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华
胆怯学生在班级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具有教育的必然性和客观性。教师要积极面对,分析研究胆怯学生的成因、心理特征和教育策略,促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胆怯心理和消极情绪,激发潜能,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个案的主要对象:张某,女,年龄12岁,智力障碍儿童。主要表现如下。
(一)主要性格特征:自卑、孤僻、胆怯,不愿意和师生交往。缺乏进取心,贪玩。
(二)学习方面:老师提问不回答,也不起立,对所学知识记不住。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上课经常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喜欢乱涂乱画,学习效率低下。
(三)思想方面:自由散漫,日常行为习惯欠佳。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自身内在的因素:由于父亲母亲都是残疾人,孩子主要跟着姥姥生活,由姥姥监护,父母教育缺失。她缺乏与人交往能力,害怕与人交流。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不感兴趣,基础薄弱,怕苦畏难,缺乏进取心,自控力不足,造成了学习行为习惯落后。
(二)外部环境的因素:面对学业水平不佳的状况,其父亲在处理上显得不够冷静,指责训斥,靠权威压服。家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造成她不健康的心理。
(三)心理因素:由于过去“懒、闷、不守纪律”,常常受到家长的训斥,久而久之产生了胆怯心理。同时,教育者有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她对同学、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和家长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
三、教育措施
(一)加强家校沟通
密切联系家长,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教师,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导师。在家中,让妈妈经常鼓励、经常表扬她,为她树立自信。每天询问她在家中的表现,得知她在家中帮妈妈洗碗,我就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表扬她。
(二)教师鼓励,树立信心
1.了解张某的内心世界,摸索与她交流表达的正确方式。从情感入手,如摸摸她的头,拉拉她的手,为她整理衣服,使她感到老师像父母一样,给她温暖。
2.积极发现她的闪光点,让她学着扫地,刚开始她不愿意,以后逐步适应。现在她会抢着倒垃圾,我及时表扬,她的劳动热情更高了。
3.分层进行评价。用分层的方式触动她的心灵,使她积极主动地学习,燃起对学习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她的潜能。抓住课堂教学的主环节,如开始时,只要她举手便让她回答问题,现在她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我很欣喜。通过家长的积极配合,现在她能很好地完成作业了。作业稍有进步,我便会给她一个“优”,还在她的作业上写“加油,继续努力”“你是老师心目中最棒的孩子”,这样的话使她感到老师时时在关心她,促使她不断努力。
4.调动主观能动性,使其健康发展。与班主任协调,为她参加班级事务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她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她轻松愉快地学习。
(三)自我激发,确立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對自己充满信心,我进一步激发她确立自己的目标,当她正确认识了自己后,便对她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依靠班集体,利用班集体对其进行教育,发挥班集体的作用。要求全班同学不能歧视她,和她做朋友,她在与周围同学交往中,不断进行感情交流、语言交流。因为得到了他人的爱,她开始尝试去爱别人,当得到帮助,她会说“谢谢”,从她的态度中能感觉到她是在真正感激,她慢慢学会和他人相处。
四、教育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张某确实变了,从开始的不敢回答问题,变得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在一次公开课上,她当小老师将刚刚学过的十个生字全部领读出来,同学们都激动地、不由自主地为她喝彩。她变得爱劳动了,她喜欢和同学交往了,现在她经常在课间和同学们一块儿做游戏。
老师要用爱心去对待每一学生,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以实施情感教育为突破口,通过表扬、鼓励,为学生树立自信心,促其进步。这位胆怯的学生学习进步了,信心增强了,行为习惯变好了,人际关系和谐了,胆怯现象就消除了,从而全面提升其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