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文,吴剑弟,梁栋良,陈美玉,范海燕
老年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持续或非同日3次以上病人血压超过标准血压,即收缩压(SBP)≥140 mmHg或舒张压(DBP)≥90 mmHg[1-3]。我国成年人患高血压概率约为25%,而中老年人的患病率约为39%[4-5]。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及中风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因此,不可忽视老年高血压的防治[6-7]。高血压病人常发生左心室肥厚,约33.3%的病人存在左心室肥厚,原因在于病人外周血管阻力增强,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使得心脏肥厚、扩大,影响病人心脏功能[8]。有研究显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反映了心血管功能,血压昼夜节律紊乱易导致心功能改变,威胁病人健康[9]。本研究分析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左心室肥厚、心功能的关系,以期指导临床治疗老年高血压病人,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高血压病人100例,其中男45例,女55例,年龄60~85(69.79±7.21)岁。根据24 h动态血压下降率将病人分为非杓型组(下降率<10%,68例)和杓型组(下降率≥10%,32例)。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10]中的诊断标准;年龄60~85岁;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和急进型高血压;严重的心脑血管病;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异常;恶性肿瘤;病人不能配合检查。
1.2.1 临床资料收集
收集老年高血压病人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尿素氮、总胆固醇、血肌酐、三酰甘油、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晨起血压(SBP、DBP、脉压)、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blocker,ARB)、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使用情况。均空腹12 h以上抽取静脉血进行测定。
1.2.2 高血压分级
1级为轻度,收缩压140~159 mmHg和(或)舒张压90~99 mmHg;2级为中度,收缩压160~179 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 mmHg;3级为重度,收缩压≥180 mmHg和(或)舒张≥110 mmHg。
1.2.3 超声心动图指标
包括左房收缩末期内径(left atrial end systolic diameter,LA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 at diastole,IVSD)、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depth,LVPW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质量(left ventricular mass,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测量,包括每搏量、心排血量及心脏指数。病人取平卧位,观察心尖四腔切面,采用脉冲多普勒记录,并取二尖瓣环,测量二尖瓣舒张早期的峰值流速(E)、心房收缩期的峰值流速(A)测量3次心动周期取平均值,并计算A/E。
1.2.4 24 h动态血压监测
在病人左上臂佩戴统一动态血压监测仪,白昼(06:00~23:00)每隔30 min监测1次,夜间(23:00至次日06:00)每隔60 min监测1次,记录病人24 h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监测指标包括偶测平均SBP、偶测平均 DBP、24 hSBP、24 hDBP、白昼SBP、白昼DBP、夜间SBP及夜间DBP。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与杓型组比较,非杓型组24 hSBP和DBP、夜间SBP和DBP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血压昼夜节律比较(±s) 单位:mmHg
与杓型组比较,非杓型组LAESD、LVPWD、LVM、LVMI、A及A/E均升高,每搏量、心排血量、心脏指数及E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左心室肥厚和心功能比较(±s)
24 hSBP、24 hDBP、夜间SBP及夜间DBP分别与LAESD、LVPWD、LVM、LVMI、A及A/E均呈正相关(P<0.05),与E呈负相关(P<0.05)。详见表4。
表4 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心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24 hSBP、24 hDBP、夜间SBP和夜间DBP的AUC分别为0.785,0.779,0.806和0.791(P<0.01),截断值分别为127.6 mmHg、79.5 mmHg、116.8 mmHg和70.0 mmHg,敏感度分别为92.07%、90.36%、95.53%和93.41%,特异度分别为56.28%、53.31%、64.82%和58.09%。详见图1、表5。
图1 非杓型组病人血压昼夜节律的ROC曲线图
表5 血压昼夜节律对左心室肥厚、心功能的诊断价值
高血压主要临床表现为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且病人在未用任何药物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SBP≥140 mmHg或DBP≥90 mmHg[11-12]。目前,高血压的病因尚未明确,每例病人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均不同,且差异较大[13]。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中老年人居多,老年人群患病率约为50%,高血压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病人致残率、致死率较高[14-15]。多数高血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紊乱,表现为夜间血压下降幅度较小或过大,或清晨血压上升幅度过大,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可造成病人心、脑、肾等器官损害,如左心室肥厚,甚至影响病人心功能[16]。因此,监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十分重要。目前,常见的监测血压方法为24 h动态血压监测,该方法对病人睡眠产生的影响及误差均较小,且可明确病人24 h血压变化,有助于临床医生对病人进行针对性治疗,改善预后[17]。
本研究选取100例老年高血压病人,根据24 h动态血压下降率将病人分为非杓型组(68例)和杓型组(32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AESD、LVPWD、LVM、LVMI、每搏量、心排血量、心脏指数、E、A及A/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杓型组较非杓型组心功能要好,非杓型组左心室肥厚、左室舒张功能受损严重,可能发展为心功能减退,进而导致心力衰竭。赵平等[18]研究表明,非杓型组LVPWT、LVM、LVMI高于杓型组。敖道畅等[19]研究显示,杓型组A/E低于非杓型组。同时本研究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显示,非杓型组24 hSBP、24 hDBP、夜间SBP及夜间DBP均升高。寇惠娟等[20]研究显示,夜间血压下降率<10%组与≥10%组夜间SBP和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4 hSBP、24 hDBP、夜间SBP及夜间DBP分别与LAESD、LVPWD、LVM、LVMI、A及A/E均呈正相关,与E呈负相关;同时ROC曲线评价病人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对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诊断价值的结果表明,24 hSBP、24 hDBP、夜间SBP和夜间DBP的AUC分别为0.785,0.779,0.806和0.791,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27.6 mmHg、79.5 mmHg、116.8 mmHg和70.0 mmHg,敏感度分别为92.07%、90.36%、95.53%和93.41%,特异度分别为56.28%、53.31%、64.82%和58.09%,表明夜间SBP和夜间DBP的诊断价值更好。
综上所述,非杓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左心室肥厚、心功能更差,且病人夜间SBP和夜间DBP对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的诊断价值较好。因此,实施治疗时应格外注意病人夜间SBP和夜间DBP,降低老年病人的夜间SBP和夜间DBP,可减轻左心室负荷,对预防老年高血压病人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异常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