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关学曾先生是北京曲艺历史上最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北京曲艺团的建团元老,关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发展确立北京琴书这一曲艺曲种的同时,更参与了新兴北京地方戏的创建,是北京曲剧事业的创始人之一。
在北京市曲剧团艺术传承中心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在前门箭楼的前面相聚了八位老人,他们都是解放初期著名曲艺班社——群艺社的主要成员。1950年起他们在箭楼的大众游艺社首创演出新曲剧(又作解放新剧),用短短两年时间完成了由曲艺说唱向戏曲表演嬗变过程,到1952年7月以演出老舍先生剧作《柳树井》为标志剧种正式定名,北京由此有了土生土长的地方戏。30多年后这些当年共同创业的老伙伴,再次回到故地为曲剧寻根,镜头记录下了这一意义非凡的时刻。照片中的关学曾先生西装革履,虽年过花甲仍是那么意气风发。
新中国唱新戏
关学曾先生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即以演唱单琴大鼓而享名,在各书茶社及电台演出、播音,并获得书迷联名相赠的“琴书泰斗”牌匾。自1948年9月起,他与琴师搭档吴长宝一同参加了由侯宝林领衔的西单游艺社(位于西单福寿商场)的演出,每天日夜两场,从此登上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平台,艺术日趋成熟。北平和平解放后,关先生率先演唱了很多由解放区传入脚本的新段子,如《两个下场》《宫福斌火线救孤儿》《刘志成舍生取义》《三勇士推破船》等。除继续在西单游艺社演出外,又于1949年6月至8月间,赶场参加大陆剧院(位于前门外李铁拐斜街)和民主剧院屋顶(原开明戏院,位于珠市口南)的曲艺大会演出,并曾赴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首长演出。
1949年8月,由华北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旧剧处与北平市文艺工作委员会旧剧科共同举办了“北平市戏曲艺人讲习班”,连同关学曾先生在内的237位曲艺艺人参加了讲习班,约占全体学员总人数的一半。通过学习,艺人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了头脑,提高了思想水平。10月初第一期讲习班结束后,为了推进新曲艺,在前门箭楼上的第二民众教育馆成立了“大众游艺社”,作为“唱新词、树立新作风”的演出陣地。“曲艺演员”成为“大鼓艺人”新的职业标志,通称“文艺工作者”。不久,部分在“大众游艺社”带头说新唱新的曲艺演员组建了“群艺社”,由曹宝禄担任社长。主要演员有魏喜奎、顾荣甫、关学曾、尹福来、孙砚琴、魏长林、架冬瓜、快手刘、宋慧玲、王淑英、于韵芳等,乐师有沈德元、罗仕海、吴长宝、宋志诚、李德福等。文艺处派干部沈澎年。李甦为联系人。从此关学曾先生完全摈弃了旧段子,坚持演出新节目,其中以《考神婆》影响最为广泛。
那时每天的演出都是日夜两场,观众对新段子非常欢迎。由于创作产量有限,节目翻头率也就高了,逐渐出现演出一半观众离场的情况。演员们对于是否继续上演新节目一时产生了动摇,关先生则始终鼓励大家坚持,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通过多日的观察,大家发现每次演出中顾荣甫、尹福来二位的拆唱八角鼓在新节目里最受欢迎,由此想到从前在曲艺园子里经常上演的彩唱小戏,内容比较陈旧庸俗,现在除了新的鼓词唱本以外,还可以沿用小戏的方式演出反映解放后生活的新剧本,一定会受到群众欢迎。
文艺处对于群艺社排演小戏的想法非常支持,此时恰好在《北京新民报》(日刊)上刊登了沈澎年创作的小戏《新探亲》,这是仿照旧时小戏《探亲》(又名《探亲家》《探亲相骂》)编写的。旧《探亲》是以嘲笑乡下人、两亲家吵骂不欢而散为主要内容,人物有乡下妈妈、城里太太、女儿桂姐、娘家兄弟傻小子、姑爷伊里布,全场唱曲牌【银纽丝】,这也是过去曲艺艺人常演唱的剧目。《新探亲》则是通过两位太太的探访,歌颂解放后的城乡建设成就,除了人物关系外,角色都是全新的。群艺社拿到本子后,首先对角色进行分配。由魏喜奎饰女儿桂姐、顾荣甫饰乡下妈妈、尹福来饰娘家哥哥柱子、宋慧玲饰小姑子丫头,原定由社长曹宝禄出演城里太太,在关学曾先生的主动要求下,由他男扮女角饰演城里太太,曹先生改饰女婿铁山。剧中唱腔打破了旧《探亲》【银纽丝】到底的音乐结构,由演员们各自发挥安腔,关学曾就唱本工的琴书(彼时“北京琴书”尚未正式定名)。班社中没有戏剧演出服装,完全由演员自筹,大家各自从家里拿洗脸盆、手巾、香皂,关学曾还找来了妻子旧时的衣裳。
就这样《新探亲》以“解放新剧”的名义于1950年元旦在大众游艺社和西单游艺社同时上演,新颖的演出形式、讴歌时代的主题,都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关学曾饰演城里太太,需要戴假头套,因为怕脑袋顶发闷,故意没有把头套勒紧以便透气。关先生那时自己留的是背头,平时擦着发油发蜡,很容易打滑。结果在场上做戏的时候,头套真的滑掉在了台上,扮演桂姐的魏喜奎赶紧捡起扣在他的头上,关先生借哏抓哏念道:“您瞧我这儿媳妇多孝顺呐,整天跟着我后头给我梳头!”引得观众哈哈大笑。《新探亲》里包袱不比旧《探亲》少,却深化了城乡团结的教育主题,得到了文艺处的表扬,观众也普遍认为“看这个节目既加强了学习,又得到娱乐;既听了曲艺的唱,又看了戏”。
曲剧《柳树井》诞生
在1950年,群艺社根据旧剧改编在箭楼上演了多台反映移风易俗的小戏,如《新双怕婆》《新打狗劝夫》《新纺棉花》,以及《胡大妈看香》《打菩萨》《新事新办》《大家喜欢》等剧目,并且在广告上已经登出演出形式为“新曲剧”。关学曾在多部戏中都担任了重要角色,如在《新打灶王》中饰演老三,在《四劝》中饰演大栓子。在《刘巧儿告状》中,由于角色多演员少,由关学曾饰演赵柱儿以外,为关学曾打扬琴的吴长宝也上场饰演了区长。为了小戏的演出,关学曾与其他几位生活上相对不太困难的主要演员们一样,每天自愿少拿一半的份儿钱,把富余下的钱统一留作基金添置服装、化妆品、道具景具,日积月累,由少变多。
从平地登上前门箭楼,要登七八十层台阶,冬天的积雪在台阶上化成厚厚的冰,会导致观众人数锐减。群艺社成员以社为家,关先生与众人要拿扫帚扫雪,用锄和锹把七八十层的冰刨开铲掉。路过这里的行人,看见四外地面冰封雪冻,唯独箭楼附近干干净净,即便不是来看演出的,也会登上箭楼看看。这种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精神,感动了各级领导和文化界人士。1950年底,文化部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在此期间群艺社以《婚姻自由》参加了观摩展览演出,该剧已基本确立了以单弦牌子曲为主体唱腔,加强曲艺说唱音乐,去掉曲艺以外的戏、歌杂腔的音乐结构,这种已命名为“曲艺剧”的艺术形式在大会上得到了初步肯定。
1951年3月,关学曾、吴长宝与群艺社的大部分演员、乐师都一同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他们不畏艰险,热情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广大指战员。同年5月归国后,群艺社开始以西单进康剧场为主要演出阵地,继续演出鼓曲及曲艺剧。在此期间,关学曾演唱的“北京琴书”作为一个崭新的曲艺曲种正式定名。1952年1月,群艺社与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的主要成员合并成立了北京市曲艺工作团,关学曾所在的一分团仍是以唱为主的原群艺社成员为基础,相声演员则主要集中在二分团。
在进康剧场演出曲艺剧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把自己新创作的《柳树井》剧本交给剧团排演,并建议把所演的戏剧形式定名为曲剧。1952年7月1日曲剧《柳树井》在进康剧场演出大获成功,引起了文艺界的强烈反响,从而确定了以单弦牌子曲统一曲剧音乐风格的发展方向,并成为北京曲剧作为一个戏曲剧种发展成型的标志。
曲剧《柳树井》的主要内容是宣传《婚姻法》,提倡婚姻自由。关学曾在剧中饰演男主角周强,他同情村里受虐待的童养媳寡妇招弟(魏喜奎饰演),并热心地救助她,最终打破了旧式婚姻,二人结为夫妇。在排练之初,关学曾认为周强之所以要帮助招弟,就是为了娶她,是一种自私心理在主导。后来经过进一步分析,才体会到周强是认识到了招弟守寡是受封建束缚,他要娶招弟也是合情合法的。在表演时关学曾突出了周强的勇敢,对招弟是大胆同情、大胆去爱,去为她进行斗争,使得人物刻画不流于浅薄。关学曾的琴书唱腔仍被运用到了剧中,在统一于牌子曲的全剧音乐结构中,形成色彩性唱调,为观众所接受。同时关学曾的老搭档吴长宝所打的扬琴,也在乐队中具有突出表现,起到了演奏主导作用。1952年9月15日,北京新民报刊登了关学曾的文章《演出曲剧〈柳树井〉的感想》,不久关学曾便再一次踏上了赴朝慰问的征程。
北京曲剧奠基人
经过两个月的深入前沿的慰问,关学曾随全体团员于1952年12月回到北京。在此之前,为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北京市文化事业管理处宣布对北京市八个戏曲、曲艺演出团体更名并进行统一领导,其中关学曾所在的北京市曲艺工作团一团更名为北京市曲艺二团。此时曲剧的演出已经深入人心,北京市曲艺二團在中和戏院、民主剧场、吉祥戏院、长安戏院、实验剧场、北京剧场等较大型的剧场不断上演《柳树井》。1953年4月12日,曲艺二团即在长安戏院演出了根据赵树理原著《登记》及沪剧本改编的曲剧《罗汉钱》,关学曾在剧中饰演青年男主李小晚。
《罗汉钱》以小晚赠给恋人艾艾一枚罗汉钱为定情信物为线索,歌颂了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抨击了包办婚姻的无情。其中小晚听说艾艾的爹妈去托人为她保媒后,有一整场戏是和艾艾、燕燕两个姑娘商议对策,唱腔很多。关学曾在里面所唱的曲牌【流水板】【太平年】【南城调】【罗江怨】等,字正腔圆,又能时刻体现其特有说唱结合潇洒自如的特点,与单弦演员唱牌子风格不同,曲剧韵味浓郁。1954年11月,已由北京市曲艺一团、二团合并而成的北京曲艺团,在北京市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以《罗汉钱》一剧参加展演,深受好评,并获得集体演出奖。
其后的几年中,关学曾在曲剧中出演的角色由之前多饰农村男青年,而转变为饰演上年岁的村干部,如在《罗汉钱》中改饰村长、《两兄弟》中饰社主任,1955年在宣传农业合作化的曲剧《光明大道》中担任领衔主演,饰演鼓励农民走集体生产道路的村干部二舅。1956年北京曲艺团分成了曲艺、戏剧两个演出队,当年在箭楼创排新曲剧、在进康演出《柳树井》时的老伙伴魏喜奎、顾荣甫、尹福来、孙砚琴等都在剧队主要从事曲剧,关学曾的搭档吴长宝也留在了曲剧乐队担任队长,而关学曾先生则分在曲艺队,专门演出他所创立的北京琴书。虽然此后关学曾先生再也没有参与过北京曲剧的演出,但作为北京曲剧缔造初期的主要参与者,关学曾与曹宝禄、魏喜奎、顾荣甫、尹福来、孙砚琴、吴长宝、宋志诚等为开创这一剧种作出的贡献,都将流传永垂后世。
顾伯岳:北京市曲剧团艺术传承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