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若琛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些具体而明确的内容为广大高中一线语文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选取讲授的教学内容,安排合适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方向与帮助。
二、构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意义
(一)助力教师的教学任务
教学设计是教师顺利实施教学的前提,可以帮助教师有底气地站在教室里,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制订教学流程,确定教学内容,从而教学相长。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思考怎么结合教材的内容,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渗透到每一节课中,于润物无声中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部分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无从下手,尤其是文言文学习难度大,因为古文篇幅长,容量大,语言晦涩难懂。加之文言文考试得分不容易,学习效率提高不明显,因此对语文学习抱有“畏难”的情绪。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文题,教师应秉持着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改变过去灌输式的讲课模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和兴趣。
三、设置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石”,是培育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因为“读”与“写”不仅是学生学习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也是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会用到的技能。文言文由于生僻字较多,句式复杂多变,不易理解,所以可以以“诵读文本,培养语感,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为教学目标,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以《赤壁赋》为例,教师要明确朗读的一些硬性要求,如:注意字音字形,注意节奏停顿,把握文章情感的变化起伏等。对于拿不准的字词,提醒学生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借助课下注释理解。在学生自由朗读结束后,教师可先播放经典朗读视频,再配乐让学生齐声朗读,使其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培养学生体情悟情的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部分,因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思维逻辑能力的直观表现。文言文的写作年代距离学生较久远,学生难以感同身受,进而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因此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置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的能力。
以《赤壁赋》为例,文本第一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可以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赤壁之景,来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写作能力。其余的段落中,作者觸景生情,其喜与悲在文中随着写景叙事的变化而不断起伏,时而自在逍遥,时而低回婉转,时而洒脱豪迈。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梳理文章结构脉络,品鉴全文景、情、理三者浑然一体的写法。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有培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功能,而文言文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内蕴和多样的人生体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是学生得到审美体验,养成正确审美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有着积极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重视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以《赤壁赋》为例,学生要理解“水”“月”两个意象所蕴含的哲理,理解“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辩证关系。第四段由情和景入理,对人生的思考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苏轼利用水、月的“变”与“不变”和对自然的“取”与“不取”两个角度来阐述对于人生的思考,展现了全文的主旨。
这里的“水”“月”既是大自然中的水、月,同时作者又赋予了它们丰富的哲学意味。苏轼通过水、月“变”与“不变”的道理来思考人生的起起落落。从变化的角度来说,他认为“天地不曾以一瞬”,世间的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一刻都不曾停歇。从不变的角度来说,苏轼告诉客人不必羡慕水月,也无须哀叹人生短暂,功业难成,因为物我同一,人与物都是永恒存在的,体现了明显的道家思想。
从“取”与“不取”这个角度来说,苏轼认为世间万物各有其主,但是大自然的“清风”“明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我们可以共同享受的,带有浓厚的佛家思想的色彩。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师生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因此教师要将其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各个方面。而编入教材的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学生理解、传承优秀文化的着力点。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梳理文本中的文化常识,并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化,增强其文化自信。
以《赤壁赋》为例,“壬戌”可以讲解天干地支的相关知识,“既望”可以拓展月相纪日法的相关知识,“苏子”的“子”可以讲讲谦敬词等。
四、借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调整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
(一)注重古诗文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
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前提,尤其是文言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对文言文字词含义的梳理、讲授和积累。但重视并不意味着要对每一篇古文中出现的字词精讲详解,而是要重点选取讲解,选择较为复杂的或者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等。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理解、积累实词虚词的释义,掌握句式的基本规律,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以《赤壁赋》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学,根据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文章,疏通文章大意,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以及被动、倒装等特殊句式。之后教师补充强调一些读音,几个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如:“少(shǎo)焉”的读音及意思,“既望”的“既”的意思,“属客”的“属”的读音及意思,“何为其然也”的句式等。最后由学生提出对照注释仍不能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促进思维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师摒弃“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语文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思维素养的发展为导向,立足于学生基本的学情和学习能力,根据课文的文体和内容特点,补充完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合作探究疑难问题。
以《赤壁赋》为例,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在课前要设计预习自学的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如:A组负责搜集作者的生平及仕途情况,B组负责搜集文本的写作背景,C组负责整理“赋”的发展过程,D、E、F组分别负责段落字词的学习和整理等。组长把相关资料汇总后第一时间交给教师。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掌握的程度适当地进行点拨和施教,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课文自学完后进入合作探究阶段,解决一些重要的、有难度的问题,如让学生归纳总结文中人物的“乐”之因和“悲”之因等。
(三)设计审美教学活动,提升古文审美能力
编入教材的文言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而高中生对其中的美虽然有所感悟,但对美的理解和内化还需要训练。因而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结合文本内容,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独具匠心的教学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審美鉴赏能力。
以《赤壁赋》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学生自由朗读和老师范读来使学生感悟文本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七月既望”“歌窈窕之章”“少焉”“徘徊于斗牛之间”“水光接天”“凌万顷之茫然”“羽化而登仙”“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些句子都押“a”韵,属于开口呼,发音较为洪亮,而在句式上,这一部分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节奏明快。韵律和句式的安排也符合苏轼当时喜悦、昂扬的心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泣孤舟之嫠妇”三句来描写箫声,都是押“u”韵,属于合口呼,发音开口度较小,声音低沉,通过音韵可以感受到“呜呜然”的萧声中传达出来的悲伤之感。
(四)课堂拓展延伸,注重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材中的文言文包含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承载着耐人寻味的人文精神,是有效促进学生了解、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教学设计时应关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元素,并进行相应的延伸,引导学生理解并传承文言文所蕴藏的优秀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
以《赤壁赋》为例,苏轼开篇重在描写江景风光,并从中获得精神启迪和人生的思考,表现出作者旷达超脱的生活态度。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苏轼的这种人文精神,引导学生直面人生的挫折与困难,还可以联系当下,探讨苏轼这样达观的生活态度在当代的价值。
五、结语
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一切课堂活动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另外教师应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地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