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看周恩来的斗争本领

2023-11-08 03:29
世纪风采 2023年11期
关键词:皖南事变国统区新华日报

王 萍

周恩来读《新华日报》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我们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周恩来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都站在斗争前沿。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南方局和《新华日报》在国统区与国民党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其敢于斗争的勇气、善于斗争的智慧和坚持斗争的韧性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周恩来拥有丰富的办报办刊经验,他早年主编天津学联机关报《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旅欧时主持理论刊物《少年》,抗战期间更直接领导《新华日报》。《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党中央机关报,也是我们党民主革命时期在国统区创办时间最长的一份党报。国民党虽接受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勉强允许党在国统区出版发行《新华日报》,却通过各种恶劣手段来压迫其发展,如采取垄断新闻来源,实行最严厉的新闻检查,任意检扣新闻言论的内容,调查迫害读者、投稿者,严密监视工作人员,干扰破坏正常新闻采访报道,纠集流氓特务捣毁报馆等手段,妄图使《新华日报》无法发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民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作用。周恩来作为《新华日报》董事长,直接领导报社的各项工作,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斗争中,他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把坚定的斗争精神与灵活的斗争策略融合起来,从大局出发,从实际效果出发,以清醒和理智的态度,精妙掌握斗争的分寸和火候,真正做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敢于斗争的勇气

在《新华日报》创刊的同时,国民党当局就颁布了新闻检查条例,设立了新闻检查机关,其主要任务就是限制和压迫《新华日报》。报纸上的每一个字,包括广告在内,都要送新闻检查机关检查,一旦违反相关规定,就要受警告、停刊的处分,可以说,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发展的过程就是其与反动制度斗争的过程。1941 年发生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反动派有预谋地围袭新四军的政治事件,但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却通过中央通讯社发布通令,反诬新四军抗命“叛变”。在其胁迫下,1 月18 日重庆各大报纸所报道的皖南事变是清一色的官方立场态度,一时间黑白颠倒。周恩来力挽狂澜,领导《新华日报》承担起向世人澄清事实真相的任务。无论是1 月12 日报纸刊载的最早透露皖南事变线索的周恩来讲话:“新×军最近在向北移动中被敌寇重重包围”,还是18 日在准备好的有关皖南事变的报道和评论全部被国民党新闻检察官检扣后由周恩来补版所用的挽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或是19 日印制散发到各界人士及各国驻华使节记者手中、逐条批驳军委会通知和军委会发言人谈话的《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相》传单,都是周恩来带领《新华日报》勇于斗争、冲破新闻检查制度的结果。它们在最短时间内向国人和世界揭示事变的真相,避免了舆论出现“一边倒”的被动情况。此外,1941 年3 月10日,在7 日《中共参政员未出席本届参政会真相》一文被“检扣”后,周恩来指示《新华日报》不接受新闻检查直接刊发出版增刊,将“中共七参政员不出席参政会”情况原委向各界人士详细说明,坚定地阐明中国共产党核心诉求,获取了广泛的舆论支持。

善于斗争的智慧

毛泽东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文中提出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有理、有利、有节”原则。这是共产党在军事斗争中争取政治主动的重要策略原则。周恩来将此创造性地应用于国统区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政治斗争中。

有理。即自卫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就是斗争要站在理上,并让世人知晓。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之所以敢于在万马齐喑中发声,不仅因为《新华日报》是党报,必须维护党的利益、阐明党的诉求,更是因为有理,共产党一心抗日却无端受辱,被逼无奈只得奋起应战。一者,团结抗日是国共合作的奋斗目标,更是全国民众的共同愿望。新四军是经过国民党同意后建军的,叶挺将军也是国共双方所信赖的将领,被反诬为叛军,这实在是亲者痛、仇者快的行径;二者,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上将共产党比拟为日寇,认为共产党为解决皖南事变提出的“十二条”办法与日寇向中国提出的侵略条件并无二致。这实在是赤裸裸的诬蔑,令合作者难以接受;三者,国民党在国统区钳制舆论,扣压《新华日报》,甚至使用暴力手段,有违两党合作章程。因此,在周恩来领导下,《新华日报》的斗争是理直气壮的,越快将受辱事实大白于天下,就能越早、越多地为共产党赢得舆论和同情。

有利。即胜利原则,不斗则已,斗则必胜。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与国民党当局斗争时,特别注意把斗争建立在必胜而又稳妥的“有利”原则基础之上。1939 年5月3、4 两日,日寇为进一步诱降,对重庆进行大规模轰炸,各大报馆均遭到严重破坏,难以立即恢复出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出面,要求重庆各报社人员集中办公,共同出版《联合版》,企图趁此机会统一新闻舆论。对于国民党的不良意图,周恩来了然于心。当时其他各大报馆均表示愿意参加,若唯独《新华日报》不参加,可能影响同业关系,对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不利。此外,《新华日报》在城内西三街和苍坪街的房屋被严重炸毁,继续出版也存在实际困难。但若因客观原因放弃斗争、妥协答应,则极有可能落入圈套,甚至有失去党在国统区的舆论阵地的危险。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周恩来决定有条件地参加《联合版》,即国民党必须确定《联合版》的期限,否则绝不加入。这种边斗争、边合作的方式,不仅坚定捍卫了我党立场,也为《新华日报》谋求了日后更大的发展空间。停刊期间,报馆仅派少数同志参加《联合版》,同时加强《群众》周刊编辑工作,将所有时论、专论均刊载其上。另外,组织部分同志出版油印壁报,张贴于闹市区,这种小规模、临时性的报纸,国民党新闻检查当时尚无暇顾及,却起到部分替代《新华日报》的作用。除此之外,报馆抓紧在市郊化龙桥虎头岩下营建新址,采购设备,改进印刷出版技术,秘密地出版《解放日报选刊》,并且避开敌人的监视投送到读者手中,更不忘积极联合其他报纸共同要求早日复刊。尽管国民党一再拖延复刊日期,《新华日报》终于在8 月13 日恢复了单独出版。

有节。即休战原则,反击要有节制,避免事态扩大。坚持立场,有所为,有所不为。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对《新华日报》新闻审查愈发严厉,报纸上的社论、专论和重要新闻全被扣压,以致报纸几乎无法正常出版发行。周恩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决定缩减报纸篇幅,暂时停发社论。同时,在报纸版面上采取更加克制、巧妙的方式斗争,对被要求“免登”的稿件,就在报纸上留下“天窗”并说明免登情况,对被删改的稿件,就用“×××”代替或者留下空白先行刊发,再用发表更正时将被删处公之于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遇到突发紧急事件时,则目标明确及时进行抗议交涉,避免矛盾扩大化。1941 年2 月4日,国民党反动派殴捕报社的4名报童,无理没收报纸,周恩来就在当天傍晚找负责人员,一同来到扣留报纸和殴打报童的现场解决问题。

坚持斗争的韧性

皖南事变后,国共合作形势急剧恶化,贵阳和桂林共产党的机构相继被国民党查封和关闭。有关南方局的去留和中共是否在国统区继续坚持公开合法斗争的问题,严峻地摆在了周恩来面前。中共中央认为,皖南事变的发生说明国民党有可能准备破裂合作,中共在国统区的各办事处已经失去存在的可能和意义,若继续驻守,有重演皖南新四军悲剧的可能,要求南方局领导、办事处及《新华日报》重要干部最短时间内离开重庆。周恩来一向以遵守组织纪律、服从上级决定著称,然而,在这生死关头,他却没有简单地表示服从中央决定、离开这个危险之地。周恩来和南方局几个主要领导仔细分析、商议,认为时局的发展仍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国共关系完全破裂,二是国民党尚有顾虑,还不敢贸然全面反共,仍有可能维持抗日合作关系。周恩来向中央反复陈说,得到毛泽东的同意,采取逐步撤退的方式,而他则决定坚持到最后。

周恩来此时的坚持并非孤注一掷,而是对中共中央提出应对皖南事变的在“政治上取攻势、军事上取守势”策略的贯彻和落实。周恩来通过《新华日报》不断揭露事实真相,驳斥谎言污蔑,并表明克制态度和坚定团结抗日的立场。为突破国民党垄断国际舆论,周恩来多次会见外国记者和外交人员,阐明事变的真相,还动员他们在国际上发表相关报道和言论。中国共产党针锋相对、义正词严的斗争和处理皖南事变的严正立场、合理主张、相忍为国的行为和维护抗战大局的态度,赢得了全国人民、中间力量与国际进步力量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当时欧洲形势危急,苏联、英国、美国等都希望中国能拖住日军,并不希望内战爆发,因此积极响应。国民党当局日渐陷于孤立,不得不收敛其反共行为。1941 年3 月6 日,蒋介石迫于压力公开保证“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国共紧张对立情势有所缓解,《新华日报》度过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事实上,这并非周恩来在《新华日报》的第一次坚持到最后,从武汉撤离重庆时,他也是坚持斗争到最后的人。1938 年10 月24日,日寇逐渐包围武汉,国民党已经作鸟兽散,周恩来到报馆为最后一期报纸撰写社论。25 日凌晨,他检查了报纸的印刷情况,送走了报社最后一批同志,才离开武汉,此时,市区已炮声隆隆。

历史证明,当初周恩来坚持不撤离重庆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坚持留在重庆,保存了中共在国统区的指挥中心,保存了国共联系的主渠道,也保住了团结抗日的局面和《新华日报》这个中共在国统区的合法斗争阵地。同时,也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派,并使顽固派不能轻易发出挑衅,争取了时局好转的可能,更迎来报纸大发展时期。但在当时,做出这样的决定不仅需要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而且需要为整个抗日大局着想的宏大胸襟和对复杂局势的审视分析和驾驭的能力。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新华日报》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真正起到了一个方面军的作用。

猜你喜欢
皖南事变国统区新华日报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及其连锁反应*——基于国民党高层个人记述的观察
民国后期国统区选举诉讼程序研究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抗战时期中共国统区组织发展研究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发展重心析要
同室操戈,豆箕相煎——对皖南事变历史思考
皖南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教训
项英在皖南和皖南事变中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