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琼
急诊为我国医疗机构为诊治病情复杂、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而设立的专业性科室[1]。输液是不经过胃肠道吸收、直接从人体的静脉系统将药物输注至循环系统,再经由血液循环直达机体各器官和组织的给药方法[2]。但输液属于侵入性操作,患者身心舒适度会因穿刺操作而下降,加之对疾病与预后的担忧,精神负担常较重。常规急诊护理侧重于药物的顺利输注以及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视程度不足,由此导致护理服务与患者护理需求间差距较大,护患关系相对紧张[3]。人性化护理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工作理念与护理发展趋势相吻合,更易获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本文总结人性化护理在急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纳入标准:(1)急诊科输液治疗;(2)年龄18 岁及以上,可配合急诊护理以及量表评定;(3)病情稳定,无须重症监护者。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的传染性疾病,需要单独隔离治疗;(2)急诊护理期间转往其他医疗机构或者是回归家庭,未能够获得有效数据者;(3)既往被确诊为焦虑症或者是抑郁症者;(4)近期遭受过重大生活事件打击(亲人离世、婚变、致残等)者。回顾性分析2021 年12 月至2022 年10 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中心注射室输液治疗的150 例患者资料,依据采用的急诊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 例。对照组中男40 例,女35 例;年龄:19-62 岁,平均年龄(37.4±5.9)岁;输液时间:3.3-5.2 d,平均输液时间(4.56±0.34)d。观察组中男41 例,女34 例;年龄:21-65 岁,平均年龄(37.5±5.9)岁;输液时间:2.6-5.5 d,平均输液时间(4.59±0.38)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均>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护理。利用能够被患者接受和理解的语言告知输液相关知识,打消患者不必要的担忧和顾虑。每次输液前仔细核对患者信息,一一告知使用的药物名称、用途、注意事项等,加深患者对于输液治疗的认知水平。穿刺前严格按照现行的无菌操作规范内容执行操作,利用正确的抽吸方法抽吸药液。巡视过程中仔细观察管路有无弯折、堵塞情形,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每个问题。输液完毕后及时拔针,叮嘱患者输液对侧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后按压穿刺部位,同时该侧肢体举高,缓解疼痛并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2)观察组:采取人性化护理。①营造人性化输液环境。每天固定时间段对输液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定时开窗通风促使室内空气流通。利用花卉植物点缀输液室并配备饮水设备、便民箱、书报、健康宣教册等以便于患者取用。通过宣传栏或者是壁挂电视播放输液相关内容,加深患者对于输液的了解。每个留观床之间利用床帘分隔,做好患者个人隐私的保护。对观看手机且外放的患者予以劝导,叮嘱其调小音量或佩戴耳机,避免干扰其他患者,维持一个较为安宁的输液环境。②热情周到的服务。每个护理人员均严格落实首诊、首问负责制,对待服务对象一视同仁,优先照护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患者。以主动地、周到地、热情地态度面对患者,认真倾听其所倾诉的内容,及时予以肯定或纠正其错误观点。在患者存在困惑或有担忧问题时主动宽慰,并通过既往成功案例、大数据分析结果予以化解,提升其战胜疾病的自信水平。对于焦虑、抑郁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则是传授正确的对抗技巧,如主动与家属或者是其他患者小声交流;借助手机聆听喜爱的音乐曲目或者是观看感兴趣的综艺节目;阅读期刊杂志;正确地深呼吸或者是深度冥想等,维持一个平和的心态。(3)人性化地输液护理。定期由急诊科护士长组织所有护理人员参加输液护理相关业务技能培训,传授各种输液方法以及操作技巧、不同输液类型患者护理要点等,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并通过情景模拟演练的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检验,及时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升其整体护理服务质量。在输液高峰时间段适当调整护理人员数量以便于缩短输液等待时间,确保每个患者均能够在最短地时间内进行输液治疗。输液期间细心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对其表述的不适感一同进行分析以明确问题成因,打消患者的疑虑。结合患者既往病史以及肝肾功能检查结果调整输液速度,避免加重患者机体负荷。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配合宣传图片告知患者输液不良反应的先兆表现,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当出现相应的先兆表现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予以解决。护理人员巡视期间仔细观察管路运行状态、穿刺部位有无红肿以及药液外渗情形,老年患者主动陪伴在其左右并通过拉家常的方式分散其注意力,消除对输液的恐惧。根据天气以及输液室内温度变化及时提醒年老体弱的患者增减衣物以做好保暖,避免着凉感冒。结合患者既往饮食偏好推荐适宜的食物类型并告知食物烹饪技巧,保证三餐营养均衡。输液完毕后及时拔针并指导患者正确按压,陪同其聊天以化解内心的孤独感。对于患者的配合行为予以肯定和口头褒奖,不配合行为则予以批评教育,通过正反面案例强化配合护理的意识与认知。
1.3 观察指标(1)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平均动脉压、心率:在护理前、护理后(患者离开急诊科时)测定,其中焦虑评分利用焦虑自评量表[4]测定,参照中国人群常模测定结果临界值为53 分,临界值之上为存在焦虑且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抑郁评分利用抑郁自评量表[5]测定,参照中国人群常模测定结果临界值为50 分,临界值之上为存在抑郁且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2)舒适度评分:在护理前、护理后(患者离开急诊科时)利用kolcaba 的舒适度量表[6]测定,包括生理、精神心理、社会、环境4 个维度,每个维度各7 个条目,每个条目均利用1-4 分评价,总分112 分,得分越高舒适度水平越高。(3)护理服务总满意率:在患者离开急诊科时利用自制百分制量表测定,得分100 分为非常满意、81-99 分为满意、80 分及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率为非常满意率与满意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护理前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见表1。
2.2 两组护理前后的舒适度评分比较见表2。
2.3 两组的护理服务满意情况比较见表3。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n=75,±s)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n=75,±s)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焦虑评分(分)71.20±4.55 46.12±3.33*71.23±4.57 42.34±2.86*#抑郁评分(分)67.67±4.25 50.46±3.83*67.65±4.21 45.74±3.26*#平均动脉压(mmHg)93.50±6.25 72.31±4.77*93.46±6.20 67.62±4.20*#心率(次/min)92.43±6.06 71.02±4.64*92.50±6.12 65.65±3.98*#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舒适度评分比较(n=75,±s,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舒适度评分比较(n=75,±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护理前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护理前观察组护理后生理12.31±1.14 19.99±2.06*12.34±1.16 23.45±2.32*#精神心理12.20±1.07 20.85±2.13*12.17±1.05 24.04±2.41*#社会12.22±1.12 20.89±2.16*12.20±1.10 24.01±2.39*#环境13.42±1.18 21.00±2.21*13.45±1.21 25.07±2.48*#总分50.15±4.41 82.73±6.97*50.16±4.43 96.57±8.59*#
表3 两组的护理服务满意情况比较[n=75,例(%)]
输液为急诊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给药方法不受“首过效应”的影响,使得血药浓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疗效肯定。但输液治疗是一种有创性操作,对患者身心健康水平带来一定的冲击,特别是急诊输液患者病情轻重不一,对疗效和预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心理,由此造成患者身心状态欠佳,给急诊治疗工作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平均动脉压、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服务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在急诊输液患者护理中人性化护理是缓解身心应激反应、保障治疗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举措,取得的护理成效更佳。其原因可能是:(1)常规急诊护理对于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视程度不足,特别是心理舒适的欠缺,由此导致护患之间纠纷与冲突时有发生,从而加剧当前紧张的护患对立形势[7]。人性化护理为人性化理念与护理工作有机结合后形成的护理模式,旨在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护理服务,促使患者生理与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处于舒适状态[8]。(2)急诊输液患者病情轻重不一,对输液治疗的认知水平亦高低不同,由此导致其身心应激十分强烈,尤其是处于陌生环境中可能会进一步放大此种不安情绪。人性化护理首先通过规范的、系统的培训来强化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消除个体因素对护理效果带来的影响。(3)护理人员从环境营造、心理疏导、输液护理等方面着手,对患者内心的不安情绪进行安抚,并利用多元化手段对抗负面情绪,为维持一个平和的身心状态提供了有力的帮助。随着身心状态的显著改善,患者舒适度水平随之提高,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亦显著提升。因此,在急诊输液患者中进行人性化护理可以改善其身心状态、提高舒适度水平,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建议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