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羽
(山西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山西太原 030012)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有着独特的魅力,受到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可[1],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运动形式。而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中国武术走向世界并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和喜爱,愈来愈多的人把武术当作锻炼和修身手段[2]。然而,高等院校武术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在进行中却遇到了诸多问题。该文对这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讨,以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目的,促使高等院校武术能够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的重要珍宝。武术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教育价值。在学校里积极开展武术教育,在综合性大学里推广武术文化,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树立大学生的民族自信,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增长和发展,从而保证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继承。四年制大学武术教师必须有效地阐明基本运动技能,同时在加强学习武术文化传统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武术培训与武术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活动,以加强教学过程中武术文化、武术技术继承,促进武术文化发展,使其走向国际化。
中国武术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的汇总,中国武术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价值和无与伦比的理论意义。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西方强势文化在我国形成了风起云涌的局面,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似乎陷入了高原现象,所要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是刻不容缓的[3]。如何让武术的价值更上一层楼,把武术文化深层次地发掘出来,这就需要多方位、深层次地认识武术。
武术理论体系也被深深打上了历史的阶段烙印,就好比一把双刃剑,它不但拥有丰富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特性,同时时代的烙印也比较深刻。因而要将武术提高到新的境界,建立属于自己的领域,就必须融入历史观念,总结前人的思想结晶,以现代科学为指南,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为原则,弘扬传统武术之精华而弃其糟粕。竞技武术的出现就是历史的选择。所以要走一条既保持传统武术的特色,又包容西方合理的体育科学知识的道路。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才能使传统武术真正地踏上全球化的列车[4]。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在全社会的实施,终身教育理念和终身健身的观念已然深入人心,但作为终身体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高等院校[5],其对武术的开展和推广却是不够重视的。从文献资料中得知,目前开设武术课程的高等院校少之又少,所占的课时比例也很少,所开展武术课程的内容都局限在了三路长拳、简化太极拳,等等,开设器械套路的就更少了[6]。这就难以使学生体会到武术动作背后真正蕴涵的文化底蕴,更无法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深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受西方体育的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的影响,学校体育武术教授的形式变得快捷化、西方化,动作的一招一式所包含的本质与精神内涵无法体现,丢失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技术特点,后果令人担忧。那么在这样的学校体育氛围下,学校武术教育又怎能让练习者领会武术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承中国武术文化?如何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斑斓色彩呢?
传统武术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社会活动,其价值体现在心灵的历练、体魄的强健中。它的价值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当然武术运动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也是不能忽略的,只是它的实现是漫长的,这就有悖于当代人短期收效的行为理念了。花样繁多的娱乐项目似乎更符合大众的休闲口味。武术运动提倡的内外兼修的智慧,似乎没有跟上休闲娱乐的这趟快车。现在人们的选择多了,生活的品位和质量也有所提高了,受到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环境的影响,坐在电视机前自在地看场NBA季后赛、在电脑上肆意地融入游戏,似乎比思考武术美学来得更爽快;召集伙伴踢球,竞争下的汗水似乎比一个人艰苦探索领会得到的果实更加香甜;自信青春的偶像剧,时尚前卫的商场,装饰新颖的西餐厅,似乎比武术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更有吸引力。当然人们可以选择适宜自己的运动方式和休闲方式,然而武术内容的特性是需要持之以恒和循序渐进的,且收效较慢,其健身愉悦、修身养性的优越性短时间很难显现出来。以至于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甚至正在慢慢地被遗弃。
传统武术的功能是丰富的,是深远的,比较多见的有技击功能、观赏功能、健身功能、修养功能等,它还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7]。往往受所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项功能的受重视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冷兵器时代武强和对抗,自然是人们解决冲突的重要途径,原始武术必然成为人们运动的首选手段,所以当时武术的技击功能比其他功能更具有实际效益,客观现实要求人们必须重视技击,才能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法治的健全,和平与发展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题,当然武术技击功能也逐渐削弱,迈向了竞技化和经济化的道路,人们对武术功能开始了多样化的选择[8]。武术的技击性受到了冲击。当今,竞技成为了武术的传播介质。以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使武术在传统与教育方面受到巨大的碰撞,也使人们接受武术文化教育的过程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现代人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思维方式的转变,追求健康、追求美、追求长寿成为健身娱乐的主题。因而武术运动的健身娱乐功能、养生保健功能也就在这个时代被重视起来。但是,学校武术运动只是将武术的技击性保留,却少了深层次的武术文化交流和发展。武术套路演练过于死板且内容干瘪,缺乏攻防、变幻等实用技巧;武术散打过多地强调对抗,输赢被过分强调;武艺、武德在教育领域被分离出来,使武术在青少年中失去了精神土壤。
2.3.1 师资力量的匮乏
我国高校武术的前景依然是令人担忧的。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的普修武术课上,很多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学习武术的条件,所以在普修武术课的学习中步履维艰,大多是照猫画虎应付了事。学习任务繁重、学时有限,所以武术的精髓并不是几招几式就能体会到的。为了上课而上课,在如此的动机和形势下学好武术也只是天方夜谭了。武术专修的学生,则受通俗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当他们深入武术这一博大的文化中时,又会感到迷茫,感到和原先想象的有很大差距。对教师所传授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文化精髓很难去融会贯通。而只是一味地追求动作上的完美和技击上的满足。这就导致他们当了基层教师后不能真正发挥专业技能,再加上所处学校的教材更新停滞、器材设施短缺,就只能依靠陈旧的教材传授,很难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力。学生学得吃力,对武术的认识也只能滞留在表层上,更不必说会产生兴趣了。在这种情形下,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学校教育的发展遇到了阻碍。
高校也必须继续加强内部教学人员的培训,积极建立一个在学校学习武术的平台。首先,高校必须积极培养武术教师,这是武术文化教育的重要基础。职业素质较高的教师在武术文化中有更高的教学质量,从而能够在大学和学校中传播武术文化。高校主管部门应制定武术教师培训制度,计划引进武术教师,并鼓励来自不同地区的武术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以提高校武术教师的技术和文化素质。高校可以注入新鲜血液,以吸引人才参加武术训练,并为武术教师提供高雅的文化成就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为他们提供初步培训,以满足他们对大学和大学武术文化的需要。高校还可以邀请有关文化和武术训练的专家进入校园,培训武术教师,定期评估,使教师有能力组建一支更强大的武术教师队伍。其次,高校也必须建立武术培训平台,营造学习武术的文化氛围,如建立大学生武术文化交流协会、俱乐部等,利用这种形式推动教学,让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最后,可以安排武术技能知识竞赛,技术竞赛活动等。
2.3.2 教育方法、内容单薄
当前的武术教学形式老套,还在沿用古老的方法。学生都是看着教师练,或者自己理解着练,没有把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成果和优秀的传统教法相融合。学生思维不活跃,知识面窄很难理解武术的深层内涵。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做到一把抓,只重视技术的提高,忽视了文化的升华;不能充分利用武术的功能和特点,不能因材施教,没有做到和学生的实时互动,没能把理论联系到实际,没有做到以人为本。设置的教学内容还是百年如一的套路,且都是一些简化的国际标准竞赛套路。一些运用简单但却实用的武术技法和武学的经典没有关注到。教育手段也只是套路动作的简单机械的重复,长此以往,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以及兴趣必然会大幅下降。
大多学校考试选拔的内容,除了文化课外,体育大多是以田径、体操、球类等作为选拔的附属条件,而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将武术设为考试项目,这严重影响了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发展。应试教育下的武术多的是理性,是分数,所以谈及武术时,有的只是公式化、工厂化、机械化的千人一面的武术,武术技术的习练和原始的武术理念逐渐被边缘化。
民族文化能够区分我国文化与其他民族,它是贯穿于民族的最深层的实力,是历史的积淀,是千年的传承。武术当之无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须通过身体的历练和灵魂的感悟来体验其魅力。所以武术教育是民族文化教育的一条光明大道。中国人热爱武术,武术被称为“国术”,足以说明武术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武术提倡的很多内容都有深刻的含义,如“习武先习德”“以德服人”等。武术文化在传承和培养民族精神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教育功能;习武习德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操,武术的博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技术的婉转曲折提高和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意识[9-10]。武术文化的意义是深远的,它是传统文化走向复兴的康庄大道、能量之源。
1915年,武术成为学校体育课程后,至此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发展体育发展武术的规定。足以体现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和对武术发展的决心。当然发展的道路总是曲折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在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限制下,武术在很多地方体育课中的实施都成了有名无实的“空架子”。再加上许多学生在接触武术时只是热爱武术那打打杀杀、热闹且刺激的画面而没有想过那热闹背后的精神价值和实际意义。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信息的刷新比想象中还要快还要多,当然有好的也有坏的,西方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其独特的社会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青少年。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武术教育应该起到引领作用。
学生热不热爱,感不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武术教学的意义非常重大。武术教师的使命是神圣的,同时也是艰巨的,发扬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精神,要求武术教师必须拥有令学生折服的专业技艺,还必须有深厚的武学素养和文化知识,更要把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作为武术教学的重中之重。“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为人师表”,把责任心、公德心、进取心牢记心中。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是散播传统文化种子的过程,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而且要让他们爱上这一文化。
现阶段,武术教学墨守成规,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武术教学教法的多元化刻不容缓。首先,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所授内容,并能灵活地对所授课件进行调整,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动向,不论是课程内容,还是知识的有效数量上,都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生才能进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可以开设太极、形意拳、推手、桩功、导引等内容。还可以添设实用的保健养生、医疗自救等项目。其次,武术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脱离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辅助,武术教师要熟练运用声像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有着直观系统的优越性,信息量大、速度快、资源广泛,是实用性很强的工具。教师也可以运用学校的设备优势,制作一些内容丰富,便于教学、便于学习的优秀武术多媒体课件,学生带着情感学习,以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武术教学是长远的,是细致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会感觉到难度太大。
武术的发展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文字记载的传承显得过于单薄,不能深刻诠释传统武术的意蕴。但是,传承是武术发展的前提条件,武术是以动作为其主要表现形式的运动,文字记载和技术动作相辅相成,是作为载体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其中,不仅记载了各种武术技击招式,同时也叙述着它所蕴含的思想火花的碰撞。所以,武术理论是很重要的,许多武术功法就是因为没有配备文字记载而失传的。理论和技术犹如人之双足。这就要求教师在武术教育的过程中,把动作、技法的练习和传统武术的教育意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有着百家争鸣的璀璨,传统理论文化折射着它们的光芒,儒家的人性的思维方式、道家对道的领悟、佛家空的智慧,等等。所以,只有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武术包含着的如此深奥的文化教育理念,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中国武术的奇妙之处,从而更加有信心把武术文化传承下去。
高校是传统武术人才建设和培训的重要场所。在改革和高等教育的春季浪潮中,高校必须有新的想法来发展传统武术,新的改革突破,新的开放形势和不同工作的新措施。确保传统武术在身体意识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近年来,高校武术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曲折的,是漫长的。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以高校为阵地,大力深入开展武术教学,只有这样,武术文化才能在历史的大河中奔流不息,绵绵不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文化的传承也应是发展的、变化的,应掌好传承与改革的舵,把武术的传统理念与现代体育教学相结合。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