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

2023-11-07 12:13蒋士亚张浩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因素

蒋士亚,张浩

(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根据国家体质健康水平测试报告,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的趋势并没有明显减缓,大学生群体中肥胖率增高、耐力、爆发力以及力量水平逐年降低,导致各类新型疾病频频发生,各类老龄化疾病趋向“年轻化”。伴随着时有大学生运动猝死,心理疾病(抑郁、自闭)导致自杀现象的发生。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间接导致这些现象的发生[1]。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仅有13.2%的大学生具有较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的实施和推进,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使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体质健康的认知和锻炼行为有所提升,减缓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速度[2]。但在促进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大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3],此外在客观的因素要求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研究表明长期行使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呈负相关[4.5]。

1 体育锻炼习惯研究

1)体育锻炼习惯。褚昕宇在研究中对习惯进行了广义与狭义的概述,广义的习惯,指社会或群体的习惯,即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或群体生活背景下,长期、重复的较为固定的某种生活或工作的行为表现形式,这是生活行为方式,是可以得到群体或社会的认同;狭义的习惯,指个人的习惯,个体长期在生活或工作中较为持久、重复、固定的思维方式或行为的表现,是一种不需要特定意识强化的自我表现[6]。在体育活动的背景下,了解习惯的理论将更加有助于深入了解体育活动如何成为习惯,以及影响体育活动习惯养成过程受哪些方面的因素影响。体育锻炼习惯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有规律性、重复性的身体活动[7]。从心理学领域理解体育锻炼习惯,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或情景刺激下,个体能够重复性、长期性、持久性的参与体力活动的行为[8]。从上位理论概念定义体育锻炼习惯,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需身体活动的参与下,能够有规律、重复、持久性的体育活动行为。

2)体育锻炼习惯测量。体育锻炼习惯是个体或群体在身体活动参与下,能够有规律性、重复性和长期性的体育活动行为。针对体育锻炼习惯的测量,众多学者主要从体育锻炼活动中的强度、持续的时间以及体育锻炼的频率测量作为评价体育锻炼习惯的方式,即使用梁德清编制的《体力活动量表》进行测量。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有效地反映体育锻炼行为的情况,但无法量化评价其习惯的长久性。翁孟迁在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编制了《体育锻炼习惯量表》,其涵盖面广泛,这能够更好地测量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重复性和意志性,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在其调查问卷基础上,结合茂名地区的体育锻炼环境情况,编制了调查问卷。

3)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从发展、形成到坚持的长期过程,在有规律性、重复性和持久性的身体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种的因素的影响。梳理已有的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集中在个体(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的研究[9]。个体心理因素中体育锻炼动机、态度以及体育锻炼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收获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家庭因素中,父母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家庭体育的氛围以及父母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因素中,主要以学校体育的环境如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学校体育教育如体育教师、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以及同学的关系,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作用。社会因素中,集中在社会体育场地设施的完善性、社区体育锻炼知识的宣传以及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对体育锻炼习惯影响。

基于以上针对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测量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本研究聚焦于茂名地区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现状,从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验证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内部因素机制。分析不同学科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差异性,探索体育锻炼习惯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促进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理论与实证研究基础,达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终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茂名地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机电工程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参与者。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相关因素。

1)文献资料法。以“体育锻炼习惯”为主要检索关键词,查阅相关研究文献资料,为本研究项目的选题和理论支持奠定基础。

2)问卷调查法。依据翁孟迁编制的《体育锻炼习惯量表》,结合茂名地区体育锻炼环境,编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调查问卷》。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则依据褚昕宇编制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量表》,进行修改而成的《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量表》。在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根据本研究项目的研究内容,发放问卷984份,回收问卷899份,有效问卷899份,有效率100%。

3)数据统计法。对所得调查问卷数据进行Excel常规统计,再根据研究内容,运用SPSS22.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分析。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依据不同学科专业、不同性别进行分组,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讨论个人(动机、态度、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行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机制。分析结果以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分析意义。

3.1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情况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参与者整体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平均得分(49.521±14.27,T=103.98,P=0.000),这说明当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良好。以性别不同进行分组,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差异性是否显著,可知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不同性别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T=10.656,P=0.000),且男性大学生优于女性大学生;不同学科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文科大学生(T=4.678,P=0.000)、理科大学生(T=6.266,P=0.000),均是男生优于女生。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由于女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运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成效没有男生好,使得女生的消极体验比较多、预期效果没有达到,不能真正理解体育锻炼带来的好处,阻碍了大学生形成积极、有规律的锻炼行为。

表1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分析平均数±标准差(M±SD)T值P值参与者49.521±14.27103.980.000男生54.682±13.731女生45.087±13.20110.6560.000文科生46.002±14.17770.3470.000文科生 男51.45±15.00文科生 女44.36±13.514.6780.000理科生53.385±13.36182.6640.000理科生 男55.83±13.08理科生 女47.25±12.066.2660.000

3.2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回归分析

3.2.1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将体育锻炼习惯作为因变量,预测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个人因素(动机、态度、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行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预测作用,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验证了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预测影响因素个人、家庭、学校的相关性,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但与社会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P=0.725)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不同。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有关社会因素内容的调查问卷设计的层面而导致。本文针对社会影响因素的调查主要针对社会体育活动举行、社会体育知识宣传方面进行调查,与以往研究社会体育场地、设施、社会体育锻炼环境、城市体育建设完善程度的调查更加偏重于顶层制度的实施和执行方面。

表2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影响因素相关回归分析

3.2.2 不同学科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回归分析

依据大学生的学科专业不同,分析不同学科下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文科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理科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有所不同。文科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分析结果验证了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预测影响因素个人、家庭、学校的相关性,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理科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分析结果显示,仅与个人因素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这可能是由于学科特点、学业压力的不同,导致大学生对影响因素的认识不同,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论证。

表3 不同学科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影响因素相关回归分析

3.3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3.3.1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因素在性别之间差异性是否显著,具体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男生与女生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在个人因素(动机、态度、体育锻炼行为,P<0.001)、家庭因素(P<0.001)、学校因素(P<0.001)和社会因素(P<0.001)中均体现了显著性的差异,这一结论也验证了男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优于女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但个人因素(健康生活)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男生与女生都非常赞同健康生活方式对体育锻炼习惯性影响。

表4 不同性别各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3.3.2 不同学科不同性别的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不同学科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因素在性别之间差异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文科大学生与理科大学生均是在个人因素(动机、态度、体育锻炼行为)、家庭因素中体现了显著性的差异,而在个人因素(健康生活)、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5 不同学科不同性别各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个人因素锻炼动机锻炼态度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行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文科生T值3.633.680.763.172.391.442.40P值0.0000.0000.4470.0020.0170.1500.117理科生T值2.352.80-0.013.042.7811.7620.664P值0.0190.0050.9890.0020.0060.0790.507

4 数据分析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与分析结果可得到以下结论。

(1)采用单样本T检验与中位数比较,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整体平均数高于中位数,并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大学生整体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良好;以性别进行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体检,结果显示男性得分较女性得分明显较高,并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男生体育锻炼习惯优于女生;不同学科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分析,文科大学生整体现状,采用单样本T检验与中位数比较,结果显示P值小于0.05,这说明文科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现状也是良好。以性别进行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性较女性明显较高,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理科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整体现状,采用单样本T检验与中位数比较,结果显示P值小于0.05,这说明理科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现状也是良好;以性别进行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性较女性明显较好,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根据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之间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差异,在个人心理因素中动机、态度、体育锻炼行为的P值均小于0.05,说明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区因素的P值也均小于0.05,说明在性别不同时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表3可知,根据不同学科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分析,比较文科大学生性别之间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因素的差异,在个人心理因素中动机、态度、体育锻炼行为的P值均小于0.05,说明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家庭因素的P值小于0.05,说明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3)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将体育锻炼习惯作为因变量预测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预测影响因素个人心理因素动机、态度、体育锻炼行为、家庭因素呈正相关,并且相关性显著;与社会因素也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与健康生活方式、学校因素,呈负相关,相关性也具有显著。不同学科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预测因素之间的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科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预测因素个人心理因素动机、态度、体育锻炼行为、家庭因素呈正相关,并且相关性显著;与社区因素也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与健康生活方式、学校因素,呈负相关,相关性也具有显著。理科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预测因素个人心理因素动机、态度、体育锻炼行为、家庭因素呈正相关,并且相关性显著;与社区因素也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与健康生活方式、学校因素,呈负相关,相关性也具有显著。

5 建议

(1)理论概念的统一。加强学科理论基础研究,建议体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的专家、学者,完善有关体育锻炼习惯行为的评价标准和内容,便于学者、教师或体育运动参与者能够明白怎样才算具有体育锻炼习惯,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进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2)研究结论证明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途径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因素之间又相互影响。但个人心理因素是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也是通过个人的认知、意识来提高个人的体育锻炼习惯水平。首先,是锻炼动机的建立,动机是持续坚持的体育锻炼的主要内部因素,因此应强化体育基础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大学生基本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的身心健康、社会交流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乃至对社会文明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内部动机。其次,是让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体验正向积极的情感获得和成就获得感,通过增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参与体育锻炼的同伴、家长、老师等引导,增进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依赖感、必要感、赞同感和支持感等。最后,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拥有体育锻炼技能、知识,并且主动传播体育锻炼行为与他人共同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3)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调配合,先要统一思想,加大体育知识以及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宣传,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锻炼动机。学校对现有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改革,使课程内容更有娱乐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体验体育锻炼的乐趣和成就,使大学生乐于参与体育锻炼。学校、社会都应该加大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全面开放体育场地和延长场地的开放时间,降低室内场馆的费用,满足大学生体育锻炼需要。学校和社会都应多举办一些群体性、娱乐性的体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团结协作的乐趣,从而促进大学生的体育参与。家庭父母的支持,改变传统对体育运动的偏见认知,言传并身教。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习惯因素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上课好习惯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解石三大因素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