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明
(三峡大学 民族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1],“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2]。以“搭平台,建载体,强机制”为抓手,统筹优化各类资源,着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和“大宣教”新格局,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有形、有感、有效,走深、走实、走细,增强全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高屋建瓴地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肩负的重大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而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离不开高效能的宣传教育平台、载体和机制。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平台,是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成效的关键。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当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和传播方式,给文化和价值观念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意识形态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很多因网而起、因网而生、因网而增。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已经深入大众日常生活,各种朋友圈、抖音、快手、B站等以其便捷、迅速、立体、直观的传播方式,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主渠道占领了人们的日常。在此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方式也应因时而新、因势而变,以大众、便捷的方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线上线下无缝衔接,搭建网上网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同心圆,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深入人们日常,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大平台。这不仅有助于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提高大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成为凝聚中华民族不停向前的不竭动力和重要思想源泉。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载体,是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的重要支撑。21世纪正以新场景、新服务为显著特征释放出新活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载体,赋能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增添新动能,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已成必然。以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3]的共同体理论为目标,正确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2],增进“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3],不断改进和弥补工作中的偏差,深化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理阐释、学习读本的编撰与推广,巩固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认知基础。把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春风化雨”的工作做实做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探索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工作经验与方法,让马克思主义民族工作理论中国化成果更加契合中国发展,更加贴近中国实情,更加满足中国各民族群众的期待;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赢得主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机制,是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的重要保障。建立和完善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机制;以多部门协作为基础,构建运行通畅、设置科学、成效显著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机制;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良好生态,让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大众化,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顶层设计面向社会、面向基层传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指导思想面向实践行动传导,使工作不浮于表面,不鹜于嘘声,不流于形式,助力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高质量发展。此外,加强领导是搞好宣传教育的工作前提。要正确组织引导、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要深刻领会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吃透相关精神要求,明确宣传教育的要点重点难点,才能把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准确无误,否则就有走偏、走远甚至走错的可能。因此,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平台、赛道及机制,凝聚中华民族磅礴力量,对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数年的高层声音和系列政策,确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化、体系化、制度化发展态势。当前,有的单位和领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片面、薄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整体谋划不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要义领会不深、学习不足、重视不够。他们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统战和民宗部门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从而在开展工作中,不注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或者是在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不主动、不积极,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部门业务工作缺乏专研,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缺乏思考,有的甚至并未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应有的工作计划,未做统筹部署。
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机制不够完善。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基本要求及实践路径和具体抓手等认识不够、谋划不足、工作不细。工作中对“如何抓,抓什么”等问题思考不够、统筹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作推进慢,实践抓手少等问题。二是各部门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协调机制不够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联动和会商制度缺失,使得各部门跨界参与意识淡薄,协作意识不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不畅,从而使得推动工作的合力形成不够。三是宣传教育对象的窄化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凝聚力、感召力尚未充分体现。当前阶段,以民族工作部门和民族教育部门为主体的部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虽有着积极的实践和推广行动,但有的部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视为单位维稳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视为少数民族工作,有的甚至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中,仅组织所辖少数民族同胞参与,不注重汉族群众的参与,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成为了一种仅针对少数民族群体的宣传教育。虽然也会举办茶话会、座谈会、理论讲坛、民族团结交流会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践,但参加这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大多也以老年人或特定场所的特指对象为主。这种狭隘的民族工作思路,无疑是给少数民族贴上了区别对待的标签,易在大众头脑中强化汉族与少数民族存在差异性的认知,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性认知的形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其产生到铸牢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宣传教育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首先就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来看,宣传教育的社会资源挖掘和有效运用不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信息化、时代化、数字化水平亟待提升。办专栏、大型展板、横幅等传统宣传方式依旧是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主要形式,数字媒体新技术、新方式的运用依旧不充分。其次是社会宣传教育场所的育人功效挖掘不充分,社会宣传教育的资源共享、有效协同、互鉴互学、携手并进的主体作用发挥不足,如旅游景区、公告服务场馆、博物馆、陈列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其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和效能挖掘使用不够,导致这些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发挥不足,沦为参观的景点,工作深度“融合”不足。再次是社会、社区、学校及家庭教育的互动不够,学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发挥不足。社会宣传教育主要集中于社区,学校教育主要集中于校园,社会的涵育、学校的教育及家庭养育之间没有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育的联动机制未能有效建立,导致教育合力无法充分体现。除此以外,一线基层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业宣传教育队伍建设不足,成员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认知及知识储备不够等,也极大地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效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需要有效利用和整合社会各类资源,才能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形成社会主流意识。
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全覆盖,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机制。目前,在综合保障上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动力保障机制有待加强。动力保障机制是确保宣传教育落实落地并发挥效能的重要支撑,其核心是制度的建构与落实。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范围和重点,以“增进共同体性”为目标,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有效提升宣传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协同互动机制建设有待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层面的共同体,需要多方发力,协同推进。而在实践中,往往只涉及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不论是参与部门还是所涉及内容很多没有注重整体,且没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有机结合,仅将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活动等同于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往往以文艺表演、群众娱乐等活动替代主题教育,让宣传教育缺乏灵魂。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评估激励机制有待加强。当前,熟悉党的民族理路与民族政策的专业评估队伍缺乏,对工作的评估仅以评比表彰定论,欠缺明确的量化标准和业界评估细则,工作的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政治任务,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突破当下困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诸多瓶颈,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新生态,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实落地、走深走实势在必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将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因此,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必须坚持“三个贯穿”,推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新常态。
1.贯穿于党员干部教育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之本。”[4]各级党组织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民族理论等内容纳入党建工作重要内容,纳入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学习教育等组织生活重要内容,作为各类干部培训班和党校培训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切实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2.贯穿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着力构建课堂教育、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学育人全过程、学校教育各阶段。抓好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把爱国主义贯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着力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让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学生心田,深入学生骨血。用好共享文化符号,实现共享文化符号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推进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访活动重要内容。
3.贯穿于社会教育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目的,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相关方面,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发展工程,打造一批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融合现代文明的文化艺术作品,注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文化形象,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中的实践载体,切实提升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增强各民族群众的“五个认同”。
1.强化阵地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旨归在于面向社会、面向大众、走向大众、公众参与。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为主体和新媒体的作用,通过主题党日活动、讲坛、宣讲、橱窗、展板、墙报、宣传栏以及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各类线上线下宣传阵地,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阵地建设,营造浓郁的宣传教育氛围。挖掘档案馆、展览馆、博物馆、体验馆、城市公园等大众熟悉的公共空间的隐形教育资源,及其蕴涵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典故、人物事迹等,发挥共享文化符号的育人功能,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国故事。持续推进线上阵地建设,发挥互联网的强大优势,画好网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同心圆。以体验式、沉浸式的网上互动方式让大众参与感受中华文明,从而建立情感联结,形成心理认同,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线上线下实现公共区域有标语、党报党刊有专栏、广播电台有声音、三微一端有画面、机关单位有宣讲、群众宣传有活动,使每个公民自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忠实的信仰者、坚定的追随者和自觉的传播者。
2.强化新媒体建设。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有的精神家园。以“短视频+”为重点,建强线上宣传教育平台。当今世界是互联网的时代,把握互联网新媒体开放、共享、协作、互动的特点,整合各类传播媒体,抢占互联网宣传教育主阵地,构建多层次、多元素、多形式、全覆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宣传教育体系。利用互联网短视频宣传的强大影响力和辐射力作用,以“短视频+宣讲、培训、讲座”为主要形式,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和理论的宣传教育,强化大众“五个认同”意识认同教育;以“短视频+共享文化符号与形象”实现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教育,强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史观;以“短视频+民族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强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教育。让短视频这一新媒体成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大众新平台。
3.强化品牌建设。发挥品牌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形象品牌。妥善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关系,把握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开展先进人物、工作典型、工作品牌及示范基地的评选和交流,树立先进典型;积淀契合实情的一线工作经验和做法,发挥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作用,扩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使星星之火燎原沃野。
1.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博物馆、纪念馆、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等公共场域,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城市空间载体。城市是人群聚集的中心,是文化交融的场所,是人们栖息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展览馆、博物馆、陈列馆等公共场所肩负着存续历史、传承文化和赓续文明的社会使命,其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充分挖掘利用其馆藏资源优势,发挥集体记忆的情感认同价值,以沉浸式、体验式的方式提升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的社会宣传教育效能,让文物说话,让历史照进现实,实现以物育人。
2.聚焦党员、干部、青年学生等重点群体,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高质量队伍载体。党员干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力军,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以党员、干部为主要对象,打造省、市、县、镇(乡)级的梯级式宣传教育培训体系,覆盖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切实落实宣传教育分级负责制。结合新时代主题教育、党史教育,实现党员、干部在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学习中“一个都不能少”,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全覆盖。聚焦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学校党建为抓手,加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落实教学目标。以教育培养打造一支“素质硬、能力强、态度正、作风实”的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队伍,面向基层,扎根一线,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自觉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时代使命,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到基层有人抓。
3.聚焦社区、学校、家庭等重点场所,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资源共享载体。发挥学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和学习教材编制工作的推进。如聘请相关学者教授参与社会教育的培训与民族政策的宣讲;让社区居民与学校学生联合起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主题班会、文艺宣传活动、理论学习交流等;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开展服务社区居民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宣讲知识,送艺下乡;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教育活动观摩、旁听等。调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在培养师资力量、提升教学水平、阐释理论逻辑、梳理历史脉络等方面的重要支撑平台作用,让社会的涵育、学校的教育、家庭的养育资源共享,有效互动,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途径。
1.领导重视,高位推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政治基础。其一,要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工作全过程。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协调机制,完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的新要求,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其二,要加强思想理论武装。用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导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并落细落实、走深走实,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政治基础。
2.创新举措,整合资源,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社会基础。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社会宣传教育体系,构建“大宣教”多元格局。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社区关爱活动、文艺宣传活动等各种方式,形成各民族群众主动参与的社会活动,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上自觉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贯穿于教育的全场域,以学生喜爱的读书分享会、主题座谈会、民族才艺展演、民族故事交流等形式,通过学习自强之星、向上向善之星、民族团结之星评比等活动,激发青年向上的激情与动力,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年力量。持续推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的力度、维度与效度,大力建设各民族群众共学、共事、共乐的共有精神家园,让各族人民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中,从思想上自觉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学习计划,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团结因素的各种关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
3.加强保障,注重实效,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制度基础。一是要形成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格局。即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组织人事部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培训内容;宣传部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作为重要任务、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各级党组织“一把手”负主责;统战、民宗部门积极统筹推进;教育战线、大中小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师资、课程、思政等方面重点投入和下大力气,形成畅通的工作协调机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有序、高效运行。二是构建常态长效化机制。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组织领导制度、协调配合制度、日常工作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调查研究制度、条件保障制度等常规制度体系建设为抓手,着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长效化制度机制,全面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规范化和实效性。三是按照《党章》、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遵循指南,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常宣传教育制度,形成“宣传教育+激励、奖惩”考核体系,以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制度基础。
4.突出主题,丰富形式,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文化基础。把握“历史”“文化”两个关键词,坚持守正创新,筑牢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一是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历史”为主线,选取主题鲜明、底蕴深厚、富有特色的内容,编撰统一的社会通识读本及教材,以教育、培训、研学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明确知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精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强化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体培育的,引导各民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二是持续推进民族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以“文化”为主线,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聚焦公众场所的文化涵育功能,开展形式多样的大众文化交流活动,注重发挥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持续开展民族文化展演、民族文化工程等工作,确保宣传教育工作看得见、摸得着、立得稳,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体记忆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