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西栋 高郢蔚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往往在如何优化写作动机、积累素材、“我手写我心”等“写作主体”方面下功夫,实际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尧斯有关“期待视野”的美学理论启示我们,可以转换思路从文本接受主体的角度来考量。写好一篇文章,不仅要设置“期待顺应”,满足读者的审美预期,给读者带来期待满足后的愉悦,还要设置“期待障碍”,让读者在期待遇挫中拓展审美视野,丰富审美情操,提升审美境界。
关键词:期待视野;期待顺应;期待遇挫;写作教学;美学理论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往往教学生如何优化写作动机,如何积累素材,等等,感觉该教的都教了,就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这些都只是单纯在“写作主体”方面下功夫。如果转换思路,从文本接受主体的角度,通过尧斯的“期待视野”的美学理论,在写作教学方面我们也能得到有益的启示。
“期待视野”作为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是由德国的接受美学家赫伯特·尧斯(Hans%Robert%Jauss)在《接受美学及接受理论》一书中所提出的。此概念指在文本阅读之前以及在阅读过程之中,文本的接受主体在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多重影响下,心理上往往会形成一个既定的结构图式。接受主体此种据以解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称为阅读经验期待视野,通常简称作“期待视野”。
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之中,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通常会表现为顺向相应及逆向遇挫两种情形。若文本的情节走向、人物性格、思想意蕴诸要素和接受主体自身的期待视野所预设的情况一致时,就为顺向相应。比如,看到文题,就能预知文本内容;看到开头就能推知结尾;看到人物亮相就能判断其性格特征,等等。在此类的文本阅读过程之中,接受主体的文本预设皆得到肯定与印证,因此接受主体会获得一种被认同及肯定的愉悦感和轻松感。但一味地顺向相应,也会因为期待指向的毫无阻碍和创造性发现空间的丧失而感到索然寡味。
与此相反,当文本的情节走向、人物性格、思想意蕴诸要素与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所预设的情况不一致时,就会逆向遇挫[1]。至于逆向遇挫的好壞要分两种情况来看,一种情况,如果文本过于随意而无迹可寻或过于晦涩而不知所云,让接受主体难以介入其间,此类情况就是期待指向的完全遇挫。这样的作品即便有某些创新价值,也因为拒绝接受主体的介入最终使得其社会价值难以实现。另一种情况是,对那些真正富有创新意义和艺术魅力的作品,虽然接受主体暂时感受不到审美预设被认同和被肯定的愉悦与轻松,因期待指向的短暂受挫而感到不适,但由于其新奇而不违逻辑,精巧而不乏深刻,既能豁人耳目,又能启人心智,最终会让接受主体在“遇挫沉思”与“豁然洞达”的交替的审美活动中体味到文本的艺术魅力,从而不自觉地完成期待视野的重新建构。
大多数经典作品通常既会正向顺应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让接受主体在审美经验的重温中获得审美愉悦,又会逆向阻遏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让接受者在审美期待的受挫中获得审美视界的拓展与超越。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茹志鹃的《百合花》为例,小通讯员借被子被“我”批评时的接受与服从,勇救战友时的无私与无畏,完全符合接受主体对革命战士的心理期待。但小通讯员与“我”交谈时的害羞与忸怩,在背着的枪筒里插上一枝野菊花的爱美与稚气等细节又使读者原有的那种“铁血战士”心理图式受挫。正是这种阅读受挫使接受主体对革命战士内心丰富的“全人”形象有了更深的认知和体悟。另外,原以为有些“封建”的新媳妇拿出了自己最珍贵的嫁妆———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救助伤员时没将珍贵的被子放在屋内,而是放在外面的走廊上;最后将被子放在通讯员的棺材内,这些情节也一步步地突破了接受主体的心理预期,使军民之情步步升华,给人以强烈的审美震撼[2]。
再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因郭橐驼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故其所种之树“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天下之事,道通为一,故“吾问养树,得养人术”[3]。这些内容依照读者的阅读认知图式水到渠成,毫无认知的阻遏之感。但其中所设置的“丑貌与高技的反差,忧勤与无功的反差,若弃与硕茂的反差,忧劳与逸豫的反差,小民与达官的反差,民术与官道的反差”,无不突破接受主体的期待范域,使读者在一次又一次的期待受挫中感受到强大的心理冲击,在一次次的心理冲击下完成原期待图式的超越和重构。
从“期待视野”相关理论和经典作品的写作实践中,我们获得启示:要写好一篇文章,不仅要设置期待顺应,满足读者的审美预期,给读者带来期待满足后的愉悦,更要设置期待障碍,让读者在期待遇挫中拓展审美视野,丰富审美情操,提升审美境界。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而一篇文章独特的审美价值也恰恰在读者的审美预期所“罕至”之处。
有一篇写于九十年代初的学生作文《哪得报尽三春晖》,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个镇级中学里都是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孩子。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学得很苦,高三的学生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大多数学生靠几罐咸菜和几袋干粮维持一个月的生活。这名学生在作文中有这么一段叙写:
我们又熬过了一个月,干粮吃尽,咸菜罐早已见底。终于熬到可以回家的这一天了!我们像小鸟一样飞出校园。四月的阳光真美,暖洋洋地翻晒着我们的心情。深蓝的天空,柔和而又明净。熏风像知心的姐姐,不时地撩动着我的鬓发。右边,绿油油的麦苗翻涌着阵阵碧浪;左边,金灿灿的菜花送来缕缕芳香。在这样的田间小道中,我变成了快乐地徜徉在春色中的小舟。
望见了!望见了村口的老槐树。妈妈肯定又像往日那样,早早地在老槐树下等我!见到我,做的第一件事肯定又是接过我的书包,将它挎在自己的身上;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肯定又是:“乖女儿又瘦了!”一进家门,肯定又是一桌喷香的饭菜等着我……
咦?槐树下没有人。哦!妈妈肯定认为临近高考,我特别辛苦,这次准备的饭菜更加丰盛,没来得及到村口接我吧?
…………
走近门口,感到空气中有一种似乎要凝结的滞重,屋内传出隐隐的哭声……进入家门,只见妈妈已冰冷地躺在床上……
后文续写中,原来妈妈有多年的老病底,为了撑起这个家,为了供“我”读书而日夜操劳。高考临近,为了不影响“我”奋战高考,妈妈隐瞒了病情,苦苦地撑着,却仍是没撑到“我”回家的这一天。
这篇文章前面的景物描写极为优美,心理描写极为温馨。但这种美丽和温馨都基于可以和母亲团聚的心理期待。这种期待和后文妈妈的离世构成反衬关系,使读者的心理期待猛然遇挫,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张力。前文的景物描写愈优美、心理期待愈温馨,后文的伤痛也就愈加让人椎心泣血。读完此文,描写我们在心理期待遇挫之后猛然悟得小作者在前文写景物和期待之时,已在这种“优美和温馨”之中埋藏了十分强烈而又不可不抑制的悲伤。
再如,2023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
舞台上,戏曲演员有登场亮相的瞬间。生活中也有许多亮相时刻:国旗下的讲话、研学成果的汇报、新产品的发布……每一次亮相,都受到众人关注;每一次亮相,也会有一段故事。
请以“亮相”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下面是高考之后某校高二学生创作的同题作文片段:
我将要在一个英语口语比赛中亮相,自选的题目是《茶道》。我的老家在江南茶乡,茶是我的心爱之物。出发之前,沏上一杯茶,优雅地举起来徐徐细品,让纯冽的茶香激起我的兴奋与灵感。
一切都十分顺利,我在主考官面前时而气定神闲,时而眉飞色舞。优美的句子汩汩而出:“我喜欢‘碧螺春的淡雅,也喜欢‘铁观音的浓郁;我喜欢‘雨花茶的浪漫气息,也喜欢‘六安瓜片的生活滋味……”
我看到外教主考官亮亮的眼神,如同一杯新煮的春茶刺激着我的兴奋中枢。
“杯中盛有天地日月,生活是茶,人生亦是茶,让我们一起品味!”我的演講戛然而止,犹如月夜鸣钟,余音袅袅。
然而,外教主考官意犹未尽的样子收了起来,问我:“您认为对一个很少喝茶的人大谈茶道是否明智?”
我自信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我手脚冰凉地走出考场,冰凉得如同瓷质的茶杯。我明白,我的这次亮相成了茶杯中凌乱的倒影。
此后数天,凉白的茶瓷杯也如我的心情,蒙上了一层污垢。直到那一天,我收到了一等奖的获奖通知。
该文记叙一次口语演讲比赛的亮相经历。亮相前的积淀和自信与亮相中的顺利发挥是对接受主体期待视野的顺向相应;亮相中的良好表现与外教主考官的质疑使得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逆向遇挫;遭质疑后的心灰意冷是再度“顺应”;心灰意冷之后突然接到获奖通知书则是再度“遇挫”。作者就是这样使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在反复的“顺应”与“遇挫”的交织之中,体味“我”此次“亮”相的悲喜沉浮,感受文章的张弛顿挫之美。
尧斯“期待视野”理论的提出,不仅在某种程度上解码了文本的阅读过程,同时在文本的写作中也告诉我们,写作不应是写作主体个人的自弹自唱,心中要树立“隐性读者”意识,要使接受主体既能在期待顺应中享受“骏马奔驰”的快乐,又能在接受的遇挫中感受“险滩奇岭”的隔碍,使所创设的文本既能“愉心悦意”又能“增识启智”。
参考文献:
[1] 赫伯特·尧斯.接受美学及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40-345.
[2] 普通高中教材编写组.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18.
[3] 普通高中教材编写组.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1-82.
课题项目: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养根式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L/2020/013)研究成果
编辑/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