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