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
摘要: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新课标中创意实践的提出,强调创造力对于学生接受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作用,美育导向下创造力如何被激发及创造力与音乐教育存在的辩证关系和具体实施。
关键词:创造力;音乐教育;美育
随着2022年义务教育艺术新课标(以下称为“新课标”)的发布,艺术课程目标从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的“三维目标”提升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四个方面,而新时代中创造力早已是全球重视的一種能力和特质,在国家的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培养创意是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
香港演艺学院的梁宝华教授在他的访谈录中提出殷切期盼“创造力是能够直接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艺术教育是创意思维的温室。我希望创造力的培养和学校艺术教育能够被政府积极正视,以提升新一代的竞争力。”新时代对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需求可见一斑。
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进行创意实践的积极培育,认为其培育有助于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从而增强团队精神。新课标的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学生应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创意实践能力。
继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之后,国务院、中共中央办公厅又于2020年10月15日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第二个关于学校美育的国家级文件。由此可见,学校对学生积极得到美育工作的重视不容小觑。更何况学生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必要内容和重要手段,新时期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所获得的指导都来源于《意见》的发布。
《意见》指出:“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精神教育,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新的教育。学生们的审美素养、认知能力、创新创造活力都可以被激发得当。”该建议与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相关内容相比较,在美育内涵的界定和美育在人民教育中的价值功能中增加了“丰富想象力、激发创造力的教育”,在定义中增加了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此,《意见》丰富了美育的内涵,拓展了美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价值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文件可以说是既充分肯定了美育的作用,也赋予了学校美育在新时代背景下新的历史使命。
一、创造力进艺术教育新课标
创造力的培养依赖于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音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当今有学者认为,所有人都会产生一定的创造力和创意,其条件就是“恰当的环境”与“充足的知识和技能支持”。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判断灵活、逻辑思维严密、概括综合准确、分析思维透彻、联想想象新颖的高级智力。
它具有四个特点:新颖性,即思维的目的、方法、过程都比较新颖;多向性,即纵向思维、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多重性,即对事物的多方面、多关系、多因素、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思考;开放性,即开放性。多元性,即通过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大量吸收外界信息,并不断进行信息处理;开放性,即大量吸收外界信息,并不断进行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与反馈,即不断吸收新事物,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高度发达的人应该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表现出语言表达能力、联系能力、表现能力、构思能力等素质。具有新颖独特思维和独特思维特征的人比普通人更沉浸于思考,思维范围更广,思维更新颖独特。
梁宝华教授在《创造力与音乐教育:国际趋势和发展(一)》提出:“世界趋势也以发展创造力来提升竞争力,21世纪直至未来的重要投资始终是教育,其中创意和文化教育是最关键且重要的项目,加强学校教育的创造力训练势在必得,创造力是所有人类活动中都会出现的,当人们发现自己的创造力时,他便会提升自身的自信创造不同的成就。”
实际上,学习音乐被认为是提升创意的一个有效方法。在这方面国内外都有不少实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卡尔马将三至四岁的儿童每周参加歌唱活动或小组音乐活动,结果显示这些孩子的创意分数比另外一组高出很多,并且在即兴木偶戏上呈现出更大的创造力即更高的抽象层次。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学习音乐是触摸艺术门槛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们随之得到的艺术熏陶直至艺术创造均可以得益于音乐的学习。
二、音乐教育与创造力的辩证关系
(一)音乐教育激发创造力
国际音乐教育大师奥尔夫所提出的“原本性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创造性能力。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中极有特点的一条思路,就是从最原本的方面做起。他认为音乐教学就像一粒种子,播种培育就可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而这种发展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例如,他所创造出的一两个字的语气游戏,虽然只一两个字,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却能产生出非常多的可能性。它的意义不在于模仿,而在于表现中的创造。学生在这种游戏中得到的不是一个死的概念或定理,而是看到一个似乎意义明确的东西。例如,一个“好”字,它的“表现”和发展会有多少种可能性:简单的表述和复染的表述;正面的和反面的;明确的和含蓄的……并且每个人还要继续想办法挖掘出更多的可能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何况是人类。这样就形成了这种探索各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创造性的表现,因此对培养学生的迁移泛化、创造性能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当代各国音乐教育在授课过程中都致力于研发出更加适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方法,以此让他们能够更快速地接受音乐教育并最终收获审美教育。
世界上多种教学法中的“奥尔夫教学法”三大基本原则包括一切从儿童出发、孩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其次学生需要亲身实践后主动学习音乐最后归于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利用“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师需为学生营造有趣生动的课堂氛围。在进行音乐教育课堂时,我们应当使用多种方式结合课上课下多元教学环境,让他们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加上视觉、触觉的活动,去感受、去创造一些联想表达。授课重难点在于让学生动起来,做游戏积极参与互动,提起他们的兴趣后学生们更愿意去学习音乐、创造音乐。
例如,在艺术欣赏课带领学生欣赏《喜洋洋》这首乐曲时,教师可以将音乐的演绎权交给学生,首先让学生初听音乐,不给学生任何提示,并让他们用自己喜好的方式向其他同学表现对这一乐曲的感受。能言善辩的学生就用语言形容所听所想、有绘画特长的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有舞蹈特长的学生用自己编创的不同动作或选择不同的打击乐来体现,基于这节音乐课程还加入绘画和舞蹈元素,课堂氛围毋庸置疑,而在欣赏乐曲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造力成就音乐教育
创造力与音乐教育互为不可或缺的关系,除音乐教育对创造力会产生主动影响之外,创造力的发生也会对音乐教育起积极的正相关作用,具体两者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点中。
在一些音乐课上,教师可以积极利用自己的经验使课堂氛围活跃,例如使用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如腰鼓或沙锤,让学生在经历简单学习发声原理之后通过头脑风暴最终制作自己的打击乐器。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竹板、塑料瓶和易拉罐改造成不同的乐器,要求他们将已经学过的知识与自己的乐器结合起来,创造出自己的节奏,然后再根据这种节奏创造出另一种旋律。这幅景象就是一堂轻松有趣的课,这节课不仅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学生们也乐在其中。一节课堂终究是讲究最终的授课质量,就质量而言,学生们真切地融入无非就是最好的成果,长久以往,倘若教师能够将每节课的质量都把关得当,艺术氛围、美育感受是学生们的囊中之物。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藝术界不乏具有创造力的音乐家们,他们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最终带给学生以及观众的影响是深远的。李诗原在文章《谭盾音乐与后现代主义》介绍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时引用其一段话:我追求简单,要感兴趣的观念是构成,不太注重局部的技法,也不注意“东方”或者“西方”或者表现的民族性。谭盾在其艺术生涯中注重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种革新,他强调主体意识的消失,他不同于以“第一人称”说话的现代主义者,他用“声音”模仿生活或者感官,新兴之处还有许多。谭盾音乐得以走向世界乐坛,在中国大陆引起“轰动效应”,正是源于他的“新”。谭盾的音乐作为中国音乐醒目的名片,他之所以能够响彻国际无外乎创新之处。纵观国内外,创新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所有产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都源自于创新之处,谭盾更是带领中国的音乐人迈向国际,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新兴艺术。各大音乐高校积极邀请谭盾莅临表演最新的成品,想必意就在此。让学生接受最新的趋势和事物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最新的领域中自身的一席之地,所有的创新源头来自模仿,无论是什么领域皆是如此。所谓名师出高徒,我国有越来越多像谭盾这般的创新型音乐大师,我国的音乐新势力也将会是独树一帜。
囊括音乐教育在其中的艺术教育作为感性教育,她呵护每一位学生但与此同时她也发展学生们的创造力,具有创新意识的艺术教育对于接受主体而言,其影响是潜移默化持续性存在的。因此,创造力能够无形间造就艺术教育。
三、音乐教育中创新力的实施
如今的社会呈现文化多元现象,学生的思想逐渐成熟以至于教师需要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并利用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进入沉浸式课堂,提高学生对音乐乃至艺术的兴趣是身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亟须正视的挑战;其次,传统音乐教学的“三中心”(课堂、课本、教师)将学生的“自主”“主动”作用忽视,并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功能一并否决,长期以往音乐课堂比较沉闷、缺乏生气,更无需谈及可持续课程的实施。因此,教师绝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将课程设计集中在“创造性”上,教师应当力求突破,争取创设新的教学环境和思维空间。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Sternberg)提出创造力的三个方面模型(1988),在这个模型中,智力、智力风格和个性被整合在一个有创造力的人身上。有创造力的人能够认识和理解问题,并以一种激发行动的方式将问题呈现出来。他们充满好奇心,容忍模棱两可,愿意克服障碍,愿意成长,具有内在的动力,愿意承担适度的风险,他们渴望同时拥有足够的能力为获得认可而工作。在此基础之上著名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提出创造力系统模型(1993),他认为创造力其实就是个人生活背景、社会和文化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由此可见,创造力的产生是可以通过外在因素激发而产生的,两位心理学家提出的理论是空前绝后的,更加坚定教师应当利用创新教学将学生的创造力转化于无形之间。但我们不能忽视培养当前和未来教师的指导原则,当教师处于学生的身份时,他们就应当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教学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Kratus(2007)将音乐教育描述为一个转折点。二十年后,当我们之中的大多数教师都早已远离这个行业时,音乐教育将会是什么样子?新教师必须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处理课程问题、日程安排、艺术想象力以及其他许多问题。
在未来的三四十年里,人们对创造力的期望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以下建议将有助于提高音乐教育的创造力:
1.对教师进行培训,并适当地激励和奖励他们,以培养创造力的良好教学。笔者认为,如果你传授创造力,使它能够在学生生活中成为一种习惯活动,并鼓励和奖励它,那么你的学生将会更有创造力。
2.将考试考核纳入评价体系,新课标中将音乐教育纳入评价体系。艺术的美妙之处在于不止一个答案是正确的。一个以内容、艺术和创造力为基础的教育,将确保公共教育中的艺术有一个丰富的未来。
3.在大学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培养创造力,这样所有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有成为未来创造性教师的工具。学生需要音乐和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开发新的和令人兴奋的课程、方法和方法的动机;对创作过程有清晰的理解,部分基于常规的实践。
4.新老师需要能够向许多支持者阐明为什么创造力很重要,以及艺术如何在鼓励创造性思维方面处于独特的地位。如果我们为职前教师提供应对未来的工具,那么我们就能确保这个职业的健康。如果我们只教授木管指法和军乐队技巧,那么我们正在接近一个消极的临界点,纵观全球K12音乐教育可能会发生急剧变化,这一结果对音乐领域乃至整个我们的文化都不利,我们更不能再浪费时间让传授创造力成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之中的一部分。
四、结语
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且带有很大的表演性质,需要学生动嘴、动手,需要学生去表演从而达到“动心”的状态。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去讲,应该把音乐知识贯穿到活动中去,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创造的灵感。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鼓励而不是打击学生的创造,哪怕对于教师来说这种创新是那么的幼稚,也是他们勇敢迈出的第一步。
音乐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众多不会成为音乐家的学生着想,希望通过音乐课程的传播,助他们通过音乐教育得到美育的提升,利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促使他们能够成为有积极思维的、有一定水平的音樂欣赏者,从而最终能够从音乐中感受美育的熏陶,从音乐中感受到快乐,成为一个充满诗意和创造的人。
参考文献:
[1]梁宝华.创造力与音乐教育:国际趋势和发展(一)[J].中国音乐教育,2015(1):23-26.
[2]祁银凤.基于“从做中学”教育思想探索小学美术课堂的实践性教学[J].学园,2022,15(21):87-89.
[3]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Creative and Cultural Education(NACCCE).All Our Futures: Creativ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M]. London: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upport /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1999.
[4]Kalmar, M.The Effects of Music Education Based on Kodalys Directives in Nursery School Children[J]. Psychology of Music, Special Issue,1982:63-68.
[5] 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设,2022.
[6]中共中央办公厅.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7] 李诗原.谭盾音乐与后现代主义[J].中国音乐季,1996,3:115-128.
[8]陈勇.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力音乐课堂——中学音乐课教材重组策略及教学模式探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1):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