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伟丽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与贯彻,有助于中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文学素养的强化,审美能力的增强。基于此,文章立足于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方式,从三方面,即借助“学习任务群”,促使学生形成整体思维,推动其全面发展、借助红色文化,加深学生的理解,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怀和借助跨学科,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多学科相互渗透的过程中高效完成学习目标,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以期能为初中语文教师提升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红色文化;跨学科教学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创建高效语文课程是大势所趋。新课程标准的出现,为初中语文教师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为此,教师应改变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模式,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不断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以此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得以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获得视野的拓展;应不断调整授课方式,使抽象的语文知识以中学生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便学生能体会到语文知识的精髓,感受到语文技能的实用性,从而在良好的熏陶中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空间。
一、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原则
(一)有趣性
对于中学生而言,长久学习动力的保持就在于他们对某一学科保持高度的探究兴趣。简而言之,就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较多的启发与成就感,并始终保持高度新鲜感与好奇心。为此,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融入较多的趣味元素。比如在学习《安塞腰鼓》时,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腰鼓诞生的黄土高原背景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腰鼓表演的视频,展示黄土高原地区居民生活状况的图片等,使他们在深入了解黄土高原的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对腰鼓文化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租用一套腰鼓设备,让学生轮流表演,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腰鼓文化的生机勃勃。
(二)注重及时反馈
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目标旨在强化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表达力,以便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以致用的目标。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虽然增加了课堂的互动环节,但其忽视了互动的目的性,即借助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然后以此为依据,给予个性化指导。及时反馈原则的实施,可以帮助改善这种情况,为此,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反馈,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找到更多好的学习方法。
二、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语文高效课程的创建策略
(一)创建“学习任务群”
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教学浅层化、内容碎片化等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构建“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即按照一定的方式,将众多子任务进行科学统筹与正确组织,然后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将其有序完成,以便学生可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高效完成学习目标。为此,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学习任务群”的运用力度。
第一,科学设置主题。主题即主旨,是整个教学活动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学习主题为引领,科学设计学习任务群。主题在很大程度上聚焦了教学内容中所有的重要要素,它运用多种方法,将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连接到一起,使学生在逐步完成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相应的语文技能。为了提高主题的科学性,教师在设计时,应从高维与宏观层面,将从语文课本、新课程标准、教辅等材料中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科学分类与整合,从而设计相关的主题。譬如,在阅读语文教材时,教师应从整体视角入手,整理重难点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随后,应深入挖掘其中的创新点,然后将其设置为自己教学活动开展的立足点;再次,根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主题;最后,借助多种方法,指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相应的探索与分析,从而在循序渐进中准确把握语文知识的内涵。
第二,布置合适的任务。任务是“学习任务群”的实践环节,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对任务的特点、难度等进行详细的探究,确保其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经过分析,教师可以发现这单元的诗歌、文章等描述了多个地区的四季美景,这时,可以将主题设置为“领略祖国河山的四季之美”,基于此,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任务:(1)认真朗读文章,并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画出文章中所描绘的美景。(2)摘抄课文中的美词,譬如“星光灿烂”,并深入理解词语的含义,从而感受汉语的造型美。(3)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体会修辞手法在表达方面的效果。(4)认真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阐述作者表达自己看法的方法与脉络。(5)尝试借鉴文章中的描写手法,写出自己曾看到的美丽景色。借助这些任务清单,学生对所要做的事情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厘清思路,从而有的放矢地学习。
(二)善用红色文化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借助中国优秀的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的巧妙融入,可以强化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学生的责任感,为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渗透红色文化内容,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语文学科的育人效果。
第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对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找出更多的红色元素,并以学生较为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他们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树立远大的理想。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这篇诗歌的创作背景,播放与诗歌有关的视频,使学生对诗人热爱祖国的豪迈之情和博大胸襟有较为深刻的了解,从而像诗人那样,形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第二,注重课内与课外的融合。红色文化距离学生所生活的时代相對久远,且在和平年代中长大的学生缺乏与之有关的经历,为此,在理解红色文化时,存在一些困难。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拉近中学生与红色文化之间的距离,使其参与其中,对红色文化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比如,邀请抗日老兵前来学校,为学生讲述他们当时的生活,使学生在与英雄对话的过程中,对革命前辈的奉献精神有所了解。
又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方优势,将红色基地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让学生通过参观红色博物馆,对“红色精神”有更为全面的了解。譬如与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展开深入合作,在国庆节、建军节等节日到来之际,组织学生前去探访红色教育基地。期间,可以利用相应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学习红色文化的意义是什么?红色教育基地中的哪些内容与我们所学过的课文有关联?为什么革命前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等学生回到班级,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红色教育基地探访”这一主题,填写相应的探访报告,以此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同时,在报告中,教师还应设置“下一次我想______”这一板块,从而了解学生的偏好,然后以此为依据,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进而提高探访红色基地的效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再如,追忆红色人物。红色文化是由无数红色人物的故事构成的。通过追忆这些红色人物,讲述红色人物的故事,学生对于革命前辈的抗争精神、勇于进取精神等,有了较为细致的了解,这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有帮助的。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自己较为喜欢、较为尊敬的红色人物故事,如董存瑞、邱少云等,然后带到课堂上分享,以此形成浓厚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论自己对红色人物故事的感悟。对于学生阐述中的不足,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与启发,以便学生能在英雄先辈影响下建立红色情怀的同时,还能获得视野的开阔,表达能力的提升,从而为他们文学素养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助力。
(三)注重跨学科教学
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应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使学生在相互交叉与整合过程中,获得眼界的拓展与学习效率的明显提升。为此,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学科之间的深入融合,将语文知识与音乐、美术等知识相融合,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趣性。
第一,与音乐内容相融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相应的音乐渲染情景,将学生带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中,从而为枯燥的课堂注入活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重难点知识的精髓。比如在学习《春》时,教师可以利用相应的设备,为学生播放《姑苏行》,这首歌曲的旋律较为优美,节奏较为明快,为中学生创设了一个活泼的春日情境,这便于他们带着好的心情去探究课文的具体内容,从而在音乐熏染下生出更多的阅读感悟,为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提供巨大的助力。
第二,与美术学科融合。美术元素的融入,可以创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便于学生借助相应的图片,对抽象的语文知识有详细的了解。可以让中学生耳目一新,从而有更多的兴趣去研读课文,最终在掌握课文重难点知识含义的同时,还能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念,从而趨于长远的发展。为此,教师应利用各种举措,将语文知识与美术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以此提高语文课堂的育人价值。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之前所学的美术技能进行绘画创作。学生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在深入分析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这对于其思维广阔性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积极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构建高质量课堂,是语文教师现阶段需要着重完成的任务。为此,教师应重视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创新与优化,以此创建趣味课堂,吸引更多学生的目光;应通过创建“学习任务群”、引入红色文化等举措,弥补传统模式下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从而转变学生的看法,强化学生的理解,推动其文学素养的发展;应具备高度的耐心,深入分析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足与困惑,积极探讨有效的改进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晟.浅析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试题与研究,2022(22):4-6.
[2]诸定国.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3(3):49-54.
[3]车丽丽.浅析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A].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社会发展——跨越时空 经济基础论文集(一)[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2023:749-754.
[4]王萍.红色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途径[J].亚太教育,2021(24):22-24.
[5]伍亚男.新课标视角下的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3):62-63.
[6]苏娟.“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3(1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