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画意摄影看中西方审美态度的相似性

2023-11-05 17:46赵钰孙峥琦
艺术大观 2023年29期
关键词:中西方

赵钰?孙峥琦

摘 要:追溯摄影术的发明起源和发展历史就会发现,画意摄影是在世界摄影史上绝不可能被绕开的一环。摄影不管是在诞生地的西方,还是后来又传播到异文化的东方,画意摄影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更多样化的表现,并且由于中西方的思想文化以及人文历史的差异,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尽管如此,就中西方各自的美学观角度来看,中西方画意摄影所表现出的审美态度都更倾向于一种主观主义色彩。随着科技和艺术文化的进步,画意摄影也在摄影师和艺术家的手中展现出了新的风格面貌。

关键词:画意摄影;中西方;审美态度

中图分类号:J4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9-0-03

摄影术作为一门技术真正诞生于19世纪,那时还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绘画工具被发明和使用。因此,摄影一开始就跟绘画这门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摄影术的基本原理是来自小孔成像这种光学现象,这种光学原理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使得多年后画家在暗箱中绘画,从而为提高绘画的准确性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也因此,摄影在没有脱离绘画这种纯粹艺术的影响之前,画意摄影作为摄影的一种创作风格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尤其是在19世纪40年代,西方画意摄影美学传入中国后,迅速与本土的传统画意理论相结合,产生了至今对中国摄影都有很大影响的中国画意摄影美学,画意摄影美学也就此在中国有了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面貌。尽管如此,中西方的艺术文化差异也注定了画意摄影在中西方发展时会产生花开并蒂的结果。

一、画意摄影的起源与发展

由于摄影术的发明是工业革命下的产物,因此早期的摄影还并不具备艺术性,它只是作为画家为提高画技所使用的一种辅助绘画手段。但是达盖尔的银版写真术和塔尔博的卡罗式摄影法所展现出来的影像过于清晰和细腻,尤其是卡罗式摄影法还能在图像显影过程中进行人为修改和创作,使得摄影术开始被人们逐渐重视起来。而早期的摄影师大多都是画家出身,因此,画意摄影成为摄影艺术史中的第一个美学思想。画意摄影在19世纪50年代由英国发起,而后流传至美国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一)画意摄影发展初期

画意摄影作品的早期评判标准,皆是按照美术作品的评判思路和思想来进行的。这段时期,也被称为摄影的高艺术时期。摄影术在这时充当的只是看起来比绘画更真实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首先,在艺术形式上,一张照片的美术构图、美术关系,与美术作品的相似度甚至偏向某种美术艺术流派,以上这些条件都成了一张摄影作品是否优秀的评判准则。其次,在内容题材上,受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摄影作品更偏向于古典主义,其内容上多表现人们的日常生活或是文学作品,作品中常包含说教意味抑或宣扬某种道德观念。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摄影作品,其画面中的场景、人物、服装、道具等大多是摄影师请演员和道具师特意打造出来的[1]。

(二)画意摄影发展中期

就像美术史的发展过程那样,当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开始过度追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摄影作品,但是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却始终无法与绘画作品相媲美时,部分摄影师开始注意到摄影本身所具备的特性——纪实性。自此,画意摄影就开启了它的第二个时期,即自然主义摄影时期。自然主义摄影的理论依据是照相机模仿的人眼的聚焦能力,因此画面中的物体应该具有虚实关系,而并非是如前人所拍摄的那样每一处都是清晰的。但尽管如此,自然主义摄影的摄影审美思想仍旧是作品要像“画”,只是这一时期的画意摄影主要表现题材和内容不再需要请人扮演,而是直接转向了山间田野,转向了农村。

(三)畫意摄影发展后期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摄影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发成熟。摄影师的拍摄题材包括但不仅限于乡间风光,题材范围扩大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城市景观、人物肖像,以及当时处于工业时期的时代发展现状等。摄影师自发成立了第一个摄影协会——连环会,并在1893年举办了首届国际性的画意摄影展览。自此,画意摄影彻底成为摄影艺术中的一种美学风格,后来经由美国摄影师兼艺术家斯蒂格利茨将画意摄影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了美国,从而为欧洲与美国之间的艺术交流架起了一座天桥[2]。

二、西方画意摄影中的审美态度

审美态度是指在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个性心理倾向,是一种对审美客体产生的持久而稳定的心理倾向,包括对审美客体产生的审美价值的认识,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客体产生的审美情感及其对它的感知、想象与评价等所造成的行为或心理倾向。审美态度对审美形态具有包容性和接纳性,任何客体和任何艺术品的审美特征都能以不同的形态出现,给人以不同类型的审美体验。

(一)西方画意摄影的发展与偏向

西方画意摄影的发展史与摄影史的早期发展过程是如影随形的关系。早期西方画意摄影主要是以模仿绘画为主,拍摄的照片力求做到十足的“画感”。因此,就像西方的绘画一样,西方画意摄影的审美偏向意在对现实事物的写实与表现,但是摄影又没有绘画那样的自由性,可以根据画师的想象力和纸笔就能任意创作作品,为此摄影师为了能够在基于现实事物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利用一些外部技术手段,以求达到绘画那样的自由程度。摄影师鲁滨逊本就是一位画家,但是他与其他画意摄影师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鲁滨逊会在拍摄一张摄影作品之前将照片的主题、构图、光影等设计好并将其画出来,然后根据这幅画去“创作”一幅摄影作品。他的代表作《逝去》就是他分别拍摄了五张照片,后期通过叠印和拼贴将其合成为一幅摄影作品。美国摄影师斯蒂格利茨将画意摄影从英国带回美国,并且组织成立了“摄影分离派”,由此西方画意摄影的发展开始逐渐走向高潮,画意摄影的风格也随着摄影师的不断追求层出不穷[3]。

(二)西方画意摄影中审美态度

西方艺术美学的思想追求客观唯心主义,是从西方哲学中发展出来的。在西方艺术美学思想中,审美和实用始终是绕不开的两大二元概念。西方画意摄影从最开始作为一种实用的辅助绘画技术,到了后来发展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摄影艺术,其间也经历了相当复杂的演变过程。审美态度和审美主体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审美主体的审美判断能力取决于他是否能对艺术作品产生审美体验,并由此做出自己的审美态度倾向。西方画意摄影早期发展阶段追求功利性,意图用摄影术的手段达到与绘画作品一样的影响效果,因此模仿文学作品都是为了达到说教的意图,后来西方画意摄影将镜头转向了现实世界,虽然照片的创作美学思想仍然是画意,但是摄影师开始根据摄影的纪实性创作出表达个人意志和思想理念的作品,也即追求“摄影的纯粹性”。西方国家的文明发展更多的是建立在工业发展之上,西方摄影师在创作题材上往往会选择去表现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自然与城市的发展变化关系等,例如,美国的摄影师柯本就喜欢表现城市景观,他意欲将现代城市生活展现出田园画意一般的感觉,使作品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大多数画意摄影家所拍摄的自然风光也都是基于表现与大自然主客体的关系上的,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出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并在拍摄出“现实中”的事物的照片基础上,通过一些技术的加工使得摄影师得到更接近于自己理想中的作品[4]。

三、中国画意摄影中的审美态度

(一)中国画意摄影的发展与偏向

摄影术在19世纪初被引入中国时只是少数人把玩的工具,拍摄技术和拍摄出来的照片的审美价值都不高。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诸多的美学家和文人学者开始向国内引进西方艺术美学思想,并由此研究中西方艺术美学思想和文化的异同。研究艺术之美开始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热潮,而这股新浪潮也对画意摄影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20世纪20年代,摄影术的普及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摄影师相结合,使得中国摄影师开始走出一条异于西方画意摄影而独有中国画意摄影的特色之路。中国摄影师将摄影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摄制出独具中国画意韵的摄影作品,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以照片的形式展现出来。中国画以其美学风格和表现形式、发展区域的不同有着诸多类别,如山水画、花鸟画、工笔画、写意画等,中国画因南方和北方的生活环境以及民风习俗的不同也分有诸多派别,因此中國画意摄影的美学风格发展在中国摄影师手里可谓是百花齐放[5]。

将中国画意摄影发展起来的是几个中国摄影家联合成立起的摄影团体——“光社”。“光社”的成员之一刘半农就是中国画意摄影师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作的《半农谈影》为中国画意摄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半农谈影》所提及的最鲜明的思想就是摄影不应该过多追求科学技法,最重要的是其本身的艺术表现价值。他将摄影分为了三类:复写的写真摄影、非复写的写真摄影和照相馆摄影。非复写的写真摄影就是他大力推崇拍摄的写意摄影。他认为写意摄影才是最能凸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蕴哲思的创作方式。而后这一美学思想将中国画意摄影发展推向巅峰,乃至被国际摄影界看到并认可的另一位中国画意摄影大家郎静山所继承。他将摄影技术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六法理论相结合,开创了具有画意摄影特质的“集锦摄影”。

(二)中国画意摄影的审美态度

中国的画意摄影是在西方画意摄影经历了整个早中后期的发展后才传入中国并开始自我发展起来的,而且跟西方画意摄影不同的是,中国的画意摄影并不试图摆脱与绘画的相似性,反而乐此不疲地追求在与传统绘画形式相融合的前提下以摄影的技术创作出真实的“中国画”。与西方艺术美学一样,中国艺术美学是在中国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之上建立起来的,而中国传统绘画便深谙中国艺术美学之道。中国画意摄影运用了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构图、虚实、留白等为一幅摄影作品布局,以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境界。中国画意摄影大家郎静山先生就极为讲究画面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他为了能达到中国传统绘画中意象美的效果,通过严谨的取景和高超的底片叠印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照片中的一些内容弱化或是直接删掉,将其他画面中的元素重新布局,从而得到一幅理想中的摄影作品。中西方画意摄影的审美态度跟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但是郎静山先生的摄影作品得到了国际摄影界的认可[6]。

四、中西方画意摄影中审美态度的相似性

中西方画意摄影虽然在视觉表现形式上以及内容题材的表达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思想,但是他们在画意摄影的审美态度上却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画意摄影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在模仿绘画的表现形式,尽可能做到像绘画一样严谨的构图、光影,更重要的是作品所能传达出来的意境和意蕴。这对一幅作品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作品是固定的,而观者是流动的。优秀的摄影作品之所以不分国界,就是因为观者在观赏作品时所产生的审美艺术活动是无关利害的。无论是中国的摄影作品,还是西方的摄影作品,观众在欣赏时都会因为其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知识底蕴而对作品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从而单纯地去感受、品鉴和鉴赏。

西方美学观偏向于客观存在的既有之物,即所谓的对事物的模态,从客观主义转向主观主义,从美感、内感官和想象力的角度来理解美,在这一点上的美学理论更容易被中国美学思想所接受,中国文人艺术理论更偏向于表现论,是一种极其传统的带有主观主义色彩的审美属性。尤其是中国画意摄影讲究形神兼备,独有一种意境之感。意境说表面上看起来是中国诗画论的延续,但是其理论上与西方美学又息息相关。意境旨在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而西方艺术创作也是化感受为形式、化情趣为意象的过程。在20世纪30年代,为了追求摄影技术的极致性,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摄影师成立了“F64小组”,他们追求纯粹摄影,对画面的精致程度要求极高,力求表现物象之美。他们对西方乃至世界摄影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在西方画意摄影开始逐渐走向衰落的时候,中国画意摄影却完全接受了画意摄影的美学思想,并以摄影技术为媒介融入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

中国的意境说作为一种艺术理论,更偏向于西方美学中的快感和形式主义。深受中国传统诗画美学理论浸淫的文人知识分子,则是在逼真的物象中强调创作者的主体性和表达性的创作思想。中国画意摄影师追求以心灵映射万物,代山川而立言,以此来表达出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物的情景交融之感。西方画意摄影与中国画意摄影的创作虽因地域环境、民族文化不同而有各自的创作发展特点,但是其在作品的创作上却能带给人以美的体验。画意摄影到现在为止仍对世界摄影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有很多摄影师延续着这一美学风格,并且根据时代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推陈出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21世纪画意摄影师对作品表现的题材和表现形式都发生了改变。中国新画意摄影的代表摄影师之一杨泳梁所创作的《蜃市山水》系列就是用现代城市元素替换了传统的山林图样,作品形式上依旧是中国山水画的形式,但是画面的构成元素更加接近于现实生活,乍看之下山间的云雾缭绕实际上是城市建筑之间的工业污染。这是一种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方式置换西方视觉形式的方法,以一种客观形式去表现对城市环境发展和污染程度的担忧。

参考文献:

[1]顾铮.世界摄影史(修订版)[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2]丁宁.艺术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

[3]金琛楠,王圆圆.绘画主义摄影的形成和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21(24):42-43.

[4]周祥蕾,宋艳丽.简述中国画意摄影之发展[J].传媒与艺术研究,2020(01):45-54.

[5]潘万里.早期中国本土摄影理论中的画意模仿论[J].中国文艺评论,2019(11):48-60.

[6]张心宇,田少煦.当代中国新画意摄影的文化价值探析[J].艺术工作,2022(04):96-100.

作者简介:赵钰(1997-),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数字媒体艺术与影像创作研究。

猜你喜欢
中西方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浅析中西方艺术的思想差异与启示
中西方财务管理差异比较研究
“数字”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
浅析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异同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中西轴心时代文化特点比较及启示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