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朋(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江苏省徐州市)
在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社会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为了满足新时期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必须要积极采用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渗透式教学法,主要是指以学科教学内容更加简单化为目的,让教学内容碎片化形式融进每节课。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和技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
同伴交往,就是学生和青少年与同一年龄阶段的同伴进行互动,而随班就读学生的同伴交往,是指同一年龄阶段不学生间的交往。它不仅包括了同年龄的同伴之间的交流,而且也包含了不同年龄段学生间的相互沟通。随班就读学生因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足,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往困难,同伴接纳度不高。首先,普通学生无法真正接受随班就读学生。很多研究显示,在融合教育环境下,多数随班就读学生对普通学生的接纳水平不高,班级同伴地位亦不高。较少随班就读者为受欢迎型,且属被拒绝型随班就读学生中,男生人数明显高于女生。不同性别随班就读学生间在人际交往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女性别的交往频率都高于同龄男性学生。由于社交能力、语言能力的差异,随班就读学生很容易在课堂上被冷落,被拒绝,很难被班级里的普通学生所接受,所喜欢,这对于随班就读学生社会化发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其次,随班就读学生在同伴交往时缺乏技巧。因为随班就读学生的语言表达意识和理解能力滞后于一般的同龄学生,同时他们也没有通过肢体动作进行辅助交流的意识,自然就造成他们交流上的困难。另外,随班就读学生还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易产生孤独情感,学生不喜欢甚至不敢主动去交往其他学生,更不必再选择恰当的时间、场所表现自己,以争取其他学生的关注与青睐。最后,班级教师也忽视了随班就读学生和同伴交流的交流情况。在实施随班入学的很多中学,特殊教育的教育模式、随班入学这一安置形式的目的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氛围下,教师们一直处于努力提高升学率、实现教育目标的心理重压之下,往往忽视对随班就读学生、普通学生的心理教育,也难以关注随班就读学生与普通学生的相处模式。
增强同伴接纳度,深入探讨教育思想,是明确与随班就读学生形成良好同伴关系的意义,以及在融合社会情境的过程中开展文化教学的必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班集体和课堂氛围对促进个体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在友爱的环境中学习,可以使置身于这里的学生倍感快乐与愉悦,这样才能养成积极上进、直面人生、直面自己的态度。因此,针对随班就读中小学生来说,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气氛、班级环境才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而构建好同伴关系也必不可少。同时,学生生活和同伴人际关系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自身的校园生活和学习质量。所以,对于随班就读中小学生来说,构建良性的同伴人际关系也有着一定重要性。教师们只有在明确了解到优秀的同伴人际关系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德育重要性以后,才可以合理帮助随班就读学生提高同伴人际关系品质,从而帮助班上的学生建立起友谊,帮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接受随班就读学生。同时,教师怀着善良友爱的心态与学生之间构筑起优秀同伴人际关系,用平常之心与之互动交往,从而了解并包容他们因为自己的特定情况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业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情况。
优秀的同伴关系也可以激发普通学生的同情心,使他们直面与随班就读学生之间的感情,并了解其学业和生存上的困难,同时对他们进行一些照顾与支持,从而使他们了解更多的学业与生存技巧,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形成自信。
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针对随班的学生情况,我们有必要根据渗透式课堂的要求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注重对随班就读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对于各不同残障形式以及残疾程度的随班就读学生,教师有必要研究学生对同伴间交往的需求,并提出比较合理、适当的方法和策略,以确保随班就读学生生活与学业需求的实现。另外,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沟通与交流的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沟通和交流,促进他们之间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和彼此信任,进而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性格内向的随班就读学生,教师和普通学生需要用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进行互动,了解他们的心理,根据他们的需要,做好积极协助,借此来构建良好的同伴关系,增强随班就读学生的同伴接纳度。
因沟通障碍,随班就读学生往往会沉迷于他们的世界,没有向外开窗,容易成为被别的普通学生忘记的人。同时,随班就读学生也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等负面情感,不利于其身心发展。所以教师应创设情境,让普通学生认识到随班就读学生的现状,体会他们的心境。从小学生认知发展情况来看,笔者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会选择绘本阅读、视频观赏等方式来使用渗透教学法,营造故事情境,在课堂中带领普通学生进入随班就读学生世界,体会随班就读学生的情绪情感。
例如,在教学《我和我的同伴》一课时,教师选择网络视频《总有人偷偷爱着你》,使学生体验到小刺猬无法融入群体的寂寞、悲伤。然后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过程中体会到随班就读学生的情感,从而使普通学生理解随班就读学生的难处,愿意尊重、宽容随班就读学生,为随班就读学生正常的同伴交往奠定基础,增强他们的同伴接纳度。
个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最有效的干预手段。然而,一些随班就读学生语言能力较弱,不能准确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因此,用语言交流这种方式进行辅导效果很有限。为此,笔者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采用了非言语工具沙盘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渗透式教育,帮助随班就读学生消除烦恼,建立高效的沟通交流方式,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沙盘游戏就是指求助者在心理辅导者所创造的一种舒适、安全的空间里,发挥想象,创制沙盘作品,以实现心理辅导的目标。随班就读学生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因素导致他们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想法,无法进行有效沟通,而沙盘游戏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沙盘游戏能给随班就读的学生提供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在沙盘中创作作品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和身体得到放松,并在沙盘作品制作中展示无意识内容,实现无意识的意识化,促进求助者的发展。沙盘游戏辅导,就是层层深入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确立辅导关系的阶段。第一、第二次辅导就属于这个阶段。这一阶段的咨询主要集中在与随班就读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笔者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了自由、安全、被守护的空间,时刻关注,陪伴他们,以赞赏、鼓励的目光看向随班就读学生内心深处,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其次,建立情感沟通阶段。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就进入了体验分享阶段。通过这一阶段,可以使随班就读学生了解自己的感受,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以前期为基础,笔者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指导,并对其作品进行描写,并且耐心倾听、适时提供一些帮助,同时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扰,切实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第二阶段主要为倾听与表达互动阶段,通过听故事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第三个阶段为命题沙盘游戏。通过主题沙盘和角色游戏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困难与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针对同伴交往目标,与随班就读学生进行交流,创造与学生在一起的情景,例如“快乐游戏”,当我们描绘沙盘作品时,要深化同伴交往主动体验动机,提高同伴交往动力。
融合教育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求普通学校的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搞好教育服务,找出随班就读学生的优点,从优点入手进行教学活动。因此,在融合教育背景下,普通学校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对此,普通学校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有必要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教师应该思考如何进行教学才能够让学生取得最好的成绩;再考虑特殊化教学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最后,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随班就读学生的同伴接纳度。通过研究发现,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部分地区的随班就读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同伴关系问题。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并且寻找到真正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教师要在自己专业教育能力与敬业教学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工作。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搞好有关培训和专项教育,将从某种程度上确保随班就读学生同伴接纳度的提升。
例如,学校在深入探讨了就近入学随班就读生源分布情况和改革教学模式之后,制定科学教育计划,继而解决师资问题。首先,学校有必要注重本校已有教师的专业培训,并经常召开专门的研讨座谈会,为了时时追踪随班就读学生班教师的教学态度,并且解决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同时,这也有助于这些教师更好地研究和掌握教学技巧与方法。其次,学校要制定合理有效的课程设置方案,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那么,学校就需保证随班就读的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用专业知识改进本班教学计划,彰显个性化教育,并且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提供一些支持和协助。最后,学校需注重对优秀教师的培训和聘用,以及向上一级申请特殊教育专项经费,增设特殊教育辅导教师,从而较好地完成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教育。
在渗透式课堂中开展教学时,教师在教学评价时,常常以班级小组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平均分为依据。这种方法忽视了班级整体成绩和不同学生生活习层次之间存在的差异。随班就读的学生在入班时,他们和普通学生学习成绩一样也需纳入总成绩,以平均分来衡量并不科学。随班就读学生,由于其特殊性,学习成绩一般较低,会显著拉低组别平均分。同时,由于受“分数至上”思想的影响,不少教师也不注重对随班就读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只关注他们的成绩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这就造成了一些普通学生对于随班就读的学生不太友好,认为他们拖累了班级,由此产生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抵触情绪。这样不仅影响了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严重阻碍了班级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教师应该把教学评价制度优化,针对随班就读学生,制定合适的评价制度,让他们不会再因为自己而降低班级平均分,通过制定合理的评价制度,能够让随班就读的学生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由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还要让随班就读学生学会与学生交流,并通过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来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教师要事先对班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教育。评价制度上的变革属于硬性发展,做好班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较为有利。
另外,在制定评价制度时,为了让普通班级的学生倾向于接受随班就读的学生,教师在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加分、不扣分政策,帮助随班就读学生更快地融入班级中进行学习和生活。例如,对班级内随班就读学生各项行为表现的评价就是加分政策,只要他们在成绩上有所提升,都将获得相应加分。另外,为了让随班就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班主任可以将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管理。这样,小组成员将主动协助随班就读的学生融入班集体,与之保持良好的同伴关系。久而久之,普通班级的学生对随班就读的学生就会产生实实在在的理解和关怀。
总之,在融合教育条件下,随班就读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具有独特性。教师有必要对融合教育理念进行深入研究,并且积极响应教育要求,在课堂上利用渗透式课堂帮助随班就读学生融入正常学习环境中,为增强随班就读学生同伴接纳度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