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燕武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1121)
近年来,乡村发展过度依赖财政投入、乡村建设同质化碎片化、乡村自身缺乏专业化运营等问题是乡村振兴的难解之题,也是必解之题。共同富裕离不开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运营。数字化时代要引入“场景理论”,通过场景营造与场景运营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为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蹚出一条新路子,真正实现“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的美好愿景[1]。
乡村新社区既是乡村发展的未来形态,也是村民生活的未来状态。建设乡村新社区既包括传统的物质空间升级,也包括社区生活圈的打造,是推进乡村现代化的新模式。
乡村新社区不是“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简单升级,而是立足于乡村发展实际,以营造“人的生活场景”为核心,实现新型乡村社区的构建与生产生活方式的迭代。换言之,乡村新社区是以新时代美丽乡村为基础、数字化改革为引领、高品质生活为中心、产居融合为特征的新型乡村功能单元。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乡村新社区建设要勇担“缩小城乡差距”的时代使命,突出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均等、打造物质精神双富样板、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三大任务,处理好“输血”与“造血”“建设”与“运营”“农民”与“新农人”三对关系。
1)回归人本“初心”。乡村新社区将关注点从乡村本身转移到村民生活上,以人为核心搭建乡村多元、多跨生活场景,始终以村民的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最终评价标准,确保乡村每个居民都能真切地看到、听到、感受到“人与人的共富、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社会的共荣”,从而推动乡村治理之“和”、多元主体之“和”、共同发展之“和”,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保护生态“本底”。乡村的独特性在于拥有城市不具备的山水林田等自然生态环境,乡村新社区要注重保持乡村的原生态、乡味、野趣,更加注重对村庄公共设施的微改造、精提升,更加注重对村庄文物遗产、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打造生态优美、风貌质朴、环境宜人的乡村生态人居环境,打造“一村一境”的情境乡村、美丽宜居的“世外桃源”场景。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转化思路与路径,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同步,乡村价值得到全面提升。
3)植入“数智”元素。推动数字技术向农业农村领域融合应用拓展,以“数智”赋能高水平全面小康、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也是乡村新社区的显著特征。重点是在基建、服务、应用中融入数字技术,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用数字化手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养老服务体系、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等重点工作,打造并用好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让农民在乡村就可以享受和城里一样便捷、方便的服务。
场景(Scene)是链接场所、产品、需求、消费的超级媒介。乡村新社区最大的IP 是场景,而场景包括场景营造与场景运营,场景营造决定乡村新社区的品质,场景运营决定乡村新社区的发展。“场景理论”引领乡村新社区发展新范式,要按照“生态嵌合、形态耦合、业态混合、活态聚合”的基本范式,凸显“特色风貌、宜居环境、专业经营、善治乡村”的核心任务。
1)营造未来生态场景。推行乡村“微改造”;建设山水与乡村融为一体、村居与田野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样本;开展“无废村庄”运营试点,探索建立生态系统GEP 核算制度和应用体系,量化村庄生态价值。
2)营造未来建筑场景。打造国际艺术气息和乡土原生态兼具的未来乡村建筑;注重保护传统建筑、历史文化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展现村、景、田融合,山水林田湖草与建筑协调呼应的和谐景象。
3)营造未来产业场景。着力在“假日经济+夜间经济+共享经济+网红经济”等乡村新业态领域有所创新;支持村集体利用村内闲置厂房、民居等存量资源打造适合“乡贤回乡、青年回乡”的双创场景;探索“农村产业+市场运营+乡村振兴”的组合效能。
4)营造未来文化场景。利用当地乡土文化、红色基因文化、优秀家风文化打造特色文化群;建设沉浸式乡土文化展示区、体验地;挖掘乡村优秀民俗、农耕、节庆、名人、祖训家规等文化资源;培育创建开放包容、多元共存、更具活力的“未来乡风”。
5)营造未来数字场景。系统规划建设乡村治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村运营、生态建设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大“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示范基地等产业平台的数字技术应用;实现千兆光纤网络、5G 移动网、免费Wi-Fi 全覆盖等。
6)营造未来交通场景。打造“5 分钟出村、10 分钟入镇(道)、30 小时进城”的出行网;以乡村为单位综合开发“邻里共享出行平台”“社区出行仪表盘”等数据产品;联合各物流企业及乡村零售、餐饮配送企业,实现物联网末端追踪。
7)营造未来服务场景。发展共享厨房、共享菜园、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生活服务;在医疗教育、养老服务、救助帮扶、创业就业中增进民生福祉;打响区域公共品牌,融入政府形象、乡村振兴、文创推广、招商引资等方面。
8)营造整体智治场景。结合数字化改革推动乡村治理,实现政务服务100%“掌上办”、即时信息100%掌握;打造“数智党建平台”,村级“矛调中心”,建立高效调解机制和全链条服务机制。
9)营造未来精神场景。制定乡村邻里公约;建设邻里共享学堂、共享图书馆,搭建共享学习平台;构建乡村社区居民道德、诚信等积分机制,建立服务换积分、积分换服务激励制度及管理平台;通过乡村客厅建设打造多维度的精神交互空间。
以市场经济方式,通过对乡村有形和无形资产、内部和外部资源要素进行有效整合、重组、配置,聚焦乡村的产业、产品、市场、营销、收益,通过农业标准化、市场化,农村美景化、艺术化,农民股民化、职业化,让乡村有风景更有“钱景”,让乡村成为城乡人共同向往的和美之地。
1)创新运营模式。树立“资源变资本、产品变商品、村民变股民、人力变人才”的运营思路,结合不同地区“人、文、地、景”等运营要素、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进行深度挖掘,盘活资源,引入企业,合作开发,抱团发展,制订差异化、特色化策略。同时,要注重从外部“输血”引导转向内生“造血”培育,吸引新农人、树立新乡贤、培训新农民,改善村干部政治、经济、社会待遇,逐步由项目带动为主转向人才带动为主,打造专业化乡村运营人才队伍,发挥运营管理对乡村发展的乘数效应。
2)创新运营机制。强化“文化为魂、景观为体、业态为用”的操作手法,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形态,吸纳人才、招商引资、核心引爆(非遗、美食、民宿[2]、夜游);主题明晰、概念做足、运营为王;培育龙头、打造品牌、遵从市场。但同时要正确厘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权责划分,政府虽不再是运营的“主角”,但也不能因为专业运营商进村而置身事外、袖手旁观,而是要从“主营”变为“助营”,做到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为乡村参与市场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助力乡村运营模式行稳致远。
3)健全运营制度。要注重巩固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招引、培育、引导、赋能、规范、考核、奖励的闭环路径,做到对企业有利、农民有益、乡村治理有效。运营前置,奖励后置,运营介入在政府投资基础配套之前;实行年度考核,考核合格才奖励,时刻激励运营商以对乡村负责的态度追求乡村运营质量[3-5]。其中,政府部门是“跑龙套”的,运营商是主角,投资商是配角,村民是主人,专家是师爷。需要指出的是,在乡村新社区场景运营过程中,农民是受益主体,而不是运营主体;乡村运营团队担当“引路人”角色,致力于把农民培养成经营者。
作为共同富裕乡村的基本单元,乡村新社区场景运营要围绕环境美、产业旺、活力足、风尚好、韵味浓、服务优、价值高、机制畅等目标,对乡村生态空间、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乡村治理进行系统性重塑,使“原乡人”共享发展,“新乡人”创新创业,“归乡人”寄托乡情,“游乡人”体验生活。
1)着力“两个升级”。一是着力从“做环境”到“做内容”的形式升级。坚持“居民是主体、产业是支撑、美丽是底色、生态是基础、智慧是方向”原则,从“做美”乡村转变为“做活”乡村、从乡村建设转变为乡村建设经营一体化,打造生活共同体、建设共同体与服务共同体。二是着力从“输血型”到“造血型”的模式升级。加大存量资产盘活、推进要素进乡归乡、促进存量资源转化,通过种好产品、卖好风景、讲好故事,立体构建“接二连三”的农业全产业链,探索出一条市场主营、政府助营、村级合营的村庄经营新路子。
2)避免“三个偏差”。一是避免“千村一面”,强调“百花齐放”。针对城郊融合、集聚建设、特色保护、精明收缩、整治提升等不同村庄类型,因村施策打造特质化、个性化的新时代花园式乡村,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园、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好愿景。二是避免“单村独干”,强调“抱团发展”[6]。不能一味低头拉车、埋头单干,而应以数字技术推动要素跨村域联合、鼓励乡村集群组团式发展,创新“单元管理”“片区运营”思路,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设施共享、流量统筹,构建乡村共同富裕基本单元。三是避免“去陈出新”,强调“推陈出新”。对照“原味、原境、原乡”标准,采取“绿化—美化—净化—多样化—艺术化”模式,对村庄风貌进行美学设计与整体风貌管控,最大程度彰显自然山水格局、空间肌理、景观风貌、历史人文、地域建筑等特色。
3)强化“四个思维”。一是产品思维。在制定长期目标的基础上,设定一个近期目标,核心点是“项目地IP 打造,把资源变商品”。二是IP 思维。把握场景营销、故事化表达、符号化传播三大趋势,建立乡村在地化符合自然四季的系列产品,赋予运营项目独特的辨识力、生命力、吸引力。三是爆款思维。紧扣“极致单品、难以模仿、杀手级应用”关键词,依托传媒产业在品牌营销、IP 塑造、价值输出等方面的专业优势,用“爆款”思维,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四是跨界思维。跨界才能无界,破圈才能出圈。基于农业,跳出农业,将现有产业图谱、要素资源相互渗透、融合或裂变,尝试用更多的工业思维、商业思维、金融思维等推进乡村运营[7]。
4)聚焦“五个重点”。一是完善城乡要素对流机制。不断深化“两进两回”行动,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联动乡村各类园区建设,集中打造一批能级高、作用强的双创空间、星创天地、小微创业园,以人才回流为乡村发展引入更多的技术流与资金流[8]。二是加快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根据村落景区化标准,规划布局自然生态、创新生态、金融生态,科创、农创、文创三创共融发展。通过“农产品+可视农业、农产品+网络直播、农产品+电商、农产品+微商、农产品+餐饮、农产品+社群”等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村民就地就业致富和创客创业“造梦圆梦”场景。三是补齐乡村公共服务短板。构建功能完善、服务便捷、智慧安居、邻里亲善、主客共享、生活舒心的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居民“乡里乡亲”场景。打造“云上夕阳红”智慧养老应用市场,构建乡村社区智慧居家养老模式,推广“互联网+助餐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等特色服务项目。四是提升乡村集体经济水平。盘活乡村土地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产业资源,以村集体、合作社为组织载体,引入农业企业、旅游企业、文创企业,通过吸引投资、合作开发、租售开发等模式,将闲置资源转化为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本。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五是推动“未来村民”群体培育。打好“乡愁牌”“亲情牌”,吸引在外企业家、专家学者等新时代乡贤回乡返乡,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活动。盘活村集体闲置房屋,建设“未来乡村”人才公寓,探索农居的租赁共享模式。建立由智库专家、公益组织负责人、文化建设者、商业项目代表、本地乡贤等组成的乡村新社区智库,为项目建设和产业引进提供专业意见咨询。
引入“场景理论”,前置运营思维,将乡村发展从原有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业态重塑与产品打造。乡村新社区要充分挖掘乡村的生态、历史、人文、民居等各种资源,明确乡村的主题、主线、风格,做优乡村环境、物产、文化方面、生活方式方面的运营,真正打通从美丽风景到美丽经济的转化通道,让村庄繁荣起来、村民富起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