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星
1931 年1 月,毛泽东(右二)在苏区
1987 年7 月24 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张爱萍将军(时任国防部长)撰写的《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六十周年》一文,文中作者自信地宣告:中国军队日益强大,“从孙子兵法到毛泽东军事思想,我们继承了民族的军事学术,在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形成一整套的战略战术。”
诚哉斯言!“从孙子兵法到毛泽东军事思想”都是“民族的军事学术”,而作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最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本人又与《孙子兵法》渊源颇深。
1961 年3 月23 日,中央工作会议正在广州召开,毛泽东即席讲话,回顾了一件轶事:
有人讲我的兵法靠两本书,一本是《三国演义》,一本是《孙子兵法》。 《三国演义》我是看过的,《孙子兵法》当时我就没有看过。 在遵义会议上,凯丰说:你那些东西,并不见得高明,无非是《三国演义》加《孙子兵法》。 我就问他一句:你说《孙子兵法》 一共有多少篇? 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 请你讲讲。 他答不出来。 我说:你也没看过,你怎么晓得我就熟悉 《孙子兵法》 呢?凯丰他自己也没看过《孙子兵法》,却说我用的是孙子兵法。 那时打仗,形势那么紧张,谁还管得什么《孙子兵法》,什么战斗条令,统统都忘记了的。 打仗的时候要估计敌我形势,很快作出决策,哪个还去记起那些书呢?
凯丰(何克全)指责毛泽东用兵之道“并不见得高明”,历史证明他所言差矣!不过,他揶揄毛泽东用兵之道“无非是《三国演义》加《孙子兵法》”,却无意中点出毛泽东与《三国演义》《孙子兵法》确有渊源。
《毛泽东传》(金冲及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年8 月第1版)记载:
一九○八年在井湾里私塾就读时,他最爱读被塾师称为“闲书”和“杂书”的《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隋唐演义》等旧小说。
大有可能,正是通过阅读这些旧小说尤其是《三国演义》,毛泽东接触了古代兵学,知道了《孙子兵法》这部兵书及其创立者孙武的存在。
少年毛泽东熟读《三国演义》,自然留意到作者罗贯中把孙武、吴起两大军事家相提并论——孙吴,作为评价书中军事人物治军、用兵、施谋水平的标尺:
书中第47 回,庞统一出场,“挂剑灯前,诵孙吴兵书。”蒋干一见庞统如此作派,马上认定“此必异人也”。庞统参观曹军旱寨,恭维曹操:“傍山依林,前后顾盼,出入有门,进退曲折,虽孙吴再生,穰苴复出,亦不过此矣。”穰苴者,司马穰苴也,亦是大军事家。不言而喻,作者罗贯中认为,作为军事家,天花板就是孙吴、穰苴。
书中第57 回,鲁肃向孙权推荐庞统,赞不绝口:“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枢机,就是谋略;管乐者,管仲、乐毅也,皆为大谋略家。不言而喻,作者罗贯中认为,作为谋略家,天花板就是孙吴、管乐。
书中第84 回,蜀吴对阵,吴将徐盛、丁奉不满久持不战,陆逊胸有成竹:“公等但恃血气之勇,未知孙吴妙法。”不言而喻,作者罗贯中认为,只有熟读孙吴兵书(妙法),才能以智取胜。
书中类似情节还有若干。通过书中这些情节,毛泽东清晰认识到:孙武是一位大军事家,可与吴起、管仲、乐毅、穰苴等比肩。
少年毛泽东还留意到,《三国演义》一书中诸葛亮有两次直接提及孙武:
书中第57 回,周瑜虚名收川、暗袭荆州事败,冲动之下准备直取西川,诸葛亮出言讥讽:益州民强地险,易守难攻,“今劳师远征,转运万里,欲收全功,虽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后也。”言下之意,如此军事行动,孙武、吴起都搞不定,你周瑜算了吧!
书中第96 回,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语重心长:“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
作者罗贯中刻画上面两个小情节,用以表明诸葛亮推崇孙武。而能让智慧化身诸葛亮推崇,孙武的高明可想而知!
少年毛泽东可能还留意到,《三国演义》一书中多次出现“孙子云”——《孙子兵法》上讲:
例如,书中第94 回,曹魏太傅钟繇上奏,引用《孙子兵法》名言,暗讽曹真没有“知己”之明,难敌诸葛亮:“凡为将者,智过于人,则能制人。孙子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臣量曹真虽久用兵,非诸葛亮对手。”
书中第107 回,蜀汉尚书令费祎谏止姜维北伐,也引用《孙子兵法》名言,直言诸葛亮尚且劳而无功,希望姜维“知己”之能,不要折腾:“孙子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我等皆不如丞相远甚,丞相尚不能恢复中原,何况我等?”
当然,“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是说书人表述,《孙子兵法》上原文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见《谋攻篇》)。或许对《三国演义》太过熟悉,毛泽东于1950 年5月7 日为全国军事情报会议和全国战略情报会议题词: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书中第95 回,马谡请命镇守街亭,决定屯军山上,无视魏军断绝水源危险,还振振有词:“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结果,魏兵断绝水源,马谡一败涂地。当然,“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是说书人表述,《孙子兵法》上原文是“陷之死地然后生”(见《九地篇》)。毛泽东记住了这个情节,对于军事教条主义深恶痛绝。
或许最早是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毛泽东知悉了孙武有兵法传世,且有十三篇之多:
书中第60 回,杨修不满益州别驾张松贬低曹操,让人拿出一本书——《孟德新书》,“从头至尾,(张松)看了一遍,共一十三篇,皆用兵之要法。”杨修由衷赞佩:“此是丞相酌古准今,仿《孙子》十三篇而作。”能让曹操仿作,虽是小说情节,足见《孙子兵法》此书不凡。
少年毛泽东可能也留意到,《三国演义》一书中至少十次出现“兵法云”:
例如,书中第35 回,曹仁、李典进攻新野,李典提醒:“刘备人杰也,不可轻视。”曹仁嗤笑:“公何怯也!”李典正色:“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某非怯战,但恐不能必胜耳。”此处李典所讲的“兵法”,正是《孙子兵法》。
又如,书中第110 回,姜维三次伐魏,部将张翼建议:“向者不克而还,皆因军出甚迟也。兵法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若火速进兵,使魏人不能提防,必然全胜矣。”此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完全是《孙子兵法》原文,张翼所讲的“兵法”当然是《孙子兵法》!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毛泽东不知不觉间接受了《孙子兵法》熏陶,并不自觉地运用于实际战争中。
被毛泽东自己认为的平生得意之笔的四渡赤水之战,其中蕴含的“用兵如神”的军事指挥艺术与《孙子兵法》就有着许多惊人的不谋而合之处。
例如,孙子曰:“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即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孙子在这里所讲的是夺取和掌握战场主动权问题。毛泽东同样注重战争主动权的争夺,并把掌握战争主动权作为四渡赤水作战指挥之魂。1935 年2 月16 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发出毛泽东起草的《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为了有把握地求得胜利,我们必须寻求有利的时机与地区去消灭敌人,在不利的条件下,我们应该拒绝那种冒险的没有胜利把握的战斗。因此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毛泽东灵活机动、力争主动的战略指导,使中央红军犹如一条游龙,虚虚实实,出其不意,先后四次渡过赤水河,令国民党追兵捉摸不透,顾此失彼,无所适从,最终跳出敌人包围圈,胜利实现了北渡长江的战略意图。
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内写作
又如,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即作战都是用“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毛泽东向来主张“出奇制胜”,通过敌意想不到的作战行动达成最佳作战效果。红军贵州土城失败一渡赤水进入川西后,国民党军队闻讯向红军驻扎的古蔺、扎西扑来,企图围歼红军,阻止红军北渡长江。危急之下,毛泽东出乎敌人预料,率领红军二渡赤水,从扎西杀回贵州,第二次攻占了遵义。为扭转被国民党中央军追击的被动局面,毛泽东再出奇招,采取“诱敌深入、合力追歼”的战法,对吴奇伟部孤军深入红军眼前的两个师进行了围歼。是役,毛泽东命令红3军团11 团和红1 军团3 团接敌,采取边打边撤的战术,将吴奇伟的国民党中央军逐渐向北引诱,进入了10 团、13 团的阻击线,同时12团迂回包抄形成合围之势。经过激战国民党中央军溃败而逃,红军第1、3 军团迅速追击,歼灭了吴奇伟部两个师的大部兵力,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
1913 年12 月,作为湖南省立第四师范预科学生,毛泽东在国文课(老师袁仲谦)上正式接触孙武及其著作《孙子兵法》。
当时,老师袁仲谦讲授魏源所撰《孙子集注序》,讲到南宋末期抚州太守黄震研读《孙子兵法》所感:
孙武子以兵为不得已,以久战多杀非理,以赫赫之功为耻,岂徒谈兵之祖,抑庶几立言君子矣。
毛泽东恭录上面这段话,孙武“谈兵之祖”、“立言君子”形象开始确立。
就在这节课上,毛泽东还笔录《孙子兵法》原文: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孙武《谋功篇》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出自《孙子兵法》的《谋攻篇》,而不是《谋功篇》;况且,“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非出自《孙子兵法》的《谋攻篇》,而是出自《孙子兵法》的《军形篇》。
短短数语,就有两处错误,可这是目前已知毛泽东首次笔录《孙子兵法》原文。
就在这节课上,毛泽东还笔录了魏源借前人言评价孙武用兵:
苏洵论曰,按言以责行,孙武不能辞三失:久暴师而越衅乘,纵鞭墓而荆怒激,失秦交而包胥救。言兵则吴劣于孙,用兵则孙劣于吴,矧祖其馀论故智者乎?
这段话本来是北宋苏洵说的,见于苏洵著作《嘉祐集》卷三《权书下·孙武》,大意是说,根据《孙子兵法》所言,对照孙武伐吴行动,孙武能辞三咎:远征楚国旷日持久,越国趁火打劫;纵容子胥鞭尸平王,楚国同仇敌忾;无视秦国一意孤行,楚臣包胥借来救兵。纸上谈兵,吴起不如孙武;临阵对敌,孙武不如吴起。
还是在这节课上,毛泽东简单笔录了孙武生平:
孙武越羁旅臣耳,越不能尽行其说,故功成不受官。
其实,国文老师袁仲谦记忆有误,混淆吴、越,孙武实是“吴羁旅臣耳,吴不能尽行其说,故功成不受官。”
不管怎样,毛泽东对于在课堂上接触到孙武及《孙子兵法》,是求知欲满满的。笔录有误,正说明毛泽东那时没有看过《孙子兵法》。
1927 年9 月9 日,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开始军事斗争生涯。从“十六字诀”到“诱敌深入”,毛泽东军事思想萌芽、发展,也伴随着中共党内的讥议。
例如,1933 年7 月,时任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在中央苏区报纸《革命与战争》上撰文《论战术战略的时代性与我们红军目前对于战术战略的认识问题》,一方面正确地指出《孙子》主张慎战、全胜思想,一方面又揶揄《孙子》已成“笑谈”,把一些经典论述如“不战而屈人之兵”讥之为“咒语”,并对毛泽东用兵妙着“诱敌深入”公开非议,从而留下历史遗憾:
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是封建时代较早的兵法,西欧各国都有一译本,现西欧遇有想打胜仗而又怕损耗兵力和兵器的人,常用孙子兵法来作笑谈……
拿战术战略来说:有些同志并不从现代军事艺术的进度和我们现在的实际环境来活用现代的战术与战略,硬把古时的三国演义无条件地当作现代的战术,古时的孙子兵法无条件地当作现代的战略,更有些好博览的同志把半世纪以前的曾国藩集作为兵法之传。同志们!这并不是说那些书一个字都不合现在的事实,而我们最要知道的,就是物质是变动的,环境是迁移的。昨天的正确战术到今天不一定是正确的了。
刘伯承文中没有指名道姓批评谁,不过毛泽东喜读《三国演义》、曾国藩集在中央苏区是出了名的。所以,刘文多少有点弦外之音:毛泽东硬把《三国演义》无条件地当作现代的战术,硬把《孙子兵法》无条件地当作现代的战略,还把半世纪以前的曾国藩集作为兵法之传。
毛泽东对于《革命与战争》所载文章从不漏过,对于刘文多少心有郁结。
遵义会议上,凯丰袒护博古、李德,又公然嘲讽毛泽东打仗“无非是《三国演义》加《孙子兵法》”。一再被质疑靠《孙子兵法》打仗,毛泽东忍无可忍。1962 年1 月12日,在会见日本社会党顾问铃木茂三郎率领的访华代表团时,他又提到遵义会议时凯丰说他打仗的方法不高明一事,并说从那以后,逼使他翻阅《孙子兵法》。
事实也是如此。1936 年秋,红军长征即将结束,三大主力会师西北在望,中国革命形势明显好转,毛泽东决定认真拜读《孙子兵法》,结合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9 月7 日,他致电刘鼎(派赴张学良身边从事统战工作):
前电请你买军事书,已经去买否?现红校需用甚急,请你快点写信,经南京、北平两处发行军事书的书店索得书目,择要买来,并把书目付来。
从此电可见,毛泽东曾经致电刘鼎买军事书,此电强调“择要买来”,没有点明要买《孙子兵法》。
9 月26 日,毛泽东致电刘鼎,提出不要买普通战术书,只买战略学书、大兵团作战的战役学书:
中国古时兵法书如《孙子》等也买一点。张学良处如有借用一点。
1946 年,毛泽东在延安
此处,毛泽东明确指示买《孙子兵法》。
10 月22 日,毛泽东致电叶剑英、刘鼎,一方面强调节约,一方面表示买书经费不能省:
经济甚紧,外面用费须节省又节省,千万不可过费。……买来的军事书多不合用,多是战术技术的,我们要的是战役指挥与战略的,请按此标准选买若干。买一部《孙子兵法》来。
此处,毛泽东重申买《孙子兵法》。由于当时西安、延安交通方便,《孙子兵法》很快到达毛泽东手中。从此,《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思想频繁地出现在他的著作中。
1936 年10 月27 日,毛泽东开始为红军大学一科(上干队)讲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下文简称《战略问题》),直到12 月中旬。1964 年6 月24 日,毛泽东会见越南人民军总参谋长文进勇率领的越南友好代表团,回顾过这段历史:
一九三六年,红军大学要我去讲革命战略问题。好,我就看参考书,考虑怎样总结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写讲义。我看了国民党的军事材料,看了日本、俄国和西欧国家的一些军事著作,其中包括克劳塞维茨的军事著作,也看了一点苏联编的军事资料和中国古代的兵书孙子兵法等,主要是总结中国十年内战的经验。
在《战略问题》第一章“如何研究战争”(7600 字左右)结尾部分,他郑重讲道:
有一种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又有一种人,明于知彼,暗于知己,他们都是不能解决战争规律的学习和使用的问题的。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直接引自《孙子兵法》的《谋攻篇》。
在《战略问题》第五章“战略防御”部分,毛泽东论述道:
江西反对第三次“围剿”时,红军实行了一种极端的退却(红军集中于根据地后部),然而非此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因为当时的“围剿”军超过红军十倍以上。孙子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是指的使敌疲劳沮丧,以求减杀其优势。
……须知任何高明的敌军指挥员,在相当长时间中,要不发生一点过失,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而且我们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谓“示形”之类(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直接引自《孙子兵法》的《军争篇》,“示形”当从《孙子兵法》的《兵势篇》中“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化来,属间接引用。
1937 年8 月,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讲授《矛盾论》,语重心长地说:
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产党一方、不了解国民党一方……孙子论军事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
毛泽东在其最重要哲学著作之一中重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一语,批评党内一些同志或知彼不知己,或知己不知彼,还不如孙武。
1938 年5 月,毛泽东另一篇军事名著《论持久战》面世,文中高屋建瓴地指出:
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1978 年6 月2 日,邓小平在全军政工会议上回忆过:
毛泽东同志讲过:我写文章,不大引马克思、列宁怎么说,……应该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
难能可贵的是,毛泽东在自己最重要的军事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及自己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矛盾论》中,五次引用了《孙子兵法》怎么说!
细心的毛泽东战友们看出:他从孙子兵法中汲取了丰富营养。
1945 年3 月1 日,陈毅为中共七大所作《建军报告》指出:
那么什么是毛泽东军事学派呢?毛泽东军事学派有别于中国旧时代的孙吴兵学。孙吴兵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封建国家的混战情况,他的许多战略原则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特别将近二千年来的战争活动累积经验是很多的。例如根据地思想,奇袭挺进的运动战思想,农民暴动的游击经验,坚壁清野、疲困敌人的思想等等。这些宝藏落在毛泽东同志手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加以改造便成为崭新的合乎实际的东西。所以毛泽东军事学派不是简单继承民族前辈,而是加以改造了提高了的东西。
1948 年11 月 至1949 年1月,秦基伟指挥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参加淮海战役。在战役期间,他除了指挥作战外,还利用白天因有敌机轰炸、部队不便展开的战斗间隙,在野战工事里读了三遍《孙子兵法》。晚年,将军回忆:
1949 年3 月25 日,毛泽东在北平西苑机场检阅参加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部队
蹲在淮海战场的堑壕里攻读《孙子兵法》,说起来也是别有一番意境。这次攻读《孙子兵法》,更加深了对毛主席军事思想的理解。毛主席博览群书,特别是对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军事理论,都有较深的研究。在他的著作里,有大量内容是对于《孙子兵法》中关于敌我、进退、攻守、利危、治乱、勇怯、饱饥、虚实、奇正等矛盾关系的辩证阐述和注释,形象直观,通俗易懂,从而能在指导革命战争的过程中运用得出神入化。像我们在战争实践中运用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及此后形成的“十大军事原则”等谋略思想,无不汲取了《孙子兵法》里的科学营养,并赋予了它们以新的内含。
对于《孙子兵法》,毛泽东时常翻阅,评价日高。1960 年5 月27 日,他会见英国元帅伯纳德·蒙哥马利,双方有过一段对话:
蒙:我读过你关于军事的著作,写得很好。
毛:我不觉得有什么好。我是从你们那儿学来的。你学过克劳塞维茨,我也学过。他说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形式的继续。
蒙:我也学过成吉思汗,他强调机动性。
毛:你没有看过两千年以前我国的《孙子兵法》吧?里面很有些好东西。
蒙:是不是提到了更多的军事原则?
毛:一些很好的原则,一共有十三篇。
蒙:我们应当从两千年以前回到现在了。
如果蒙哥马利没有打断,也许毛泽东会有更多的发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