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庆彪 吴琼
(三峡大学 湖北宜昌 443002)
体能是竞技比赛中技术、战术和心理的重要保障,体能训练在运动训练中占有非常基础的地位,如果不进行高效的体能训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和高水准的竞技表现将很难得到保证[1]。竞技跆拳道作为高强度的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运动员更是要具备良好的体能。一个跆拳道运动员拥有良好的体能,不仅是掌握高难度技术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在比赛中稳定发挥甚至超常发挥的重要保障。因此,要着重加强跆拳道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科学有效地提高其体能水平。
该文将普通高校跆拳道竞技队体能训练现状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在普通高校跆拳道竞技队中颇有代表性的三峡大学跆拳道竞技队作为调查对象。三峡大学跆拳道竞技队由体育学院跆拳道专项班和各专业具有一定格斗基础的兴趣爱好者组成,他们在2019年中国大学生跆拳道(竞技)锦标赛中获得3 个第五名;2021年获得男子团体第二名,女子团体第四名。
1.2.1 文献资料
通过查阅检索三峡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收集有关书籍和期刊论文,并对其相关书籍和文献进行分析整理。
1.2.2 访谈法
通过与三峡大学跆拳道队的队员以及跆拳道和体能训练方向的专任教师、知名教授进行访谈交流,了解跆拳道队员的体能训练情况,并对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2.3 问卷调查
依据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问卷,对三峡大学跆拳道竞技队队员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了28 份调查问卷,收回28 份有效答卷,28 名运动员的调查问卷有效率为100%。
1.2.4 数理统计法
收回问卷的调查结果,经初步整理后,汇总为电子数据,并运用Excel 2010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良好的训练动机是提高运动员训练积极性以及训练主动性的主要动力。当运动员较为全面、深刻地认识到体能储备在比赛中的重要性时,为了获得更好的竞赛成绩,就会迸发出更多的训练动力[2]。
调查统计运动员对体能的认知情况(见表1),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只有3 名队员对体能有明确的认知,占全队的10.71%;同时有9名队员对体能的认知情况为一般,占全队32.14%;有16 名队员对体能的认知情况为不太了解和不了解,占到了全队的多半。
表1 运动员对体能的认知情况(n=28)
由上述调查与分析可知,现阶段,普通高校非等级运动员对体能的认知相对匮乏。
调查运动员关于体能储备对跆拳道竞技水平影响程度的认知,将数据整理后(如表2 所示)发现,有17.86%和78.57%的队员认为体能训练重要或非常重要,队员基本一致认为良好的体能储备是训练和比赛的保障。仅有3.7%的队员认为体能训练相对于腿法等技战术而言不重要。
表2 运动员关于体能储备对竞技水平影响程度的认知(n=28)
通过上述调查与分析,队员基本认为体能的储备对于跆拳道竞技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此外,通过线下与运动员的访谈,多名运动员表示在比赛过程中常感到因体能储备不足而不能在比赛过程中达到自己的最佳竞技状态。同时,运动员对于体能训练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偏差。
为解决目前运动员所面临的问题,教练员应加强运动员有关体能训练方面的理论教学,让他们对体能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有更清晰的认识,以提高运动员参加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
据运动员入队年龄(见表3)和运动员入队前参与格斗对抗性项目训练经历的调查(见表4)可以看出,入队时运动员的年龄均18岁及以上,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进入学校之前都没有参加过格斗对抗项目,即使有也并非都是跆拳道项目,还有散打、拳击等项目。除此之外,练过跆拳道的队员所学的大部分内容也是关于品势的知识。所以,如何在大学有限的培训时间里,将未曾入门的队员培养为具有一定竞技水准的跆拳道运动员,是普通高校跆拳道队训练规划的核心。
表3 关于运动员入队年龄的调查(n=28)
表4 关于运动员入队前参与格斗对抗性项目训练经历的调查(n=28)
2.2.1 训练时间安排
据运动员的训练安排(见表5)调查统计可知,三峡大学跆拳道队专项班的队员每周训练能达到7次以上,分别为周一到周五工作日早上6∶00—7∶30 的5 次早训、周六晚上7∶00—8∶30的晚训,以及学院根据规定安排的2节90 min的专项课;非专项班的队员每周训练能达到5 次以上,没有专项课的训练安排。这充分保障了运动员的训练时长。
表5 关于运动员训练安排的统计
但普通高校运动队的实际训练情况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队员的学习安排与训练时间冲突(早读或晚自习)、队员的个人问题等。结合运动员个体不难发现,水平提高较快的运动员整体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较多,因此,在运动员竞技技术开始塑造的过程中,训练时间的较多投入对竞技水平的提高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2.2.2 体能训练安排
“体能”这一词在人们日常的训练和教学中愈发频繁地出现,但是有很多人对体能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体能训练就是训练运动员的耐力、体力和身体素质,没有认清体能训练的本质,这必将导致教练在指导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出现偏差。
体能训练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结合专项需求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负荷动作练习,改善其身体形态、提高其身体机能、发展其运动素质、改变其身体结构和功能,进而可以承受更多训练和比赛中的负荷,加快恢复速度,提高竞技能力水平[4]。
根据调查,目前三峡大学跆拳道竞技队的主要训练内容还是以技战术的练习为主,体能训练计划主要穿插在技战术的平时训练中进行,缺乏专门的力量、柔韧等素质的强化练习,更缺乏结合专项所需的专项体能训练。
科学的体能训练不仅是掌握高难度技术的基础和前提,还是在比赛中稳定发挥甚至超常发挥的重要保障,因此,要着重加强跆拳道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比重,科学有效地提高其体能水平。
2.3.1 体能训练场地及训练器材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对体能训练日益重视,并在训练设备上投入了较多的经费。而普通高校因资金预算等问题,体能训练中心的器材也相对不足且单一,器材以杠铃和壶铃为主,组合器材和功能性训练器材较为短缺。以三峡大学体能训练中心为例,通过调查可知,训练中心的训练设备多为自由深蹲架等传统器械,史密斯综合训练器等少数组合器材多为单台,小巧的功能性训练器械破损较为严重。
与此同时,因为管理等因素,训练中心的设施并不能充分利用,甚至限制学生的进入,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训练。而高等院校办学的根本宗旨是为社会培养人才,高等院校所建设的体育训练场馆也是为了满足培养学生的需要而建设的。因此,高等院校的体育训练场馆在管理中应该始终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做到对高校体育训练场馆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维护,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5]。
2.3.2 体能训练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科学性
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是影响运动员有效提高体能水平,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6]。通过对体能训练原理中运动适应理论的分析可知,在训练效果方面,受训练手段与训练负荷的影响较大。其中训练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机体接受刺激的部位,而负荷大小又决定着某一部位的刺激程度。因此,训练手段和训练负荷的合理安排,保证了机体能够沿着预定的训练方向发展。
在跆拳道力量训练中,需要注重速度与力量的结合,因为在竞技比赛中,跆拳道属于打点得分制胜类,不需要像泰拳一样重击对手使对手倒地,更多的是靠速度打点取胜。因此,在力量训练中要着重选择力量与速度相结合的训练模式,将轻重量负荷与跆拳道专项动作相结合,在不稳定的状态下进行多关节、多维度、全方位的力量训练,突出全身协调发力与身体稳定,对核心力量进行加强,为机体在运动中上下肢力量的传递创造更好的发力环境,从而在进行力量训练的同时提高灵敏性以及完成动作的速度,提升运动员在赛场的运动表现[7]。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三峡大学跆拳道队在进行体能训练时,采用的训练方法相对单一,并盲目追求负荷量而忽视负荷强度,其体能训练缺乏科学系统的训练计划。例如力量训练还停留在传统的训练模式中,大量地使用杠铃或哑铃进行大负荷力量训练。这样的训练方法只能专注于单一肌肉的训练,孤立的动作训练对竞技水平的提高较为有限,导致无法达到体能训练的本质目的,运动员自身体能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2.3.3 个性化体能训练安排
个体化体能训练的首要目标群体是重点运动员和伤病运动员。竞技跆拳道作为一对一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的对抗性项目,教练员在组织开展训练时,不仅要从实战出发,结合竞技跆拳道比赛的肌肉用力形式、能量供应形式和技能战术的特点进行训练[8],还需根据运动员的实际状况安排训练计划,如重点队员其身体素质较高于一般运动员,为达到较为理想高效的训练效果,教练员要对其制订较为针对性的训练,以便更高效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技能水平。当运动员出现伤病等问题时,不适合参加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此时教练员需要在兼顾受伤队员伤情的基础上,对其制订以无疼痛为原则的针对性训练,在提升其身体素质的同时,以缓解改善伤情[9]。
因此,在安排体能训练计划时,教练员应该科学系统地对每一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及状况进行评估,并将运动员实际情况与运动员个性化差异相结合,以此来确定训练手段及运动负荷,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来保证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提升,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以及训练效率。
2.3.4 对放松不重视、牵拉手段和方法不足
牵拉放松活动是指运动员在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后,利用逆牵张反射,使肌肉、肌腱和筋膜等结缔组织松弛的各类放松活动。训练结束后,有效的牵拉放松活动不仅会增强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提高运动员技术学习的效率,而且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在我国高水平运动队中的队医,常常既要负责队员的伤病,又要兼顾队员训练后的放松。而普通高校运动队多数没有常驻队医,这就需要运动员在体能训练后自我来完成放松牵拉,而由于运动员对训练后牵拉放松的重要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常因训练后的疲劳而忽视牵拉放松。同时,又因为牵拉手段和方法的不足而未能放松体能训练后紧张疲劳的肌肉,长此以往,就极易导致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训练进度。并且,就算运动损伤愈合后,也可能使运动员产生心理问题,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
运动员在体能训练方面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对体能训练的理解较为浅显,从而导致其体能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难提升,这直接影响了训练效果与训练效率。缺少专门的体能训练安排,加之训练方法和训练安排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一味盲目地追求大负荷,忽略了训练强度,欠缺对运动员个体的训练计划安排,忽视了个性化的训练原则,这也是造成训练效果差和训练效率低的重要因素。
此外,还存在运动员在训练结束之后的放松和场馆器械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运动员训练的效果及效率。
其一,加强运动员的理论学习,加强对体能训练的认识,提高运动员参与体能训练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理论培训学习,增强运动员的放松意识,帮助运动员掌握简单有效的放松方法和牵拉手段。
其二,增加专门的体能训练计划安排,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训练方法。同时,要根据运动员的自身情况对训练计划做适当的调整。
其三,针对训练场馆器材的问题,学校应该加强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场地器材的高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