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注》“母”谐声诸字的古音归部原则探究

2023-11-04 13:14张严匀
新楚文化 2023年17期
关键词:古音押韵

【摘要】段玉裁在《六书音均表》中提出“同谐声者必同部”原则,实际上谐声字归部大量地存在着“同声异部”的现象,因此,“同谐声者必同部”并不是古音归部的原则。归部原则应当是:韵脚字按押韵情况归部;非韵脚字采用今音上推古音、同韵系联的方式归部。在面对多音字时还存在字音选定后再归部的情况。

【关键词】“母”声;谐声;押韵;今音;古音;系联

【中图分类号】H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7-0012-04

段玉裁在《六书音均表一·古谐声说》中提出:“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同谐声者必同部。”[1]817自此,“同谐声者必同部”说得到后代许多学者的支持,如顾之川认为:“所谓‘谐声同部说,是指凡同一谐声偏旁的字,在上古音系里,一定同属于一个韵部,因而也会和《诗经》及其他先秦韵文的韵脚相符。”[2]籍成山表示:“段氏的‘同谐声者必同部理论是正确的……小篆的谐声偏旁和先秦古韵绝大部分是统一的,即‘同声必同部。”[3]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发现“音韵学的古韵分部本质上是韵语归韵的,从谐声看大量地存在着‘同声异部的现象”,“单纯依靠谐声系联,不是科学的方法”[4]。那么,“同谐声者必同部”说到底应当怎样看待呢?本文通过段玉裁对《说文解字》“母”谐声系列诸字的古音归部发现,“同谐声者必同部”并不是系联归部的原则,古音归部另有其他原则。

一、《说文解字注》中“母”谐声系列诸字

的归部情况

《说文解字注》“母”作声符共谐出5字,“母”声字“每”作声符谐出14字。以下表格标出各字的大徐切音、中古韵以及段玉裁的归部。

以上是“母”谐声系列诸字的归部情况,若按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诸字都应当随“母”归入第一部,但段氏将“母”系列诸字分别归入了一部、三部、五部、十四部、十五部。部分字表面上看是依据谐声偏旁归第一部,但“同谐声必同部”若真是古音归部的原则,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坶”未据谐声归第一部,而是据按段氏《今韵古分十七部表》所示[1]807-809,采取今音上推古音的方法,将屋韵“坶”上推古音归第三部;“侮”未据谐声归第一部,而是据上推古音归第五部;“?”未据谐声归第一部,而是据上推古音归十四部?甚至出现了“悔、”“诲、晦”两组同韵字一组随谐声偏旁归入第一部,另一组据上推古音归第十五部的現象。由此可见“同谐声者必同部”并不是古音归部的原则,古音归部的原则另有其他,如下文分析。

二、段玉裁对“母”谐声系列诸字

的归部处理

(一)“母”及其谐声字的归部

《说文解字注》“母”作声符共谐出5字——每、苺、?、拇、坶。

1.“母”字的归部

“母”,大徐音莫后切(厚韵)。“母”是韵脚字,《诗经》押韵17次,其中押第一部16次,押第五部1次。段氏将“母”归入第一部,以第五部为合韵,并以厚韵为音转。

按,“母”《周南·葛覃》三章与“否”(第一部)押,《卫风·竹竿》二章与“右”(第一部)押,《王风·葛藟》二章与“涘有”(第一部)押,《郑风·将仲子》一章与“子里杞”(第一部)押,《齐风·南山》三章与“畝”(第一部)押,《魏风·陟岵》二章与“屺”(第一部)押,《小雅·四牡》四章与“止杞”(第一部)押,《小雅·杕杜》三章与“杞”(第一部)押,《小雅·南山有台》三章与“杞李子子已”(第一部)押,《小雅·沔水》一章与“海止友”(第一部)押,《小雅·小弁》三章与“梓止里在”(第一部)押,《小雅·北山》一章与“杞子事”(第一部)押,《大雅·思齐》一章与“妇”(第一部)押,《大雅·洞酌》一章与“饎子”(第一部)押,《周颂·雝》与“祉”(第一部)押,《鲁颂·閟宫》八章与“喜母士有祉齿”(第一部)押。另外,“母”在《周易·下经晋》六二中与“福”(第一部)押。以上表明“母”之第一部音是上古通用音。

“母”字另有第五部音。《墉风·蝃蝀》二章与“雨”(第五部)押韵,段玉裁以为合韵,于《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第五部“古合韵”下注:“母,本音在第一部。诗蝃蝀以韵雨。此古合韵也。”[1]845合韵的本质是:字在古音系统中的归部音(本音)与该字另外一个音异部[5]。此处“母”的本音在第一部,另外一个异部音在第五部,产生了合韵。段氏将“母”归入了第一部,实际上提示了一字多音的情况下应当选择通用音归部。

段氏根据押韵将“母”归入第一部,以厚韵为音转。《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第一部“古本音”栏注:“母,母声在此部……今入厚。”[1]836用“今入”提示了音转。音转的本质特征是“一字而古今异部”[6],即一个字变化后的音与变化前的音不在同一部。此处的厚韵就是变化后的音,上推是第四部,与变化前的音第一部不在同一部。

“母”字的归部说明了韵脚字的归部原则,韵脚字应当据押韵情况归部,若一字押多韵,则取押韵次数多的为正音归部。

2.“拇”字的归部

“拇”,大徐切音莫厚切(厚韵),与“母”字同韵,段玉裁将2字都归入第一部,似乎是采用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实际上,“拇”与“母”不仅仅同谐声,且它们中古同韵。由此可以得知,“拇”与“母”在语音演变的过程中,两字的语音变化的方向和速度都是一致的,导致中古同韵,2字可系联归于一部。因此“拇”是按照同韵系联(同谐声且中古同韵者必同部)的原则归部的。

“母、拇”2字的归部采用了根据押韵、同韵系联的方法,段氏将2字都归入了第一部。

3.“每、苺”的归部

“每”,大徐切音武罪切(灰韵),段氏以为音转。“每”是韵脚字,《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第一部“古本音”栏注:“每,母声在此部。《左传·僖二十八年》与谋韵。今入灰。”[1]837段氏用“母声在此部”说明了形声字“每”与声符“母”同属一部,即第一部,用“今入”提示灰韵是音转。“苺”与“每”同谐声且同属灰韵,段玉裁将“苺”归入第一部是按照“同谐声且中古同韵者必同部”的原则归部的。

“每、苺”2字的归部采用了根据押韵、同韵系联的方法,段氏将2字都归入了第一部。

4.“?、坶”的归部

“?、坶”2字非韵脚字。“?”,大徐切音文甫切(鱼韵)。《说文解字注》“?”下注:《曲礼·释文》:“婴本或作鹦,母本或作鹉,同音武。诸葛恪茂后反……此古今语言文字变移之证也。”《释文》当云:“母本或作?,古茂后反。今作鹉,音武。乃合。”李善注《文选》云:“鹉一作?,莫口反,较明析。”大徐用唐韵文甫切,亦鹉音,非?音也。古音母在一部[1]156。

从段氏的注解中得知:“?——鹉”是古今字的关系。《曲礼·释文》注“?”为茂后反,《文选》注其莫口反。而大徐音用的文甫切,亦鹉音,非?音也。段氏未采用“文甫切”,采用了“茂后反”和“莫口反”,两音都属厚韵,与“母”同韵,采用同韵系联的方法,“?”归第一部。段氏对“?”字的归部未采用大徐切音,而是以厚韵为正音。由此可见,在一字多音的情况下,段氏要进行字音选正后再归部。

“坶”,大徐切音莫六切(屋韵)。按段氏《今韵古分十七部表》所示,采取今音上推古音的方法将屋韵的“坶”归入第三部。

非韵脚字“?、坶”采用同韵系联、今音上推古音的方法归部。“?”遇到了一字多音的情况,应先进行字音选正后再归部。

(二)“母”声字“每”作声符的诸字的归部

“母”声字“每”作声符谐出14字——敏、梅、鋂、脢、?、海、娒、畮、悔、、诲、晦、侮、?。由上文可知,“每”字是根据押韵归入了第一部。

1.“敏、梅、鋂、脢、?”的归部

“敏、梅、鋂”3字是韵脚字,“脢、?”2字是非韵脚字。

“敏”,《诗经》押韵2次,均押第一部。大徐切音眉殒切属轸韵,段氏以轸韵为音转。按,“敏”《小雅·甫田》三章与“止子畝喜右否畝有”(第一部)押,《大雅·生民》一章与“祀子”(第一部)押。以上表明“敏”之第一部是上古通用音。“敏”大徐音属轸韵,段氏以轸韵为音转。《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第一部“古本音”栏注:“敏,每声在此部。诗甫田、生民二见。今入轸。”[1]837用“今入”提示了音转。

“梅”,《诗经》押韵3次,均押第一部。大徐切音莫桮切属灰韵,段氏以灰韵为音转。按,“梅”《秦风·终南》一章与“裘哉”(第一部)押,《曹风·鸤鸠》二章与“絲絲騏”(第一部)押,《小雅·四月》四章与“尤”(第一部)押。以上表明“梅”之第一部是上古通用音。“梅”大徐音属灰韵,段氏以灰韵为音转。《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第一部“古本音”栏注:“梅,每声在此部。诗终南、鸤鸠、四月三见。今入灰。”[1]837用“今入”提示了音转。

“鋂”,《诗经》押韵1次,押第一部。大徐音莫桮切属灰韵,段氏以灰韵为音转。按,“鋂”,《齐风·卢令》三章与“偲”(第一部)押。段氏以灰韵为音转,《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第一部“古本音”栏注:“鋂,每声在此部。诗卢令一见。今入灰。”[1]837用“今入”提示了音转。

非韵脚字“脢、?”与“敏、梅、鋂”同谐声且中古同韵,系联后归入同一韵部,即第一部。

以上对韵脚字“敏、梅、鋂”的归部采用了根据押韵归部的方法,对非韵脚字“脢、?”采用了同韵系联的方法。

2.“海、娒、畮”的归部

“海、畮”为韵脚字,“娒”为非韵脚字。段氏将3字均归入第一部。

“海”,《诗经》押韵3次,均押第一部。《小雅·沔水》一章与“止友母”(第一部)押,《大雅·江汉》三章与“理”(第一部)押,《商颂·玄鸟》与“里止”(第一部)押。據今音上推古音,海韵的“海”归入第一部。押韵归部与上推归部的结果一致。

“畮”,《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第一部“古本音”栏注:“畞,本作畮。每声在此部。诗南山、七月、采芑、信南山、甫田、大田、緜、生民、载芟、良耜十二见。今入厚。”[1]836“每声在此部”说明了“畮”与“每”同属一部,应当第一部,用“今入”提示厚韵是音转。

非韵脚字“娒”与“畮”同谐声且中古同韵,2字系联后归入同一韵部。

以上对韵脚字“海”的归部采用了根据押韵归部的方法,对非韵脚字“娒、畮”采用了同韵系联的方法。

3.“悔、、诲、晦、侮、?”的归部

“悔、诲、晦、侮、?”是韵脚字,“”是非韵脚字。“悔、、诲、晦”4字同属队韵,但段氏将“悔、”归第一部,将“诲、晦”归第十五部。

“悔”,《诗经》押韵5次,其中押第一部4次,押第四部1次。大徐切音荒内切,属队韵,段氏以队韵为音转。

按,“悔”《召南·江有氾》一章与“氾以以”(第一部)押,《大雅·皇矣》四章与“祉子”(第一部)押,《大雅·生民》八章与“時祀”(第一部)押,《大雅·卷阿》十二章与“子止”(第一部)押。另外,“悔”在《离骚》中与“茝”(第一部)、“醢”(第一部)各押一次韵。以上表明“悔”之第一部音是上古通用音。

“悔”字另有第四部音。《小雅·正月》二章与“瘉後口口愈”(第四部)押韵。段氏将其归入第一部是取押韵次数多的为正音归部。段氏以大徐切音队音为音转,《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第一部“古本音”栏注:“悔,每声在此部。诗江有汜、皇矣、生民、抑四见。屈赋二见。今入贿、入队。”[1]837用“今入”提示队韵是音转。

非韵脚字“”与“悔”同谐声且中古同韵,系联后归入同一韵部,即第一部。

韵脚字“诲、晦”产生了归部矛盾的现象。“诲”,大徐切音荒内切属队韵,段氏据今音上推古音将“诲”归入第十五部。“诲”,《诗经》押韵2次,均押第一部。在《小雅·绵满》一二、三章与“食载”(第一部)押韵,《大雅·瞻卬》三章与“寺”(第一部)押韵。据押韵音“诲”应属第一部。因此这里出现了归部矛盾的现象。

“晦”,大徐切音荒内切属队韵,段氏据今音上推古音将“诲”归入第十五部。“晦”,《诗经》押韵2次,均押第一部。按,“晦”《郑风·风雨》三章与“巳子喜”(第一部)押,《大雅·荡》二章与“式止”(第一部)押。据押韵音“晦”应属第一部。且段氏以大徐音队韵为音转,《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第一部“古本音”栏注:“晦,每声在此部。诗风雨、荡二见。今入贿、入队。”[1]837“每声在此部”说明了“晦”与“每”同属第一部,用“今入”提示对韵是音转。这里也出现了归部矛盾的现象。

出现两种不同的归部说明两种不同的读音都是古常用音,归两部都可。刘忠华在《〈六书音均表〉“古谐声偏旁分布互用说”之诸例古音归部考论》一文中解释:“出现这种归部矛盾的深层原因应该是两字音转的时代较早,队韵也是古常用音,两字归入第十五部亦可。”[7]

韵脚字“侮”也出现了归部矛盾的现象。“侮”,大徐切音文甫切属虞韵,段氏按今音上推古音归入第五部。“侮”,《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第四部“古本音”栏注:“侮,侮声在此部。诗正月、绵、皇矣、行苇四见。左传一见。今入麌。”[1]842“侮声在此部”说明了“侮”属第四部,用“今入”提示虞韵是音转。与“诲、晦”一样,“侮”出现了归部矛盾,因为“侮”的两音都是古常用音,归两部都可。

韵脚字“?”据押韵归部,《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第十四部“古本音”栏注:“?声在此部。诗公刘一见。今兼入戈。”[1]853“?声在此部”说明了“?”属第十四部。“?”大徐切音附袁切属元韵,据今音上推古音归入第十四部,押韵归部与上推归部的结果一致。

以上对韵脚字“?”据押韵归部,一字押两部的韵脚字“悔”选取押韵次数多的为正音归部,一字多音且各音都是古常用音的“诲、晦、侮”则出现了归部两可的情况;非韵脚字“”的归部采用了同韵系联的方法。

三、小结

通过对“母”谐声系列诸字的古音归部的探索,“同谐声者必同部”并不是古音归部的原则,古音归部的原则应当是:凡韵脚字据押韵归部,遇到一字押多韵者,选取押韵次数多的为正音归部;非韵脚字用今音上推古音、同韵系联的方法进行归部;一字多音且各音都是古常用音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归部两可的情况。因此,“同谐声者必同部”并不是古音歸部的原则,“谐声同部”只限于将同谐声且中古同韵的字系联于一部。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顾之川.“谐声同部说”评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S2):80-85.

[3]籍成山.“同声必同部”之管见[J].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6):78-82.

[4]李尚行.古音学上的“同声同部”说应怎样看待[J].广州大学学报(文理工综合版),1988(01):35-40.

[5]刘忠华.《说文解字注》“合韵”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1(Z1):1-9.

[6]刘忠华.段玉裁语音“变转”理论探索[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03):84-89.

[7]刘忠华.《六书音均表》“古谐声偏旁分部互用说”之诸例古音归部考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3):135-141.

作者简介:

张严匀(1995-),女,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生,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猜你喜欢
古音押韵
押韵押出韵味儿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韵补正》“不合者”研究
押韵小精灵
從上古文獻看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構擬
談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体系的幾個問題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我给小鸡起名字
从中古音看陕西紫阳县方言声母的演变
百年陈第古音学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