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究

2023-11-06 20:21张荣生
成功密码 2023年2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德育

张荣生

学生若缺乏政治信仰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定会对其未来的发展造成影响。对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和德育教学中应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方向和保障。教师一要有勇于创新的胆魄,二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三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进而不断提高两者联合教育的实效,实现初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一、以教师为导向,奠定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

(一)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与法治及德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包括了较多的专业知识,德育的教育内容也比小学阶段更加完善和具体,这就要求教师要拥有较高的执教能力和全面深刻的道德和法治及德育认知,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满足实际教学要求。对此,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从新课程标准、教学科目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性地拟定教学模式、计划和目标,打造优质课堂。

首先,教师要拥有多看多学多积累的意识,除了在教学中要与学生同进步、共发展。在课堂外,也要关注相关道德和法治及德育知识,在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同时,强化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自身言行举止和仪容仪表,为学生做榜样,帮助学生养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再次,课堂上的德育虽是理论知识,但教师却不能只重“教”而不重“用”,所以教师还应创新教学模式,将“虚”变“实”,使学生学而有获,获而有用。最后,教师还要明白教育要与时俱进,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助力学生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教师要给予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有人说,知识的传授不应是被动地给予,而应是主动地求取。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只注重教学的“师授”,在道德与法治和德育等方面,新教学标准要求解放学生思想和凸显其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将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引导人和合作者,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理解和认可,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价值、潜能和个性,让学生茁壮成长,实现他教到自教的重大突破。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生命可以永恒吗》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几则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利用多媒体丰富多彩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视觉、听觉和感觉的共同作用下,领悟生命的各种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的时间,而后让学生紧扣题目和内容,与同桌或小组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见解。为使讨论有成效,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从多角度辨析或请教师解惑,只有在这样民主的学习氛围内,学生才能逐步建立学习意识和行为,建立健全良好的人格和心理品质。教师在其间要切实履行学生合作者的教学义务,对班级学生一视同仁,面对积极性不强者多引,能力不足者多教,调皮捣蛋者多劝,以德服人、以诚待人等优良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达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教学目的。

二、以教学为导向,保证课堂德育实效

(一)深挖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德育升华

道德与法治是规范学生行为的标尺,而德育是进一步推动道德与法治目标实现的力量。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于德育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教材知识,在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治知识的同时,形成社会所尊崇的美好德行。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法不可违》一文为例。众所周知,法律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指导和约束的作用。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学生可以清楚知道自己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并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出合理的判断。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进一步明白,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律意识,还是学生树立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履行法律规定义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基础,而这不仅是道德与法治的范畴,同样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大量引用实例,通过实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触碰法律底线需面对的惩罚以及因此带来的影响,让学生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今后人生每一个阶段里,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事情,科学辨析、合理取舍。既能在校内有效约束己身,与朋友交而有信,在校规校纪上有尺,也要在参与社会活动时有谋,于法律法规上有度,从校园克身发展到社会克心。

(二)生活化德育教学,打造有效课堂

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德育知识后,很难内化成品质,多数情况下成了口号,甚至成了教师费力督促去背诵并创设大量考核去评估的一项升学内容,而非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他们更好生活和发展的必备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培养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说,新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本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将学生朝着有理想、有本领和有担当等方面培养,引领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领航人。对此,教师可一改往日开课即口授的教学模式,引入惯常所见的生活化事件和情境,引起学生共鸣,加深学生理解。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中华一家亲》为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话题,与其在课堂上让学生背诵枯燥的教学理论,还不如以生活为突破点,利用生活中常见或能够震撼人心的事件,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民众的凝聚才是国家发展的前提等道理,继而实现德育认知在育人上的润物无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由小及大,展示升国旗奏国歌的视频,让学生在庄重而威严的国歌声中,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和中国的巍巍雄风,并由此产生自尊、自豪和要为国家振兴努力学习的信念。而后,还可基于生活日常,为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事例。如:校园中不同人相遇的问候,保洁阿姨拾取物品后主动归还的真诚,同学间不小心磕碰后的理解,生活中父慈子孝、母柔女顺的美德。在生活中大家真心相交诚信相处等。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大家如何看待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相处?随后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外化于行,真真正正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任务。

三、结语

崇高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是一个人能否被人真正接受和不被世界喧騰的洪流淹没的重要前提。新课程标准提出,新时代的教学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要让学生在学习上有目标,在生活上有要求,在思想上不盲从,在行为上有戒律。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涵盖了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等多种内容的教学科目,目的在于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学生思想品德升华的期盼,而将具有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德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来,则是进一步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帮助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结合初中学生当前的思想状态及行为习惯制定最契合的德育融入方式,并同时施于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中,深刻感悟德育和理解德育,从而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