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学校“大思政”教育的原则进路

2023-11-04 16:07李光莉
辽宁经济 2023年8期
关键词:大思政衔接原则

李光莉

〔内容提要〕推进“大思政”教育,应加紧探讨其教育原则进路,积极构建“大思政”教育的方向、求实、协同、主体性原则等,其中方向原则主导了“大思政”教育的方向,求实原则是“大思政”教育的应然要求,协同原则是“大思政”教育实效的重要保证和内在要求,主体性原则是确保“大思政”教育成效的关键要素。这些原则也应成为当前推进“大思政”教育的实践遵循。

〔关键词〕“大思政”;衔接;贯通;融合;原则

学校“大思政”教育是指大中小学教育部门、教师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的思想理念,把握“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政治要求,聚焦学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现实状况,遵循思政教育规律,整体规划、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衔接、贯通、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务实举措。学校“大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着思政课程纵向跨学段衔接、贯通和课程思政跨学科横向贯通、融合两个维度。深化学校“大思政”教育必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纵向衔接、贯通,也必须整体规划、统筹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横向贯通、融合。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纵向衔接、贯通是指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育人目标、内容体系、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课程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研究活动。纵向衔接、贯通意味着大中小学思政课程育人目标循序渐进、教材内容循序渐进不重复不断裂、教育评价不跳跃、教师培训不中断。“大思政”教育横向跨学科贯通、融合是指学校各类课程建设都以“德”为育人最高目标,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培训等与思政课建设协调一致培养时代新人的教学研究活动。即教师以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大学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中小学的语文、历史、地理等文化课程、体育艺术类、实践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充分利用各地思政教育资源,推动这些课程建设与思政课建设同向同行的教学研究活动。横向贯通、融合意味着学校各学科教师、各门课程都积极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教师不再孤军奋战、思政课程也再不孤独,学校教师真正把对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原则是人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的依据和准则。马克思主义认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学校“大思政”教育的原则是从思政教育的客观规律、学校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衔接、贯通、融合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形成的思想理论,是推动学校“大思政”教育实践的可行性准则。依据思政教育的客观规律,学校“大思政”教育应遵循方向、求实、协同、主体性原则等,这些原则既是对“大思政”教育的客观规律总结和对“大思政”教育的经验总结,也是当前进一步推进实践的进路。

一、方向原则

方向原则也称为政治方向原则,即思政教育要为政治服务,这一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原则,自然理应成为推进学校“大思政”教育实现衔接、贯通、融合的首要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引领,主导了学校“大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大思政”教育要求学校所有课程建设都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只有坚持方向原则,才能保证我国学校教育不变色,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社会主义教育特色,才能确保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达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要求,才能确保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达到。

推进学校“大思政”教育遵循方向原则,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必须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学校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校“大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二是广大教师要增强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自觉性。学校各门课程都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接班人的职能。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要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努力成长为政治过硬、品德优良、本领高强的时代新人。各门课教师也要充分意识到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方向,在教改活动中自觉寓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价值引领于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所有教师都要在教改中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保持政治敏锐性,以鲜明的政治态度讲学、科研,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二、求实原则

求实原则即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也是党领导人民开展工作的思维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毛主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实事求是的思想理论为学校“大思政”教育遵循求实原则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导。

学校“大思政”教育的求实原则是指學校“大思政”教育要从实际出发,把脉影响思政课、课程思政衔接、贯通、融合的多方面因素,探求“大思政”教育的规律,提升思政课、课程思政衔接、贯通、融合的实效。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求是”,即通过调查研究学校“大思政”教育的现状,准确把握“大思政”教育、教改工作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从中探寻“大思政”教育衔接、贯通、融合的客观规律。二是“求实”,即在推进“大思政”教育教改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切实有效开展衔接、贯通、融合,切忌为思政而思政,或者“泛思政”。

学校“大思政”教育遵循求实原则,是推进“大思政”教育的应然要求。遵循求实原则,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教师要树立强烈的求是、求实精神。求是,即所有教师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衔接、贯通、融合的教改工作中既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握思政教育规律,又力求把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律。求实即教师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衔接、贯通、融合的教改工作中既看到有利因素,也看到不利因素,既努力开拓创新,也不回避其中的问题、困难,不搞形式主义、不贴思政标签、不泛化思政。二是教师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等科学思维方法、工作方法。无论是求是,还是求实都必须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调查研究法等科学方法,没有科学方法,求实原则就难以落实。教师要将唯物辩证法贯穿到“大思政”教育衔接、贯通、融合的具体工作中,既要因事、因时、因势开展工作,又要经常针对学生思想认识实际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与时俱进地运用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政教育内容、资源、方法、载体等,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协同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全育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和“课程协同育人”等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为推进学校“大思政”教育遵循协同原则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学校“大思政”教育的协同原则是指教育部门、全社会、教师围绕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目标,育人工作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工作的协调联动机制,整体推进学校“大思政”教育的行为准则。它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指学校各门课程教育要各自“种好一份责任田”和“守好一段渠”,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同向同行,各门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同频共振。二是指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贯通,学校主渠道、主阵地教育与社会大课堂教育“合奏齐鸣”。

学校“大思政”教育遵循协同原则是增强其实效的重要保证和内在要求,是当前推进“大思政”教育的着力点和关键。学校“大思政”教育遵循协同原则关键在于建立协同制度。首先,要构建上下贯通、多层级有效协同的管理体制。教育部门要加强“大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和管理,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务实开展“大思政”教育,促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部门沟通协作,激励思政课教师之间、思政课教师与课程思政教师之间的交流协作;促进学校和社会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共建共享丰富的育人载体和资源,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其次,要建立协同育人的科学考评制度。协同育人考评制度是推进广大教师积极开展“大思政”教育教改的指挥棒,能够增强教师开展协同育人的内在动力。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要增加“大思政”协同育人的相关指标及相应权重系数。再次,学校与社会相关部门要建立联席工作会议机制,形成育人合力。各级学校要与属地党政机关、治安城管等部门定期、定事情开展育人情况通报,促进学校与社会共同演绎育人“精彩乐章”。还要健全完善协同育人载体、平台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附近的博物馆、科技馆、红色革命资源等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和课程思政现场教学,达到触景生情、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相关的“红色资源网站”与思政教育网站、德育网站等要相互配合、协同育人。

四、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表述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特征的用语。学校“大思政”教育的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开展“大思政”教育时积极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主导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学衔接的方向、贯通的深度、融合的广度等,学生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与教师、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环境等多向互动,促进思政课、课程思政有效衔接、贯通、融合的行为准则。

学校“大思政”教育遵循主体性原则是推进“大思政”教育的客观要求和确保其成效的关键要素。教师推进“大思政”教育必須发挥主体性才能因势利导开展课程衔接、贯通、融合工作,克服其中的困难、障碍。实践证明教师的主体性发挥程度决定了课程衔接、贯通、融合的成效,教师的主体性发挥程度越强,越能实现有效衔接、贯通、融合,否则是无效衔接、贯通、融合,或者是不衔接、不贯通、不融合。那些在课程衔接、贯通、融合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师,善于运用各种因素推进教改,达成了较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反之,那些等着教育部门(学校)指挥、督促被动开展工作的教师,即使面对当下“大思政”教育的好时机和有利因素,也会熟视无睹。

学校推进“大思政”教育遵循主体性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也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统一起来,即教师在把握政治方向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善于利用各种育人资源、载体,因势利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学习热情,端正其学习态度,达成较好的教与学的效果。二是教师要积极发挥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是教师的主体性,教师主体性发挥程度会因衔接、贯通、融合条件不同而不同,一些条件需要教育部门协调,更多的条件需要教师增强主体性,努力去发现、利用、创造,或改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三是教师要积极主动实现“上下左右”沟通交流。思政课教师间要注重开展纵向沟通交流,克服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学内容重复、育人过程断裂、教育评价跳跃等现象,思政课教师和课程思政教师间要经常开展横向沟通交流,交流思政教育应坚持的“举旗定向”和“定音定调”等要求,交流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表现,交流各学科及各种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思政资源等育人因素,还要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和相互观摩教学活动等。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大思政衔接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