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穆亚萍(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第一中学)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学校的课程中注重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而新课改又强调,学校教育中必须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因此,在初中的历史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解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也应该以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内容为依据,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教育。通过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地挖掘和研究历史教学的内涵,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切入点,使历史知识与道德材料相融合,以恰当的教育方法来进行学科和道德教育。
许多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都受到了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表现,且有一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即学生的成绩决定着学生的一切。受此思想的影响,有些中学历史教师忽略了学生所学的内容能够为学生的发展带来何种积极意义,而仅仅关注学生的历史分数,忽视了道德教育。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历史课程与道德教育的融合程度将会降低,使其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许多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往往会把道德教育融入教育之中,而忽视了历史教育的具体内容,使德育材料与现实生活不符,难以确保德育的有效性。此外,有些历史教师在把道德教育融合到历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采取适当的方法,缺少学科特色,不但会影响道德教育的成效,而且也会给初中历史科的整体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说教式的道德教育也会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厌倦,从而影响到整体的教育和教学。
有些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传统,在实施学科教学时往往采用“灌输”的方法,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也没有注意到学生能否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来学习历史。道德教育离不开现实,但很少有历史教师把道德教育融入现实中去,导致德育与现实脱轨,难以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会,进而使得德育未能体现出其真正意义。
在历史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历史研究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信息,并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更主动的历史道德认知行为,从而可以在历史教育过程中实现知识灌输和道德交融,在历史教育中通过自然渗透营造道德环境,所以,了解历史教育是培育孩子们爱国热情的一种重要途径。历史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历史必修课,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的引导下,发扬以爱国为核心内容的民族精神和以革新为核心内容的时代社会精神,爱国是指团体或个人对祖国发展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心态,体现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为保卫祖国和实现祖国未来的自由富强所献身的奉献精神。所以,在历史课堂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文化认知意识,也有助于初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信念,培养初中学生的家国情感,从而体现历史文化教学的真正意义。
从课堂观察的角度来看,初中是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但是,在实际的专业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以往的应试教育观念中不求变化,总是单纯地觉得课堂表现才最重要,教师只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负责,而对其他领域的教学包括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却并没有特别重视。所以,在如今的现代教育中需要德育和人文教学的结合,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对课堂德育的渗透方式进行探析,既要确定德育的教学目标群体,也要根据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思维状态的真实状况和实际认知的能力程度,提出更适合于课程、初中学生具体情况的目标。课堂观察视角下历史教学的德育意味着教师在重视知识转移的同时,要把德育教学活动纳入历史教育过程之中,使学生对历史教学中的人物形象、事例、资料形成进一步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切实掌握和领悟初中历史德育理论,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翻开我们的历史课本,到处都是爱国主义的教学素材,这些素材都可以很好地用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比如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史,学生们会进入汉唐时代,认识到国家的繁荣,然后进入宋元时代,学生能通过学习而为古人取得的成就而赞叹。不仅如此,作为四大古国之一,华夏文明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其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勤劳人民的智慧,也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其中都蕴含着丰厚的思想教育内涵,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创造力。
在初中历史课本中,关于爱国宣传的材料很多,教师应该好好挖掘利用这些材料,在恰当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我国的近代历史为例,其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他们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比如林则徐的虎口硝烟,邓世昌与甲午海战,慷慨赴死的戊戌六仁人志士,我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的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包括五四运动中的爱国青年赵必振,李大钊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等等。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而奋不顾身地投入革命,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诗篇。初中历史教育工作的过程就是帮助初中学生形成高尚道德和精神的历程,这些初中历史教材中提到的革命先烈,本身所具有的光辉就是对初中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素材。利用这部分材料,能够使初中学生懂得“做人”,产生浓厚的爱国情感,从而鼓舞学生奋发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中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修养,不但要依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在初中历史课程中也要重视学生情操品质的养成,对学生开展正确的道德教学,这不但关系到学生身心的发展,而且对其掌握历初中历史知识具有必要的促进作用。利用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历史人物、事件,才能让学生逐渐感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这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生动的内容,从而使学生逐渐从历史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
例如,张骞是我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外交使者之一,也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外交家和探险家,他两次前往西域,经历了坎坷和苦难,使人们认识到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了为国家服务,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毅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地转变思维与理念,并拓宽知识视野,使学生在教学中产生强烈共鸣,从而了解到初中历史是有灵魂和温度的,是所有人类过往事情的总和,它也含有大量的社会历史人文因素,而这些忠孝节义的人文思想都体现于历史文化课程之中,是需要全体初中生共同努力传承与保护的文化操守,如此一来,学生就将成长为一个心灵充实、精神坚强、具有博大胸怀的人,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变成一个友善、有爱心、有温度的社会个体。优秀的品德教育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并通过在课堂中突出感化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帮助他们提高在判断是非、主次等方面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育必须以科学的历史观为指导,这是实现中学历史教育的根本要求。在我国历史人物形象的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比如我国史册中的优秀人物形象有精忠报国的爱国者,如岳飞、文天祥;有布政平天下的皇帝,如汉武帝、唐太宗;有创新发明、造福世界的科学家,如毕昇、蔡伦等。与历史人物交谈,抚今追昔,这些历史人物在时间的长河中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通过课堂教学呈现出的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引人入胜的人物故事,能够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于由自身世界和人的思考构成的对世界的基本观念和本质的理解。价值观是人类对于人生目标和价值的最基本的理解和观点。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它决定了人们对于其人生道路的选择,体现在人类的生命、志向、信仰与志向之中,体现在人类对幸福、苦乐、荣辱、存亡以及爱情、婚恋、家庭等方面的认识之中。我们对生活目的与价值的认识与态度反映了我们的人生观。所以,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十分重要。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在课堂上对初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使每一个学生在中国历史文化教学中都能学到一些基本的东西,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自身能够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初中历史教学能够激起每个学生的中华民族荣誉感、责任感,使每个学生正视历史发展过程是教学的关键,更是教学的必然要求,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历史发展,提高社会历史发展意识,培育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态度和观念是初中历史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样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经过不同的教学过程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所以要一分为二,既不要离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也不要从其他人的角度去判断,要指导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不同的人思考方法有所不同,思考问题的视角也有所不同,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产生疑问,能够增强初中历史课程的德育功效,帮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以截然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研究问题,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不懂付出、分享和了解他人的感情。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应更多引入光耀千秋、载入史册的文化名家,他们在治国、交友、思考、读书方面均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值得学生学习。比如“本朝唯有宗元近,国本长留后世模”的玄奘大师,在寻求经文的历程中,人们就能够感受到他坚守理想、铭记信念、胸怀大志的品格,又如黄继光、邱少云等人勇赴国难、甘洒热血的烈士精神,都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爱国之情,所以教师们就要运用书本上既有的内容对学生加以道德教育,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就要进一步发掘书本上的内容,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纳入学生的历史学习进程中,只有这样,初中生才能在理解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在初中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也经常会出现对人类文明发展、世界历史进步等有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而这些史实对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以我国四大发明之中的造纸术为例,我国祖先很早就开始养蚕、缫丝;在总结漂絮法的基础上制作出了最初的纸张,东汉蔡伦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完善造纸工艺,制作出了更加优质的纸张,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华造纸术的出现,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推动着全球文明向前发展,是中华民族对全世界的巨大奉献。这一发明创新,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充分表明,人民是中国历史真正的主人。比如发明家爱迪生,他的研究成果超过两千种,取得发明专利一千多项,为了研究白炽灯,延长灯泡的寿命,他做了六千多次的实验,最终找到了一种有效的发光方式。为了改进留声机,他曾刻苦努力,数日不睡,直至晚年他还在进行科学研究。从这些历史人物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勤奋学习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质疑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教师可以以此激励学生热爱科学、认真学习科技知识,了解科技发展过程。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历史知识教育,并在其中向学生渗透道德教育内容,能够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而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育要发挥其教化、启发、诱导等德育功能,使中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意识和价值观、顽强的意志品质、优秀的人格素质。教师必须在教育中充分融入德育。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出才德兼备的孩子才是终极目的。为了使德育高效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初中教师不仅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娴熟的专业教学能力,而且还要有较高的道德意识,更需要学会运用一些教学手段,以达到对德育的高效融入。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引导初中学生学好历史学科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品德素质不断提高,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