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气归来: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与归位

2023-11-07 17:32蒋杪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19期
关键词:缺失家庭教育

蒋杪

[摘要] 父亲角色对儿童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父亲是儿童道德学习的榜样,助力儿童智力开发、引导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性别认同。然而,封建传统文化的桎梏、职业结构与生存需求的管控、家校合作缺乏协同联结成为“父亲归位”的掣肘。当下“父亲缺席”现象愈演愈烈,学校亟须深入完善家校合作,构建“爸爸课程”体系,伴随社会、家庭呼唤父教归位,走出“父亲归位”丛林势在必行。

[关键词] 家庭教育;父亲角色;缺失;归位

父亲角色缺位又称父亲教育缺位或父亲缺位,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很少参与子女教育,甚至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的状况。根据相关研究,如今许多家庭的父职功能正在缺失。《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跟踪了32494户中国家庭,发现父母双方只有不到半数的父亲一天能和孩子在一起超过4个小时。由父母双方共同照料儿童日常生活的只占7.5%,共同教育的只占11.7%。在1—5岁儿童中,由母亲或父母双方教养的儿童占比约为52.1%,其中44.4%的儿童主要由母亲单方照料。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首个场域,儿童在家庭中通过观察、模仿能够获得初步的社会化,而父亲教育功能的缺失,无疑会给儿童的成长过程带来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要想让下一代更好地成长,父亲教育应得到全社会重视并使其早日回归。

一、议:不可替代——父亲角色的教育意义

弗洛姆说:“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境界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秩序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教养儿童,向儿童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作为家庭中的重要一员,父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父爱独特且珍贵,对儿童的影响深远且广泛。

(一)认知水平:父亲助力儿童智力潜能开发

男人和女人在生理构造、大脑结构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些差别让父母在养育子女中拥有了各自的施展空间。母亲通常在语言表达、情绪感受、直觉思维上更有优势,而父亲身上所特有的逻辑能力、强势执行力、大格局认知力等,能够有效促进儿童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拓宽儿童视野,提升儿童的行动力、想象力和思考力。耶鲁大学学者通过几十年的调查,得出了如下结论:由爸爸参与抚养的小孩,比起那些自幼被妈妈抚养的小孩智商要高得多,在校更易取得优秀的成绩,在社会上更易获得成功。

(二)道德行为:父亲是儿童道德学习的榜样

家庭作为儿童品德认知的摇篮,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父亲作为儿童道德学习的榜样,通过给儿童设定行为规范,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印象和道德概念。而在父亲缺位的家庭中,母亲既要扮演养育、关怀的“慈母”角色,又要承担训诫、批评的“严父”角色,合理的道德标准很难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变换中得到有效建立,儿童容易被错误的道德价值观引领,从而阻碍其道德品质的正向发展。

(三)人际关系:父亲引导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麦克闵尼的调查显示,那些每天和爸爸待在一起时间大于两个钟头的小孩,比起那些每周和爸爸待在一起时间小于六个钟头的小孩,更富有上进心与探险精神,更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父亲与孩子的陪伴过程中,爸爸们总是引导孩子开展一些富有挑战性的、竞赛性质的活动,他们通常会教育孩子宽以待人、不拘小节、自立自强、勇于挑战……在原生家庭中,儿童如果能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这些性格特征,并能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那么就更易在陌生人群中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二、探:追根溯源——父亲角色缺位的原因分析

笔者常常听到来自父亲们的感叹:“今时今日,要做个好爸爸真不容易!”我国的父亲在不同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有着各种困惑与压力。在现代教育当中,父亲受各方面因素的干扰,无法有效参与儿童的家庭教育,其中既有传统社会角色观念的影响,又有现实条件

制约。

(一)代际传承:“男主外、女主內”的文化桎梏

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来看,“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影响深远,从古代的皇帝设定到现在,遍布全国的政府领导和企业高管,大部分都是以男性为主,男人已经变成了社会的中流砥柱。同时,受“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女性只能局限于家族的范畴,以养育子女为终身任务。传统思想深刻影响了父亲对自身角色的认知。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听到许多父亲将“没时间”“管不来”作为借口推卸教养孩子的责任,孩子缺少父亲陪伴,“父亲缺位”现象愈演愈烈。

(二)双重压力:职业结构与生存需求的管控

当今社会的生存条件和职业结构对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他们希望能够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另一方面,养家糊口的物质压力客观缩短了他们的亲子陪伴时间;再者,从性格上看,女性比男性更为细腻、有耐心,更适合教养孩子。在父亲本身缺少陪伴时间的情况下,这种性格差异加剧了父亲角色的隐形失陪,家庭中的男性将更多的时间投入解决家庭生计问题,而父亲角色则日趋淡化。

(三)合作乏力:学校缺乏对父亲力量的协同联结

家校合作中,“父亲缺席”已是不争的事实,家校合作成效不尽如人意。作为家校共育的根本推动者,学校对家校共育的探索实践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从家校沟通内容上看,现代社会不断被教育内卷裹挟,我国中小学教育逐渐走向学校教育“应试化”、家庭教育“功利化”,家校协作的关注重点变成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考试高分的获得。家校合作内容单一,往往都是学校单方面地向家长输出信息,且更倾向选择“靠谱”的母亲,这让本就鲜少顾及孩子学习的父亲在面对单一的学习话题时,只能选择保持“沉默”。

其次,从合作参与形式上看,许多学校仅将家校共育停留在“专家讲一讲、问卷访一访、门口站一站”的表面形式,或是单一地向家长提供政策化、道理化的家庭教育指导,且参与的基本都是母亲或是祖辈。学校缺乏基于家校共育的深入联结与有效沟通,更缺乏以父亲为主题的家庭教育指导和父亲角色投入家校共育的路径探寻。这种居高临下的家校共育让本就“沉默”的父亲只能选择黯然退场。

三、寻:走出丛林——父亲角色回归的路径寻绎

社会期待父亲角色的回归。让更多的父亲回归家庭,找到属于自己的家庭位置,成为合格的“在线爸爸”,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自身等多方干预,共同努力。

(一)国家层面:千呼万唤,建设“父教归位”社会

首先,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为父亲回归家庭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如,美国、英国、瑞典等西方国家为鼓励父亲参与到家庭教养中去,以制定带薪育婴假等政策形式明确了父亲承担家庭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三孩生育政策的背景下,国家也越发重视新手父母的养育焦虑,人性化的政策也正陆续出台。目前,许多省份都陆续出台了“父亲假”、妻子生产后的“护理假”、在外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政策补贴等,从而缓解父亲的职业压力,让父亲有更多的时间回归家庭教育主体。

其次,主流媒体的宣传效应也不容忽视。例如,前几年《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电视节目播出后,社会各界对父亲教养的问题掀起一阵讨论、反思浪潮。因此,政府部门也可以依托娱乐媒体、电影电视等网络载体烘托父亲角色在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提高全社会的重视程度,营造“父教归位”的社会氛围。

(二)学校层面:家校合作,构建“爸爸课程”体系

基于父亲角色缺失现状,学校层面可以探寻学校主导下的“爸爸课程”系列活动,旨在通过学校指导,采用“爸爸参与”和“孩子评估”的方式,促使爸爸重新回到家庭的主人地位,并对子女的成长进行更深层次的介入。

1.推薦阅读:阅读感悟,正确认识父亲角色

鉴于许多父亲对自身角色认识存在误区,校园宣传组可以通过微信群、校园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定期向家长推送相关的阅读文章,也可以精选学校中的优秀爸爸集成案例开展定期宣传;教师可以通过推荐相关的书籍让父亲、孩子共同学习阅读,如《傅雷家书》《好好做父亲》《我的事业是父亲》等父亲教育类书籍,让父亲们在阅读中体会到父亲角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2.专爸引领:现身说法,推动教育理念归位

为了激发父亲回归家庭教育的动力,学校可以从知名教育专家中遴选出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心得体会的父亲现身说法,开展角色意识、责任、沟通等家庭教育讲座,试图通过专爸引领,转变父亲们不恰当的教育理念,推动父亲角色回归家庭教育。

3.学爸行动:亲子陪伴,营造深度互动氛围

通过阅读分享和专家引领,大部分的父亲都能在教育理念上发生积极转变。为了促进父亲角色真正落实家庭教育,学校可以组织各式各样的“学爸行动”,扩大父亲角色的榜样效应。“学爸行动”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学爸运动(和爸爸一起坚持一项体育锻炼)、学爸技能(向爸爸学习一项劳动技能)、学爸阅读(和爸爸一起亲子共读)。每月定期开展一项活动,并留下视频、照片等陪伴记录。

4.爸爸课堂:走进课堂,树立父亲角色榜样

父亲角色的回归,不仅表现为家庭参与子女的教养,更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作参与者。父亲承担着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职业,意味着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因此,学校可以开展爸爸课堂,欢迎社会各界的父亲到学校授课,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爸爸角色的影响力。

5.亲子评价:评价下放,助力“爸气”真实回归

对于爸爸一学期的表现,孩子们可以根据评分标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爸爸的表现进行打星、填写奖状,并将奖状亲手颁发给自己的“星级爸爸”。评价既是学习结果的评定,也是为了激发爸爸更积极地投入亲子教养中去。

(三)家庭层面:父母搭配,完善家庭教育职能

家庭是孩子启蒙的第一个场所,父亲、母亲都是不可替代的。首先,应规定父母的教育角色,确保家庭教育观念的一致性,完善家庭教育职能。一方支持、另一方反对的“唱反调”家庭容易培养出“双面”性格的孩子,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其次,据相关研究表明,父亲角色的质量与婚姻关系呈正相关,即父亲参与水平高低可能取决于家庭婚姻关系的支持力度。因此,家庭中的母亲可以尝试着寻找时间、机会将教育的主动权交给父亲,并给予一些好的建议和方法作为支撑,让父亲角色更好地融入家庭教育当中,树立教育地位。最后,家庭成员还可以定时召开家庭会议,进行交流总结,完善家庭“督察”机制,在借鉴经验和吸取教训中落实父亲的教育职能。

斯宾塞指出:“在儿童教育中,无论是性格培养还是情感教育,无论是智力训练还是道德、品质的培养,父亲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总之,父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角色,是母亲或者他人无法取代的。父亲需要借助社会、校园、自身的力量,充分投入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并以鲜明的父亲角色特征与儿童积极互动,让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弗洛姆.爱的艺术[M].刘福堂,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曹文.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父亲缺位”问题管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02).

[3]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

[4]金春寒.父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基础教育研究,2005(10).

蒋 杪   浙江省桐乡市中山小学。

猜你喜欢
缺失家庭教育
初中生物生命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以《荷塘月色》为例探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缺失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