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钇池?吴叶颖
摘 要:春节联欢晚会作为国家级节庆仪式活动,是中国人民当代生活的基本年俗、中国新年集中彰显的文化符号,对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广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发挥着不容替代的关键作用。回顾春节联欢晚会四十年发展历程,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国家民族和谐为魂、以乐舞艺术设计为体是中央及各地春晚的共同价值原则;同时,借助时代发展的契机,在延续民族文化精神血脉的基础上,通过舞美设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利用、转化与结合,打造内容新颖、形式巧妙、视觉精神双重享受的高质量节目是春节联欢晚会的根本价值追求。春晚依靠舞美设计的科技性创新与艺术性融合,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美学价值观。
关键词:春晚舞美设计;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创新;传统美学
中图分类号:J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9-00-03
1983年至今,一年一度的“春晚”已然成为中国人春节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早期的黑白电视机到如今家家户户的大屏液晶电视,作为中国人每年除夕大餐的“春晚”,有了诸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更是给这道大餐添入了一番风韵。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中华传统文化在春晚舞台中的体现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说,春节联欢晚会不仅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富强,也象征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象征着华夏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情怀。
一、春晚舞美设计的审美演变
为了能将春晚舞台更加精彩地呈现在世人眼前,春晚舞台设计成为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环。春晚节目能否引人瞩目,舞美在背后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甚至超过了节目本身给人们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央视春晚从早期的注重传统舞美设计审美观,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转向注重舞台视觉现代感的体验性,再到后来关注中国元素和新技术的大量融入,无不显示其日新月异的变化,“过去10年以来,央视春晚的舞美设计不断创新,开始向空间化、场景化、沉浸感的方向发展。”[1]
随着数字通用技术的发展,数字舞美的概念让央视春晚舞台的视觉体验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譬如,2010年春晚舞美设计利用720根LED方形柱取代了往年常用的纱幔型筒装设计,借助LED提升了舞台在灯光和视觉效果上的多样化; 2011年的舞美设计上则更注重中国传统元素,利用剪纸花卉图案营造了具有中国民间特色的节日氛围;2018年,春晚舞台创造性地使用了“门”造型,象征着祖国开启了伟大复兴之门,国家和人民紧密团结,共同迎接新春的到来。而2023年的春晚,在智能伴随、VR三维绘制、8K超高清、三维菁彩声、竖屏多画面等多种新技术的加持下,更加助力了沉浸式效果的提升,立体化地呈现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审美效果,为全球华人送上了华丽的视觉盛宴。可以说,一场“春晚”能否完美收官,舞美设计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任务。
二、春晚舞美设计的几个特征性转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央视春晚的舞美设计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提升与转变。大到舞台的布局、小到服化道的造型设计,无不体现着历年春晚总导演和舞美设计的严谨要求。总的来看,其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舞台空间的提升与转变
回首第一届央视春晚,舞台设定在一个600平方米的小演播厅进行演出。由于空间的原因,舞台的布景设计与灯光非常简单,只能满足最基础的演出需求。到了1985年,春晚首次尝试安排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可惜并不成功,过于空旷的空间,不仅没有考虑到天气的因素,更让现场调度变得非常困难,在节目效果和气氛上都未达到预期。直到1998年央视一号演播大厅的正式投入使用,春晚的舞台才被正式定下来,延续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号演播厅也在不断地完善更新,空间的扩大更是增加了全方位、多视角的拍摄可能。在2018年,春晚舞台中央为主持团队设计了一个巨大的牡丹造型台面,这种台中台的空间布局增加了舞台的层次,更增强了立体空间感。此外,央视春晚还在1996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尝试采用北京主会场与各地分会场共同直播的新模式,扩大了演出的场地和阵容规模。而2019年“本着节约办春晚的宗旨,舞台的平面格局没有大改动,但这次在有限的场地内最大限度地利用舞台空间。通过舞台美术、灯光和镜头语言来表现舞台的多变性,实现‘舞台空间向‘共享空间的转化。”[2]
“春晚”随着演出空间的提升和观众欣赏口味的不断变化,不仅对舞美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其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舞美灯光的多样化和时代性
央视春晚对于灯光效果非常讲究。其设计也是从最初的单一化,逐步转变为现在的多样性。一般来说,“电视晚会的灯光设计的灯位一般由一定比例的正面光、侧光、顶光、逆光、脚光等组成,以营造出清晰、富有动感、绚丽的电视画面。”[3]
早期由于器材有限,舞台灯光在设计上只能做到诸如顶光、追光、大白光,还有背景上的一些装饰性霓虹灯。但随着灯光技术不断进步,许多新的舞台灯具走进大众视野,如天幕灯、悬挂灯、脚光灯、聚光灯,观众席的面光灯,抑或是舞台的侧光灯、穹面灯等。此外,还有许多装饰性灯具,如烘托气氛的灯笼等,都为春晚舞台增添了不一样的年味色彩。1987年费翔演唱的《冬天里的一把火》,舞台上五彩斑斓的灯光效果让现场的氛围变得更加火热,这也是大众第一次体验到春晚灯光的重要作用。2018年的央视春晚“灯光设计总体思路是,与舞美设计、视频内容、音乐和表演等效果融为一体,视觉呈现统一,充分运用先进的灯光技术和设备,体现时代精神,打造老百姓的年夜饭。”[3]这次在舞美设计上,灯具使用非常多。“主会场共计使用约900台灯具,多数为国产民族品牌,如彩熠、浩洋、明道等,体现出国产灯具技术水平的明显提高。其中,采用高效、節能、环保的LED灯具约200台,以染色效果为主。”[3]
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的出圈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再次感受到中华传统艺术之美。大量的黄绿灯光映衬青绿服饰,重现了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宋代美学的清新雅致、诗意梦幻的山水之境。
灯光是春晚舞台效果的灵魂,它为晚会提供了丰富的效果辅助与遐想的空间,也为舞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舞美“服化道”全升级
舞美“服化道”指舞台表演的服装、化妆和道具,是舞美设计中一道别样的风景。最初为了适应强光需要,浓妆可谓是所有演员的标配。进入2000年后演员的服化道已有很大改变,其装束与节目在设计语言上更为吻合。如2008年的舞蹈《飞天》,作品取材传统敦煌壁画,演员从头饰、着装甚至脸上的妆容,无不在极力还原壁画形象之美。
此外,舞台道具随着制作工艺的提高和材料选择性的广泛,也在不断地进行升级。比如,春晚中大型的节目布景道具等制作开始注意材质优化,道具由原先的粗重型材料逐渐替换为更为轻便结实的现代型材料。如近些年在碳纤维、玻璃钢、亚克力等材质的使用下,大型歌舞、小品等节目道具既可以做到轻便结实,又能在造型和色彩上更具可塑性,提高了表演的效率。
春晚舞美“服化道”的全面升级,充分满足了观众在欣赏节目时的视觉需求,也让节目更加多彩。
(四)科技的发展助力更多可能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力量也给舞美设计提供了许多可能。“数字内容的加入使央视春晚舞台逐步摆脱了传统舞台的搭建模式,成为场景中的重要元素。……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除了越来越强的写实能力,央视春晚数字内容也开始描摹幻想中的抽象图形,从写实走向写意。”[1]
1993年,LED屏第一次出现在春晚舞台,但那时,LED屏只是作为视频影像的展示工具。从2007年开始,LED屏已成为舞美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2年的春晚上,导演组实现了全LED的舞台,利用科技的手段为观众呈现了仙鹤送福、红梅傲雪、百花争妍等如梦似幻的精彩画面。除此以外,全息投影技术的发展也为春晚舞台带来了不同凡响的综艺盛宴。2023年,导演组利用全息投影技术让邓丽君重现舞台,让国人赞叹不已。许多观众曾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春晚越来越美,越来越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而这些都离不开众多新兴技术的支持和舞美工作者兢兢业业的不懈探索。
三、中华传统文化在春晚舞美上的创新体现
“春晚”作为中国重大节日的宣传窗口,它承载着传递中华文化,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功能。因此在央视“春晚”舞台上,中国元素的大量创新性运用,烘托欢乐、吉祥、团结的氛围是历届春晚总导演和舞美设计师的重点课题。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也以许多新颖的方式融入春晚舞台。
(一)传统色彩创新运用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春晚舞台上的体现,我们不得不提到中国的传统色彩。中国色彩讲究与中国五行相对应,分别是“红、黄、青、白、黑”,红色与黄色主要代表的是喜庆,所以春晚舞台的总基调几乎都是以红黄作主色搭配。
在2023年的央视春晚舞美设计上,为了更加系统地运用中国传统配色设计,设计团队专门为此制作出一本手册。“这本手册提取了吉祥红、富贵黄、福寿绿、延年青和如意蓝这5个吉祥色,并对每个主色延展成8种延伸色,形成40种可应用色板和10套配色模板,让春晚舞台的色彩应用更具系统性。在色彩系统的基础上,2023年央视春晚舞台使用了大量的渐变色,让整体视觉效果更加和谐生动,传递着中华文化之美。”[1]
譬如,2023年春晚的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巧妙地将中国的五种色彩幻化成人形,利用舞蹈的特点巧妙地展现出桃红之柔、凝脂灵秀、湘叶婉约、群青灵动,以及沉香意象。这个节目以舞为语,以曲为韵,给观众朋友们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又能让大家深刻地体会中国传统颜色的独特魅力,利用舞美的表现将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了节目中,令无数网友为之赞叹。
(二)传统元素创新演绎
除传统颜色外,春晚还融入了许多中华传统元素,并在表演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在2021年河南春晚上,舞蹈《唐宫夜宴》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这个节目通过精良的服化道、精湛的舞技、高超的声光电科技相互配合,可谓是中华传统文化与春晚结合的成功范例。2022年的创意音画诗《忆江南》,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为蓝本,将歌、舞、诗、戏等多种表演形式融入其中,同时利用CG技术实现了立体的、可视觉漫游的山水图卷。通过舞美的设计,节目尽可能还原了黄公望笔下的山水,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再如2023年的创意节目《当神兽遇见“神兽”》,以《山海经》《抱朴子》《史记》等中国古典书籍中的吉祥神兽为原型,舞美利用了VR三维影像等技术,实现了上古神兽与现代孩子们的“相遇”。这些节目通过对传统元素的新演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如果想摆脱陈旧、刻板的印象,就势必要推陈出新。春晚,就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通过舞美设计,巧妙而创新地融入新的节目中,在新时期绽放光彩。
(三)传统意象创新融合
意象表达也是近些年春晚舞美设计的常用手法。比如,在一春晚戏曲节目中,为了强调戏曲的独特风格,舞美设计曾采用折扇做背景,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并与中国结的影像相结合。这种表现手法将传统元素脱离了自然形态,同时还增加了视觉感染力。此外,2023年春晚演播厅顶部采用了庙底沟彩陶“花瓣纹”的意象造型设计灵感,同时结合中国古典文学词牌名“满庭芳”的理念,来象征圆“满”的中华大家“庭”尽展“芳”华的理念。由此可见,舞美设计利用意象设计这种新的方式将象征性语言融入春晚舞台,巧妙地把中华传统文化主题融入其中,能为晚会增添更多的人文气息。
四、中华传统文化在春晚舞美中体现的意义
1983年至今,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盛宴,历届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陪伴着亿万中国人度过了40个美好的团圆之夜,也为国人留下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回忆碎片,成为根植于中国社会土壤的文艺庆典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站稳脚跟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关键。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为伟大的祖国和千百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与时俱进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是春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春晚”通过运用多种新科技手段对舞台、灯光、服化道等进行持续的设计创新,使得春晚能与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紧密融合,演绎出多种新内容新主题,这也使其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传承功能与价值认同普及。
五、结束语
作为中华儿女经典而又美好的回忆,“春晚”已然成为不同时代百姓们的文化盛宴。现在的“春晚”已不仅是春节这个特定节日的联欢活动,它更多的是承载着叙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我们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要求继续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如今,伴随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和世界的科技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早已通过各种方式融入了春晚的舞台。在除夕夜收看春晚的同时,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伟大的中华传统美学文化,这个舞台在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国民的文化自觉贡献了不容忽视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海智,王珍.央视春晚舞美设计变迁探析[J].当代电视,2023(04):57-61+28.
[2]江中鸿.浅谈2019央视春晚舞美、灯光的特点[J].演藝科技,2019(04):1-5.
[3]蔡蔚,刘军.2018年央视春晚灯光设计[J].演艺科技,2018(04):34-36.
作者简介:陈钇池(2004-),女,安徽马鞍山人,本科,从事工业设计研究;吴叶颖(1979-),女,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从事美术博物馆与公共美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